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管玥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2期67-99,179-180,共33页
经验观察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布呈现出非匀质的特征:民众对中央政府较为信任,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则颇多不满。这一现象可以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通过对N大学和C大学1000名本科生的概率抽样... 经验观察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布呈现出非匀质的特征:民众对中央政府较为信任,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则颇多不满。这一现象可以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通过对N大学和C大学1000名本科生的概率抽样,验证了调查对象对各级政府信任度层级递减的趋势,并从个体因素、制度安排、政治社会化三个维度初步建构了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论框架。研究同时认为,作为联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普通民众的一种心理和治理结构,差序政府信任短期来看有利于合法性的维系,长远而言则未必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差序政府信任 信任差 央地关系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与政治信任:基于汶川大地震的自然实验设计 被引量:13
2
作者 游宇 黄一凡 庄玉乙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8-181,共24页
在当代中国,自然灾害如何在短期内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其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使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收集的调查数据,试图通过自然实验设计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外生的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在... 在当代中国,自然灾害如何在短期内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其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使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收集的调查数据,试图通过自然实验设计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外生的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在结构上,地震对公众政治信任的边际增长效应呈现差序性特征,即对区县政府政治信任的正向作用最强,而对中央政府政治信任的强化作用最弱。在此过程中,国家主导的媒体宣传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即公众接收官方媒体信息的频率越高,其政治信任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幅度越大。研究表明,灾后短期内的政府动员与鼓舞性的媒体议程设置是提升公众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切实加强政府的长效治理能力建设始终是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政治信任 汶川地震 政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政体为何走向崩溃?——评《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鹏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173-181,共9页
民主政体的兴起、巩固和崩溃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国际一流的政治学刊物中,对民主政体的实证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蒙克(Munck)和斯奈德(Snyder)(2007)统计了三本比较政治学顶尖学术期刊: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 民主政体 比较政治学 实证研究 学术期刊 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 被引量:133
4
作者 王绍光 何建宇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71-77,共7页
在全球“结社革命”背景下 ,社团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我国是否也是这场社团革命的一部分 ?以往研究已经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社团领域。但是这些文献多从公民社会视角观察社团 ,偏重于登记注册的民间社团和所谓“非政府组织” ,而... 在全球“结社革命”背景下 ,社团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我国是否也是这场社团革命的一部分 ?以往研究已经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社团领域。但是这些文献多从公民社会视角观察社团 ,偏重于登记注册的民间社团和所谓“非政府组织” ,而遗漏了绝大多数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结社形式。本文尝试着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多途径的资料汇集 ,勾勒出一幅涵盖各类准政府社团和草根组织的完整的社团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团体 社会资本 人民团体 虚拟社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地关系与政府机构改革——基于中国地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进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鹏 马亮 刘志鹏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42,共19页
目前学术界从央地关系的视角认为政策执行偏差主要来自于纵向的分权和地方政府的偏好。论文聚焦于影响地方政府开展机构改革速度的因素,基于对2013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进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是否依... 目前学术界从央地关系的视角认为政策执行偏差主要来自于纵向的分权和地方政府的偏好。论文聚焦于影响地方政府开展机构改革速度的因素,基于对2013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进度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是否依照中央政府的要求按时完成改革,对改革进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回归分析,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说明影响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因素。研究发现: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多的特定政策领域的负面事件、较低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早的上一轮改革完成时间、周围城市较早的完成和省级改革的较早完成有助于当地加快改革进度,也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从性。基于此,论文认为我国当前中央通过人事、财政等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基本情况没有变化,但是地方自身偏好成为可以影响政策的执行偏差的因素。此外地方政府积极保持正面形象、消除负面影响的努力也会影响到机构改革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地方关系 地级市 食品安全监管 政府机构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级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丁建福 萧今 王绍光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30,共8页
利用1999至2007年中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县际差异总体上在不断扩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省内差异占60%左右。多数省份的省内差异在这一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GIS分析显示义务... 利用1999至2007年中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县际差异总体上在不断扩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省内差异占60%左右。多数省份的省内差异在这一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GIS分析显示义务教育投入的空间格局一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陷结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殊的人口与自然地理环境推高了义务教育服务提供成本。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1999-2006义务教育投入不存在收敛性。空间差异与收敛性分析为制定义务教育均衡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投入 县际差异 空间分析 GIS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大部制改革运行成效跟踪调查——来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经验 被引量:37
7
