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卢宇国画艺术作品赏析
1
作者 卢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早期佛教图像与西王母图像之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苏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44,共10页
关键词 早期发展 佛教艺术 图像 西王母 汉代 中国大陆 九十年代 实物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门画派别号图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用——以文徵明别号图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许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1,共7页
本文以明代吴门画家文徵明的别号图为例,探讨别号图在明代绘画史和社会史中的重要意义。别号图并非是别号字义的图示说明,它综合了雅集图、园林图、隐居图和书斋山水等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共同为别号注解,从而体现别号主人的文士身份与高... 本文以明代吴门画家文徵明的别号图为例,探讨别号图在明代绘画史和社会史中的重要意义。别号图并非是别号字义的图示说明,它综合了雅集图、园林图、隐居图和书斋山水等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共同为别号注解,从而体现别号主人的文士身份与高雅品位,还可视作传统肖像画的发扬。此外,别号图并非画家自娱之作,它不仅是交游和应酬的工具,还是当时的文人面对世俗化潮流时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从而维持文人身份与品味的优越性,与世俗相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徵明 吴门画派 别号图 社会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史的二元说 被引量:1
4
作者 饶宗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8-23,共6页
此文依据近年出土的大量新材料,参以传世记载,对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二系形成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五色帝 炎帝 黄帝 卢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时期三幅女性写真画的生命映照
5
作者 詹霓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85-90,共6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玉燕写兰图》、《骆绮兰平山春望图卷》及南京博物院藏《袁母韩孺人像》,阐释乾嘉时期的三幅绘画中不同的女性生活和不同生活追求下的人生选择。这三幅女性写真画不仅记录了王玉燕、骆绮兰和袁母韩孺人的容貌,而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玉燕写兰图》、《骆绮兰平山春望图卷》及南京博物院藏《袁母韩孺人像》,阐释乾嘉时期的三幅绘画中不同的女性生活和不同生活追求下的人生选择。这三幅女性写真画不仅记录了王玉燕、骆绮兰和袁母韩孺人的容貌,而且画像根据三位女性不同的生活志趣选取不同的表现方式,使写真画成为她们生命的映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时期 女性写真 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涯后身:法式善与《西涯图》的图绘与传播 被引量:1
6
作者 许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共11页
本文以众位画家为乾嘉文人法式善所绘的多幅《西涯图》为研究对象,从创作缘起、图像内容、传播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居近西涯一地为契机,以尊崇李东阳为宗旨,加之翁方纲的协助,法式善征集了大量与西涯有关的图像与诗文。这反映... 本文以众位画家为乾嘉文人法式善所绘的多幅《西涯图》为研究对象,从创作缘起、图像内容、传播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居近西涯一地为契机,以尊崇李东阳为宗旨,加之翁方纲的协助,法式善征集了大量与西涯有关的图像与诗文。这反映了乾嘉时期帝京士人热衷于雅集游赏、为古人做寿以及地理考据的风气。法式善频繁邀人于西涯雅集,通过一系列图像与题咏追忆明代前贤李东阳,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的声名,被时人冠以"西涯后身"的美名,并与巨儒翁方纲相比肩,加强了其个人对于西涯的影响力,西涯一带也随之成为京师内城重要的文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式善 李东阳 西涯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小孩:从《戏婴图》看陈洪绶晚期绘画中的身份隐喻与自我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疏沛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共9页
