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陈斌 徐祥德 +1 位作者 卞建春 施晓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5-505,共11页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气块轨迹计算,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简称TST)的近地层源区、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气块轨迹计算,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简称TST)的近地层源区、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夏季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边界层源区,一个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中北部等地区,上述两个区域与夏季强对流的分布相一致。在对流层顶高度附近(约16km高度),两个近地层源区的垂直输送贡献相当。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穿越对流层顶高度的质量输送只有约10%能够进入20~22km高度的平流层中,且主要源于以青藏高原南侧为代表的南亚季风区(约贡献75%),这进一步强调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在全球TST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轨迹分析显示,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入口区"主要在(25°N~35°N,90°E~110°E)区域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TST路径受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赤道东风急流的共同控制。(3)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过程,一个是和夏季湿对流抬升直接联系的快速输送过程,它可以使近地层大气在1~2天内输送到平流层中,贡献了整个TST的10%~30%;另一个是大气辐射加热所致的大尺度垂直输送,该输送是一个相对的慢过程,时间尺度一般为5~30天。此结果意味着,源于地表的短生命周期的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该区域平流层臭氧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 亚洲季风区 边界层源区 输送路径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空气污染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亚 朱军 +2 位作者 林珲 徐丙立 胡明远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8-734,共7页
针对现有空气污染可视化表达方法不能有效集成地理信息、可视化效果差、信息维度低的问题,基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三维空间空气污染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研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方案,详细论述了空气污... 针对现有空气污染可视化表达方法不能有效集成地理信息、可视化效果差、信息维度低的问题,基于大气污染扩散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三维空间空气污染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研究,提出了空气污染的多维动态可视化表达方案,详细论述了空气污染研究区域三维地理场景构建、污染浓度值与颜色的映射、基于切片的空气污染表达、基于立方体的空气污染表达、任意垂直线/面的空气污染表达等5种空间污染可视化表达方法与关键技术。最后以珠三角空气污染扩散模拟为例,开发了原型系统,进行了5种时空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集成高精度大范围地理信息,能实现较好的空气污染可视化表达效果,能有效反映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可以为空气污染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多维动态 可视化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LiDAR数据航带平差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丽英 宋伟东 孙贵博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面向机载LiDAR数据航带平差处理的理论前沿,全面总结了机载LiDAR航带平差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归纳、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航带平差 系统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en Simulator的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斌 黄凤茹 +2 位作者 方裕 林珲 胡明远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72-1278,共7页
在分析现行三维虚拟世界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VGE)应用的实现技术,提出了基于开源虚拟世界服务器OpenSimulator集成真实地理环境空间信息以实现分布式VGE应用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可进入三维香港... 在分析现行三维虚拟世界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优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VGE)应用的实现技术,提出了基于开源虚拟世界服务器OpenSimulator集成真实地理环境空间信息以实现分布式VGE应用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可进入三维香港中文大学虚拟校园及其虚拟应用的设计与实现为例,研究了基于OpenSimulator开发分布式VGE应用的主要技术及途径。结果表明,集成虚拟世界技术与真实地理环境空间信息的方法在可进入虚拟化身模式、虚实相融真三维场景建造及表现、化身之间及化身与虚拟环境之间的协同与交互等功能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可为研发与实现诸多领域中的分布式VGE应用提供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世界 三维建模 虚拟校园 OpenSimul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CI影像分类的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日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包颖 田庆久 +1 位作者 陈旻 吕春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62-2567,共6页
