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刘钦燕
周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年代际
热含量
次表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伟文
俞永强
+3 位作者
李超
周文
刘钦燕
王东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共11页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拟能力,同时利用模式输出探讨了南海贯穿流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分叉的垂向结构、南海内区环流的季节和吕宋海峡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LICOM能获取西北太平洋-印尼海域环流和南海贯穿流的合理模拟结果。模式模拟的南海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与观测及同化数据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南海内区。相关分析表明,吕宋海峡热输送主要控制着南海内区上层的热含量变化,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南海贯穿流作为一支冷平流调制着南海上层热含量变化的重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贯穿流
涡相容全球海洋环流模式
热含量
体积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刘钦燕
周文
机构
中国科
学院
南海海洋
研究
所热带海洋
环境
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佳达亚太气候研究中心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基金
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0733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600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基金项目(SQ200814)
文摘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台风
年代际
热含量
次表层温度
Keywords
typho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upper-ocean heat content
subsurface temperature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伟文
俞永强
李超
周文
刘钦燕
王东晓
机构
中国科
学院
南海海洋
研究
所热带海洋
环境
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
中国科
学院
研究
生院
中国科
学院
大气物理
研究
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佳达亚太气候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2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600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基金(SQ200814)
文摘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XBT(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观测数据和绕岛环流理论(island rule)诊断计算结果评估了一个涡相容(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对南海贯穿流及南海上层热含量的模拟能力,同时利用模式输出探讨了南海贯穿流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分叉的垂向结构、南海内区环流的季节和吕宋海峡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LICOM能获取西北太平洋-印尼海域环流和南海贯穿流的合理模拟结果。模式模拟的南海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与观测及同化数据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南海内区。相关分析表明,吕宋海峡热输送主要控制着南海内区上层的热含量变化,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南海贯穿流作为一支冷平流调制着南海上层热含量变化的重要事实。
关键词
南海贯穿流
涡相容全球海洋环流模式
热含量
体积输送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throughflow (SCSTF)
eddy-permitting OGCM
heat content
volume transport
分类号
P72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刘钦燕
周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LICOM模拟的南海贯穿流及其对南海上层热含量的影响
王伟文
俞永强
李超
周文
刘钦燕
王东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