晚明人物画家陈洪绶的《戏婴图》一般被认为是一幅传统婴戏题材的作品。本文通过其与传统婴戏题材的对比与对其画面布局与内容安排的分析发现,这件作品是陈洪绶化用传统题材进行的再创作,表现了明亡之后陈洪绶面临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知... 晚明人物画家陈洪绶的《戏婴图》一般被认为是一幅传统婴戏题材的作品。本文通过其与传统婴戏题材的对比与对其画面布局与内容安排的分析发现,这件作品是陈洪绶化用传统题材进行的再创作,表现了明亡之后陈洪绶面临的社会身份与自我认知的困境,是陈洪绶晚期绘画中身份隐喻与自我建构现象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戏婴图 婴戏传统 画面布局 自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境”与“轶事”:《状元图考》与晚明的宫廷想象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丹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4,I0003,共9页
本文以《状元图考》中的宫廷场景为例,讨论晚明流行文本之插图如何再现皇权与宫廷,以及普通民众通过何种方式构建起自身关于宫廷的想象。这些插图的模式、图像表现与视觉元素表明,其图绘模式化的视觉呈现背后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绘... 本文以《状元图考》中的宫廷场景为例,讨论晚明流行文本之插图如何再现皇权与宫廷,以及普通民众通过何种方式构建起自身关于宫廷的想象。这些插图的模式、图像表现与视觉元素表明,其图绘模式化的视觉呈现背后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绘画传统、图像禁忌、社会风俗、舞台表演等,这些方式共同构建起了晚明民众关于宫廷的知识渠道与想象的一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元图考》 晚明 宫廷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绘、媒介与性别:明代《采莲图》的视觉呈现与性别阐释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丹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4,共7页
“采莲”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活动,在中国传统的文本及图像表述中皆为构建与呈现美人的重要题材。在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明代晚期,该题材的图绘亦出现于诸多媒介之上,成为满足视觉享受及观看欲望的载体。本文以明代采莲图绘为中心,讨... “采莲”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活动,在中国传统的文本及图像表述中皆为构建与呈现美人的重要题材。在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明代晚期,该题材的图绘亦出现于诸多媒介之上,成为满足视觉享受及观看欲望的载体。本文以明代采莲图绘为中心,讨论该题材的母题构建及其在不同媒介上的视觉呈现与意涵。同时,本文亦指出在晚明时期,随着该题材从文学及绘画领域走向各式大众化媒介,“采莲”逐渐从一个蕴含男性视角及对女性审美品鉴的主题,转化为一种以视觉装饰为主的女性形象的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莲 视觉呈现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都宝光寺两件存疑南朝梁佛教造像考
10
作者 刘泽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73,共6页
本文着眼于两件藏于新都宝光寺、带有南朝梁纪年的佛教造像。其中,“大同六年”千佛碑的风格及形制显示了西魏、北周至隋代的特点,其梁代铭文位置隐晦,不应为原造像记。“普通二年”六面石柱的形制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其图像为流行于中... 本文着眼于两件藏于新都宝光寺、带有南朝梁纪年的佛教造像。其中,“大同六年”千佛碑的风格及形制显示了西魏、北周至隋代的特点,其梁代铭文位置隐晦,不应为原造像记。“普通二年”六面石柱的形制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其图像为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经变。两件造像的铭文可能是在晚清时期被改刻或增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梁 佛教造像 千佛碑 石幢 宝光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德清晖园“羊城八景”蚀刻玻璃:版本、年代及工艺
11
作者 刘泽岚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0-27,共8页
顺德清晖园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园内沐英涧装饰一组以“羊城八景”为主题的蚀刻玻璃,目前学界对其年代、内容版本及工艺等问题都缺乏深入讨论。通过梳理地方志文献可知,此套玻璃所用版本肇始于元代,收录于明地方志,在清中期开始以画作... 顺德清晖园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园内沐英涧装饰一组以“羊城八景”为主题的蚀刻玻璃,目前学界对其年代、内容版本及工艺等问题都缺乏深入讨论。通过梳理地方志文献可知,此套玻璃所用版本肇始于元代,收录于明地方志,在清中期开始以画作呈现。在对比同版本的图像材料后,笔者认为清晖园玻璃从内容、视角及风格上都符合清代“羊城八景”的创作格套,年代拟为清晚期。文章还探讨了其制作工艺,即清晚期传入并盛行的玻璃套色蚀刻法。玻璃在广式园林的装饰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清晖园此套玻璃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晖园 羊城八景 玻璃画 园林装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