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是内陆水体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遥感数据为其提供了大范围、多时相的监测信息,然而由于内陆湖泊水色要素复杂的光学性质及较大的时空差异,传统的遥感影像及单一的Chl-a反演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着局限性。... 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是内陆水体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遥感数据为其提供了大范围、多时相的监测信息,然而由于内陆湖泊水色要素复杂的光学性质及较大的时空差异,传统的遥感影像及单一的Chl-a反演模型在应用中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区,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静止海洋水色卫星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为数据源,在基于层次聚类法实现归一化实测光谱反射率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光谱角测距匹配实现2012年5月6日(08:16—15:16)8景GOCI太湖影像的水体分类;并针对不同水体类型分别建立基于GOCI影像的Chl-a反演模型,实现不同类型水体的Chl-a浓度反演。结果表明,太湖水体光谱可分为四类,类型1光谱体现出漂浮藻类的特征,可将其作为蓝藻水华的判定依据;类型2—4体现的特征分别为水体含有较高Chl-a浓度、较高悬浮物浓度及相对较低Chl-a较低悬浮物浓度;并且类型2—4与分类前相比,其分类模型估算的Chl-a浓度误差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7%,12.3%和15.9%;此外,GOCI影像反演结果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Ch卜a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也能反映出太湖Chl-a浓度的日变化差异及规律,表现出了其在富营养化污染动态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潜力。该方法在GOCI影像中的应用,在提高Chl-a浓度反演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为日后太湖水体不同时刻Chl-a浓度的精确估算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I 分类 叶绿素A浓度 日变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观测数据驱动的滑坡灾害精准模拟分析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朱庆 丁雨淋 +1 位作者 苗双喜 曹振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6-403,共8页
受全球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复杂滑坡灾害时空演变过程复杂,其时空演变的高突变性、高隐蔽性、高动态性,以及孕育环境的时空异质性与不确定性等十分突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滑坡灾害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为此,本文提出动... 受全球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复杂滑坡灾害时空演变过程复杂,其时空演变的高突变性、高隐蔽性、高动态性,以及孕育环境的时空异质性与不确定性等十分突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滑坡灾害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为此,本文提出动态观测数据驱动的滑坡灾害精准模拟分析方法,设计了动态数据驱动的复杂滑坡灾害精准模拟分析框架,阐释了滑坡灾害过程时空变化的显式语义描述,任务驱动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数据规划与调度,计算与存储融合的复杂滑坡灾害实时数据组织与管理,变化驱动的多源动态观测数据实时接入与自主加载,多源动态观测数据在线智能处理,复杂滑坡灾害模拟模型参数智能率定等关键技术,为滑坡灾害链的全链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动态观测数据 实时GIS 空地-体化立体观测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进的时空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城市住宅价格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金牡 刘彪 +1 位作者 吴波 詹锡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53-59,共7页
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住宅价格进行时空地理加权统计回归分析,揭示城市住宅价格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不仅能够分析相关因素在空间的差异性上对住宅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还能够揭示其在时间上的差异... 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住宅价格进行时空地理加权统计回归分析,揭示城市住宅价格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不仅能够分析相关因素在空间的差异性上对住宅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还能够揭示其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得出相关因素对住宅价格影响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点。依据模型的拟合度标准,GTWR能够从OLS的0.617,GWR的0.736提高到0.895。AIC标准的统计信息则表明,GTWR模型明显优于OLS与GW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价格 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非平稳性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单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空融合算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大成 韩启金 赵涌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1-199,共9页
受制于传感器本身材料及卫星轨道参数,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是卫星遥感传感器固有的性能指标且难以兼备,使得高空间分辨率卫星的多时相数据合成问题至今仍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可有效综合空间-光谱-时间维的影像信息... 受制于传感器本身材料及卫星轨道参数,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是卫星遥感传感器固有的性能指标且难以兼备,使得高空间分辨率卫星的多时相数据合成问题至今仍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可有效综合空间-光谱-时间维的影像信息,多源遥感影像时空融合技术在近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并已成为解决多时相数据合成问题的有力手段,其中基于学习的时空融合策略在合成精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且应用潜力较高,但因其对字典训练过程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提高基于学习的时空融合策略的预测精度、运算效率及鲁棒性,通过综合基于辐射归化的大气校正方法、基于误差约束的数据标准化转换机制、自适应多层递进融合策略以及高效的稀疏求解函数库,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单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时空融合框架,并以国产高分二号卫星与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实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充分的对比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融合框架不仅提升了运算效率,还在影像保真度、纹理特征描述以及光谱一致性等方面比当前的单数据对融合方法具有更好的重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融合 稀疏学习 单时相 高分二号 Landsat-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GIS表达与分析的气象符号绘制库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9