作者 黄冬娅 陈川慜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6期24-47,168-169,共24页
对顺德大部制改革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制改革后顺德党政部门的职能职责得到优化,窗口服务得到改善,资源得到整合,管理层级扁平化,行政效率提高,决策执行的监督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事权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与此同时,问卷调查也发现多数... 对顺德大部制改革的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制改革后顺德党政部门的职能职责得到优化,窗口服务得到改善,资源得到整合,管理层级扁平化,行政效率提高,决策执行的监督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事权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与此同时,问卷调查也发现多数顺德民众对顺德的大部制改革予以了支持和肯定。而受访者在政府部门办理业务时对业务办理过程及其变化的评价是影响他们对大部制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顺德大部制改革在职能职责调整、上下级对接协调、事权划分等方面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顺德民众对大部制改革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其对大部制改革的评价仍有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部制 顺德 成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朱正威 吕书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2,共5页
社区公共安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对平衡计... 社区公共安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对平衡计分卡进行适应性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选取西安市典型社区进行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公共安全管理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测量与评估——基于对三个监管部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鹏 刘志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40,共9页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任务是提升政府的社会性监管能力。基于OECD的分析框架,监管能力分级衡量指标体系应包含监管机构建设、监管工具使用和监管政策质量。使用这一体系对2013年环境保护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与计划...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任务是提升政府的社会性监管能力。基于OECD的分析框架,监管能力分级衡量指标体系应包含监管机构建设、监管工具使用和监管政策质量。使用这一体系对2013年环境保护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与计划生育监督中心三个机构进行分级定性评估,发现环境保护部的监管能力最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次之,卫生与计划生育监督中心相对较弱。从整体上看,目标监管机构独立性不足,职能权力不够集中,监管工具单一缺乏,同时监管政策缺乏弹性,是我国目前社会性监管机构能力的共同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监管 监管能力 监管机构 监管工具 监管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实证研究回顾——演变趋势、解释及政策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建福 萧今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48,共6页
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缩小教育差距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经济、财政制度转型为基本脉络,聚焦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和政策,对已有的实证研... 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缩小教育差距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经济、财政制度转型为基本脉络,聚焦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形成原因和政策,对已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投入 地区差距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管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宏源 蒋琪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2,共3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开发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外以及国内承担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20个省... 本文首先阐述了开发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外以及国内承担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20个省市示范区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所带来的显著效果与应用前景;重点总结了以烟台中心示范区为主开展的“山东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实践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六方面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为加快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管理应在研究开发、网络建设、组织管理、人才培训、舆论宣传、国际合作与国内交流等八方面采取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信息技术 智能化 网络化 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管理的制度化和绩效--以组织的非正式制度为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志岿 曹景钧 孙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无论从制度成型化、制度认同和执行情况,还是从管理结果来看,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尚未达到高度制度化的程度。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结构下针对土地管理正式制度采取的各种高度同形化的非正... 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无论从制度成型化、制度认同和执行情况,还是从管理结果来看,我国当前土地管理尚未达到高度制度化的程度。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结构下针对土地管理正式制度采取的各种高度同形化的非正式规则(制度),是影响土地管理制度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非正式运作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制度安排尚不适应社会转型期外部利润的变化,没有建立各相关方合理的利益实现和调节机制。因此,若要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必须深入研究影响治理过程和效果的组织性非正式制度及其根源,并完善体制机制,作出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制度化 制度失衡 组织的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域下乡贤与乡村治理——以浙江上虞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哲仁 陈秋强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8,共9页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城乡相对均衡发展,避免乡村精神文化缺失和治理资源匮乏的农村“空心化”是当今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以乡贤为主体的社会网络作为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的“中介”,代表着地方政府重新构建乡村治理网络的一种...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城乡相对均衡发展,避免乡村精神文化缺失和治理资源匮乏的农村“空心化”是当今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以乡贤为主体的社会网络作为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的“中介”,代表着地方政府重新构建乡村治理网络的一种尝试。对于乡贤网络的阶段性构建,政府与乡贤组织的渐进性互嵌合作模式卓有成效,并且与时俱进创新实践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体系,乡贤更直接成为“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补充,通过制度安排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值得重视的是,乡贤社会网络能否成为乡村治理新的社会基础,一个关键就是看乡贤间合作互动,尤其是外地乡贤与本地乡贤,以及乡镇和村际间的乡贤的合作互动是否常态化,是否能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社会网络 乡贤 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