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5182铝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徐颖宣 孟祥晨 +5 位作者 李根 金斌 盖炳君 谢庭祯 刘勇 吕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5182铝合金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可以克服铝合金表面性能的不足,提高铝合金材料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显微硬度、单轴拉伸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使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5182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特... 5182铝合金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可以克服铝合金表面性能的不足,提高铝合金材料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显微硬度、单轴拉伸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使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5182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经过SMAT处理后的5182铝合金,其表面晶粒细化至纳米级,且沿试样表面到芯部方向形成纳米梯度结构;其板材的整体硬度都有一定的提高,且沿板材试样表面到芯部方向形成了梯度下降的状态;随着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时间的增加,5182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强度也随之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合金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 梯度结构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强化超高强度钢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焦增宝 刘锦川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6-11,33,共6页
随着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超高强度钢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传统的超高强度钢大都是依赖提高碳含量或合金元素含量而获得较高强度的马氏体或贝氏体钢,此种钢存在着焊接性能差、塑韧性低、钢材尺寸受限制和成本... 随着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超高强度钢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传统的超高强度钢大都是依赖提高碳含量或合金元素含量而获得较高强度的马氏体或贝氏体钢,此种钢存在着焊接性能差、塑韧性低、钢材尺寸受限制和成本昂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国防的建设,因此,开发综合性能良好、成本低廉的新型超高强度钢刻不容缓。结合当前纳米科技的发展,介绍了新型纳米强化超高强度钢的设计理念,阐述了以纳米相析出强化为主、多种强化方式结合的强韧化理论,并总结了纳米析出强化超高强度钢在合金设计和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新型纳米强化超高强度钢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超高强度钢 纳米析出强化 合金设计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色光干涉的面接触润滑油膜在线测量 被引量:4
3
作者 白清华 郭峰 +1 位作者 姜培刚 黄柏林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89,共7页
根据面接触润滑油膜红绿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信号,构造了基于光流和动态时间弯曲技术的追踪算法,对一维调制光强曲线上与膜厚具有对应关系的特定目标区域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实现了在线实时膜厚测量.通过与稳态离线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 根据面接触润滑油膜红绿双色光干涉强度调制信号,构造了基于光流和动态时间弯曲技术的追踪算法,对一维调制光强曲线上与膜厚具有对应关系的特定目标区域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实现了在线实时膜厚测量.通过与稳态离线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在线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该系统对三角波形式变速过程中流体动压润滑瞬时膜厚进行了测量,揭示了膜厚滞后于速度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干涉 油膜厚度 面接触 在线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色光干涉面接触润滑膜厚在线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清华 郭峰 +1 位作者 韩素立 黄柏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80-2986,共7页
提出了滑块-玻璃盘形成的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光干涉在线测量方法。以单色激光为光源,根据油膜厚度变化引起平行干涉条纹平移的物理特征,基于光流和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构造复合算法,测量干涉图像相邻帧空间域上一维光强曲线的位移,从而得... 提出了滑块-玻璃盘形成的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光干涉在线测量方法。以单色激光为光源,根据油膜厚度变化引起平行干涉条纹平移的物理特征,基于光流和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构造复合算法,测量干涉图像相邻帧空间域上一维光强曲线的位移,从而得到相邻帧之间的油膜厚度差。从零速度开始记录每一帧干涉图像对应的膜厚变化,实时计算出当前帧对应的膜厚,实现了膜厚的在线测量。当前算法的测量结果与离线膜厚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测量准确性。进行了阶跃载荷、匀加速及匀减速工况下的膜厚测量,揭示了膜厚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干涉 油膜厚度 面接触 在线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忆阻细胞神经网络在车牌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凤清 段书凯 +1 位作者 王丽丹 胡小方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6A期58-60,63,共4页
将新型的电路元件忆阻器与传统细胞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出体积小、功耗低、计算速度快的忆阻细胞神经网络。用该网络实现对车牌图像定位的预处理,对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提出的忆阻细胞神经网络将提高硬件电路实现的... 将新型的电路元件忆阻器与传统细胞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出体积小、功耗低、计算速度快的忆阻细胞神经网络。用该网络实现对车牌图像定位的预处理,对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提出的忆阻细胞神经网络将提高硬件电路实现的集成度,同时也有利于车牌识别速度和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忆阻细胞神经网络 车牌定位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忆阻器的串并联研究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董哲康 段书凯 +1 位作者 胡小方 王丽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61,共9页
忆阻器是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动态可变电阻器,其阻值变化依赖于通过它的电荷量或磁通量.作为第四种基本电路元器件,忆阻器具有不同于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独特性能,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神经形态系统、非线性电路等众多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忆阻器是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动态可变电阻器,其阻值变化依赖于通过它的电荷量或磁通量.作为第四种基本电路元器件,忆阻器具有不同于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独特性能,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神经形态系统、非线性电路等众多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基于惠普忆阻器模型,推导了一种带有窗函数的闭合形式的电荷控制忆阻器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忆阻器边缘附近的非线性离子迁移现象,同时能够保证忆阻器的边界条件,使忆阻器工作在正常的工况内,是一种更接近实际器件的忆阻器模型.进一步分情况对忆阻器的串并联电路进行理论推导.最后,基于忆阻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将忆阻器与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利用忆阻器实现图像处理所需的非线性映射函数.大量的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方案在图像取反、对比度伸缩及图像灰度调整应用中的有效性.该方案的提出有望进一步推动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促进数字图像处理硬件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电荷控制模型 串并联电路 图像处理 映射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 被引量:7
7
作者 夏双五 刘勇 吕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5-834,共10页
为了拓展镁合金的进一步应用,寻找一种理想的加工工艺、提升综合性能是镁合金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塑性变形构筑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具有细晶与粗晶的综合特征,能够有效克服纳米结构低塑性和低韧性的缺陷,明显提升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能等... 为了拓展镁合金的进一步应用,寻找一种理想的加工工艺、提升综合性能是镁合金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塑性变形构筑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具有细晶与粗晶的综合特征,能够有效克服纳米结构低塑性和低韧性的缺陷,明显提升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能等各项力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最大程度上提升了镁合金的综合性能。本文从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的制备工艺、形成机理以及各项性能的变化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的研究现状。针对进一步拓展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在工业基础中的应用,本文还提出了若干改进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性能的建议,如耐蚀性能和疲劳性能,以期为梯度纳米结构镁合金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梯度纳米结构 塑性变形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忆阻器的连续学习混沌神经网络
8
作者 张椅 段书凯 +1 位作者 王丽丹 胡小方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217,共5页
忆阻器具有独特的记忆功能和连续可变的电导状态,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详细推导了忆阻器的电荷控制模型,将纳米忆阻器与具有智能信息处理能力的混沌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忆阻器的连续学... 忆阻器具有独特的记忆功能和连续可变的电导状态,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优势。详细推导了忆阻器的电荷控制模型,将纳米忆阻器与具有智能信息处理能力的混沌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忆阻器的连续学习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忆阻器可直接实现网络中繁多的反馈与迭代,即完成外部输入对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总和。提出的忆阻连续学习混沌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已知模式和未知模式的区分,并能对未知模式进行自动学习和记忆。给出的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忆阻器具有纳米级尺寸和自动的记忆能力,该方案有望大大简化混沌神经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混沌神经网络 连续学习 时空总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