作者 路明月 刘彬 +3 位作者 陈旻 王轩 郑建琴 毛远翔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成气象符号对象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基于GDI+实现各种气象符号的矢量绘制,并封装形成可供直接调用气象矢量符号绘制库,为基于GIS的气象数据信息的表达和分析提供支撑。最后实例验证了本气象符号绘制库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符号 符号库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谱模型在高度计风速反演中的应用
10
作者 程永存 刘玉光 +4 位作者 徐青 荣增瑞 殷晓斌 宗海波 修鹏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8-862,共5页
依据粗糙海面电磁波镜面散射理论,将根据全波数范围内的风浪谱模型计算的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与T/P卫星高度计测得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Ku波段)进行比较,实现了对高度计风速的反演.研究表明,在所选浮标附近海域,波龄因子对高度计风... 依据粗糙海面电磁波镜面散射理论,将根据全波数范围内的风浪谱模型计算的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与T/P卫星高度计测得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Ku波段)进行比较,实现了对高度计风速的反演.研究表明,在所选浮标附近海域,波龄因子对高度计风速反演存在较大影响.与目前高度计业务化算法相比,考虑波龄因子影响后,根据谱模型反演获得的风速与中国近海浮标风速之间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更小.由于波龄因子可以根据高度计测得有效波高以及业务化算法获得的风速得到,因此根据风浪谱模型反演获得的风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计风速 风浪谱模型 反演 雷达后向散射截面 波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夏季近地层CO向上对流层输送过程的模拟
11
作者 陈斌 徐祥德 施晓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0-288,共9页
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源(Emission Database for Global At mospheric Research,EDGAR,3.2版本)的CO地表排放源数据,借助于拉格朗日大气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2006年夏季亚洲季风区CO异常分布形成的原因... 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源(Emission Database for Global At mospheric Research,EDGAR,3.2版本)的CO地表排放源数据,借助于拉格朗日大气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2006年夏季亚洲季风区CO异常分布形成的原因及深对流向上输送和反气旋控制作用相关的输送过程。比较分析发现,受到地表排放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数值模拟和卫星资料反演的CO浓度存在一定偏差(体积分数相差可达2×10-8~3×10-8),但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仅在大尺度风场的驱动下,模式亦可以模拟出上对流层区域CO浓度分布特征,但进一步考虑对流抬升的输送作用后,模拟结果和实际资料更吻合,表明亚洲季风区上对流层区域CO浓度大值区的形成是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和大尺度输送的共同作用,但后者影响程度更大。亚洲季风区夏季上对流层区域的CO主要源于印度半岛北部、非洲中部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表排放。该区域CO异常分布主要和两个输送过程相关:一个是大尺度输送和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在垂直方向的输送,使得对流层下部的高CO浓度大气可以很快地抬升到上对流层,甚至可以达到16km的对流层顶高度附近,然后在哈得来环流以及南亚反气旋的影响下,进一步向低纬热带地区输送;另一个是对流层中低层向东和向极一侧的输送使得印度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中部成为亚洲季风区内CO远距离输送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上对流层 CO 拉格朗日输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感知驱动的三维城市场景数据组织与调度方法 被引量:33
12
作者 朱庆 陈兴旺 +5 位作者 丁雨淋 刘铭崴 何华贵 杨卫军 陈利燕 曹振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876,共8页
针对大规模复杂三维城市场景三维可视化的数据调度效率不高、视觉一致性差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视觉感知驱动的复杂三维城市场景数据自适应组织管理与动态调度方法.该方法根据三维场景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自适应四叉树对复杂三维... 针对大规模复杂三维城市场景三维可视化的数据调度效率不高、视觉一致性差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视觉感知驱动的复杂三维城市场景数据自适应组织管理与动态调度方法.该方法根据三维场景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自适应四叉树对复杂三维城市场景进行不同层次粒度的划分,并自底向上遍历四叉树,为中间节点生成LOD(level of detail)和计算各个层级的几何误差,构建灵活的多粒度三维瓦片模型,最后根据屏幕误差评估建筑物模型的三维几何特征(形状、尺寸、高度)等视觉感知参数,约束不同细节层次模型的自适应调度.选择了柏林4个细节层次的三维城市模型数据,进行交互式三维漫游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视点相关HLOD(hierarchical LOD)动态调度,动态可视化的渲染帧率始终保持在40 f/s左右,达到了网络环境下复杂三维城市场景数据动态调度的高效性和三维可视化视觉一致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叉树 自适应组织 HLOD 三维瓦片 视觉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光学与雷达遥感数据的城市不透水面提取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鸿生 林殷怡 +4 位作者 王挺 宛罗马 李煜 林珲 张渊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6,共8页
该文概述了利用多源遥感技术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的研究进展,分析通过融合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数据提高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必要性和技术难点。以香港岛为实验区,选择了3种不同波段(L、C和X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和不同极化方式(HH... 该文概述了利用多源遥感技术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的研究进展,分析通过融合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数据提高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必要性和技术难点。以香港岛为实验区,选择了3种不同波段(L、C和X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和不同极化方式(HH、HV和VV)的SAR卫星数据,分别与光学卫星SPOT-5数据进行特征级融合,并对城市不透水面提取的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光学和SAR数据可以提高不透水面的提取精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暗不透水面和裸土的混淆现象。其次,使用双极化SAR比单极化SAR数据具有更高的提取精度,而提高SAR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则没有达到提高精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雷达 特征融合 多源遥感 多极化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婆婆纳的繁殖能力及其入侵原因探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翠容 汤林彬 +1 位作者 刘茗枫 戴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5-800,共6页
