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的粤语流行曲——三个时期、三种不同风格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靖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共9页
"香港的粤语流行曲"这篇文章介绍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概况,特别着重评论1970年代中在香港兴起的流行曲,其风格和特色是以粤语来演唱,朴实简练,充满了阳光、自信、实干精神,深得香港居民的喜爱,在短短的20年间传遍神州大地以至海... "香港的粤语流行曲"这篇文章介绍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概况,特别着重评论1970年代中在香港兴起的流行曲,其风格和特色是以粤语来演唱,朴实简练,充满了阳光、自信、实干精神,深得香港居民的喜爱,在短短的20年间传遍神州大地以至海外华侨所在地区。香港的粤语流行曲在19世纪、20世纪初以粤曲的形式出现,而粤曲则源于粤剧和八大音的散曲、小品,既不需要布景也不用戏服,因此业余爱好者自发地组织民间音乐团体,工余聚在一起自拉自唱,蔚然成风。20世纪初,香港的一些游乐场和茶楼设有粤曲歌坛,演唱者多为名妓女。1950年代粤剧名伶开始形成不同风格的腔调,如新马腔(模仿新马师曾唱腔)、新艳芬腔、新红线女腔、新何非凡腔等。在粤曲歌坛演唱粤曲的也模仿这些不同的唱腔。此乃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1945),包括粤曲歌坛的百业萧条,1949年前后上海的电影明星、作曲家和导演纷纷南下香港,把上海的时代曲也带来了香港,一向以粤剧、粤曲为主流的香港听众被星光灿烂的人物和音乐所吸引,传统的清唱粤曲开始衰落,海派时代曲席卷香江。1960年代台湾的歌星又带来了一阵台湾时代曲,"披头四"访港又带来了欧美流行曲,这个时期(1945—1970)是过渡时期。19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市民生活明显改善,香港居民,包括从内地移民香港的人们,对香港这个小岛开始有了安身立命之感,现代粤语流行曲在顾嘉煇和许冠杰带领之下开始兴起。在1970—1990这20余年里,香港粤语流行曲及其创作人(音乐人和填词人)和演唱者风魔了海峡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华侨地区,这是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个二期。进入21世纪,过去的光辉不再,粤语流行曲已失去了魔力,是否像黄霑所说的那样已衰落了?粤语流行曲的内容与风格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不仅在风格上与1970—1990年代的不同,更失去了原有的香港的阳光、自信和实干的精神,这便是粤语流行曲在香港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前后也是20年。讲座还分析评论现代粤语流行曲的曲式、音域和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粤曲 粤语流行曲 撰曲人 海派时代曲 国语时代曲 经典大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涛与20世纪香港现代水墨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华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87,I0003,共8页
石涛对近现代华人艺坛产生的巨大影响已见诸学界研究。香港艺术史研究侧重于中西艺术交汇和艺术家结社活动,较少与广东地区以外的前代艺术家之典范意义联系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吕寿琨和方召麐的作品风格特征及其艺术思想,探讨香港画坛如... 石涛对近现代华人艺坛产生的巨大影响已见诸学界研究。香港艺术史研究侧重于中西艺术交汇和艺术家结社活动,较少与广东地区以外的前代艺术家之典范意义联系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吕寿琨和方召麐的作品风格特征及其艺术思想,探讨香港画坛如何联结石涛画论精神与现代艺术的语汇,孕育新的视觉效应和艺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美术史 石涛 吕寿琨 方召麐 现代水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召麐的艺术——浅谈中国现代水墨画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跨文化的现代性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华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1-187,共7页
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传统的承袭和现代水墨艺术跨文化的现代性探索这两个方面,以方召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并分析对比视觉作品于结构及形象上的个体特征,并结合60到80年代香港现代水墨浪潮兴起的历史背景作重点论述。通过... 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传统的承袭和现代水墨艺术跨文化的现代性探索这两个方面,以方召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并分析对比视觉作品于结构及形象上的个体特征,并结合60到80年代香港现代水墨浪潮兴起的历史背景作重点论述。通过对方氏艺术生涯的研究梳理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嬗变的历史脉络及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召麐、现代水墨艺术、跨文化、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