入侵植物是近年来生态关注的热点。成功入侵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通常呈现特殊性和优势性。探究其繁殖特征,对于应对与管理植物入侵问题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意义。以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为对象,多方面研究其繁殖能力,以... 入侵植物是近年来生态关注的热点。成功入侵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通常呈现特殊性和优势性。探究其繁殖特征,对于应对与管理植物入侵问题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意义。以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为对象,多方面研究其繁殖能力,以期探究波斯婆婆纳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成为全球广泛入侵杂草的原因。进行了波斯婆婆纳开花与传粉机制的观察实验;对波斯婆婆纳自然种群的生长密度和植株构建进行调查;并通过自然传粉和人工授粉实验比较花、茎长、果实的差异,通过同质园移栽和生长实验对波斯婆婆纳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结果表明,波斯婆婆纳的有性繁殖依赖于昆虫传粉,自交亲和;在自然环境、人工自花授粉和补充授粉3种方式下均有较高的座果率和结实率;种子萌发迅速,萌发率达70%,表明其有较强的有性繁殖能力。同时,波斯婆婆纳的营养生长密度大,匍匐茎发达,平均每个植株能产生8条左右的直立茎。波斯婆婆纳移栽实验的存活率达到83%,且茎长在40天平均增长6.5 cm,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生长和无性繁殖能力。波斯婆婆纳的营养生长和有性繁殖之间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波斯婆婆纳繁殖能力强,环境限制因子少,为其成功地大范围扩张而成为全球广泛入侵杂草提供了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繁殖 传粉 有性繁殖 波斯婆婆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网模型多目标加权最短路径的特征线提取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庆 尚琪森 +3 位作者 胡翰 于昊加 钟若飞 丁雨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针对倾斜摄影测量三维重建得到的三维模型在地物拐角棱线处结构粗糙、噪声较大、规则性缺失,难以快速准确提取出理想特征线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加权最短路径的特征线提取方法.首先对模型进行预处理,使模型具有完整、连续的拓扑结... 针对倾斜摄影测量三维重建得到的三维模型在地物拐角棱线处结构粗糙、噪声较大、规则性缺失,难以快速准确提取出理想特征线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加权最短路径的特征线提取方法.首先对模型进行预处理,使模型具有完整、连续的拓扑结构,并将模型以有向图结构进行组织;其次顾及距离、方向和三角网变化趋势计算权重,约束迪杰斯特拉算法获取最短路径得到特征线;最后,为了修复模型特征不明显的棱线区域,设计了一种棱线修复算法.研究结果表明:与交互式方法对比,本文方法效率高,只需选取两个特征点指定目标,同时提取结果不依赖人工经验,客观性强;与基于边和面的自动提取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受噪声影响小,能在简单交互下提取到指定特征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 摄影测量 特征提取 有向图 最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
16
作者 陈斌 徐祥德 +1 位作者 卞建春 施晓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0-1059,共10页
基于2005年NCEP/GFS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的"Domain Filling"技术,以气块穿越对流层顶后的滞留时间为标准,诊断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重点讨论了对平流层大气成分收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可逆双... 基于2005年NCEP/GFS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的"Domain Filling"技术,以气块穿越对流层顶后的滞留时间为标准,诊断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重点讨论了对平流层大气成分收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可逆双向质量交换过程,并利用前向(后向)轨迹追踪方法,分析了其4天的"源(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Troposphere-Stratosphere mass Exchange,STE)的计算对滞留时间阈值的选择具有较强敏感性,大多数的气块在1~2天内可频繁地往返对流层顶.这些瞬时交换事件的考虑与否对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交换计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中纬度的风暴轴区域.(2)从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质量净交换纬向平均上看,45°N以南的区域为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质量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massTransport,TST),副热带地区为最强的上升支,而在45°N~55°N的中纬度地区是平流层向对流层质量输送(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mass Transport,STT).地理分布上,STT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北的东亚地区,与亚洲季风区夏季大尺度的槽区相对应.夏季整个亚洲季风区都是TST发生的区域,最大值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占亚洲季风区不可逆TST夏季平均总量的46%.(3)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的"源汇"特征分析表明,STT主要源于100°E以西、50°N以北的高纬地区,向下可以输送到中国东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等中纬度区域.而TST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输送,向上穿越对流层顶高度以后,可分别向高纬的极地和热带地区输送,这意味着亚洲季风区夏季的TST水汽输送可能进入"热带管"中,进而可能对全球平流层水汽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对流层-平流层 不可逆质量交换 源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