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滑坡区雷达图像上线性弱信息与低序次断裂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林珲 石火生 单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4-42,共9页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 ,地势险要 ,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 ,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 ,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 ,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 ,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 ,地势险要 ,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 ,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 ,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 ,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 ,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香港地区北侧边界为深圳断裂 ,南侧为海丰断裂。这两条主干断裂呈北东展布 ,左行剪切。它们导致香港地区的三套断裂系统 :北东向的区域断裂 ;北东东到东西向的断裂系统 ;次级的北西向断裂系统。这三组断裂控制了香港地区的构造地貌 ,在雷达图像上清晰的表现出岩块的破裂程度和断裂配套格局。全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 ,花岗岩火山岩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均 ,地表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 ,再加上高频率、高强度暴雨袭击 ,以及坡积物不易固积等原因 ,极易导致滑坡和山泥倾泻事件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经济损失。香港滑坡泥石流主要受地形条件、土体结构与强度、暴雨入渗特征、植被复盖以及人为搅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滑坡泥石流规模小、密度大、频率高 ,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还广泛地使用遥感方法。在新界地区 ,许多滑坡与微地貌有关。在复盖层较簿或缺失的地方 ,微地貌基本上反映了基岩的微构造。雷达对线性构造的探测有其独到的优势 ,低序次构造规模小但数量多 ,在雷达图像上以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地质 低序次断裂 图像弱信息 微地貌滑坡 香港 雷达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贾建军 闾国年 +3 位作者 宋志尧 林珲 钱亚东 陈钟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以三维高精度潮波数值模拟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影 响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因素,包括入射潮波、科氏力、海区地形、岸线形状及底摩擦等, 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潮波系统的模式有不同程度的... 以三维高精度潮波数值模拟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影 响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因素,包括入射潮波、科氏力、海区地形、岸线形状及底摩擦等, 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潮波系统的模式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科氏力的有无、 岸线形态的变化和水下地形的巨变化对潮波系统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中国东部边缘海潮 波系统是一个海-潮相互作用的整体;在一定的入射潮波条件下,该区的海区条件、特别是岸 线形态对潮波系统的模式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 潮波系统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系统的聚类算法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讲社 梁怡 徐宗本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6-501,共6页
人类对于结构的感知方式和产生数据的物理系统原理对于聚类分析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因此 ,在聚类算法的设计和分析中 ,模拟人类的主要器官——视觉系统将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 .从这一观点出发 ,文中提出一类基于初级... 人类对于结构的感知方式和产生数据的物理系统原理对于聚类分析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因此 ,在聚类算法的设计和分析中 ,模拟人类的主要器官——视觉系统将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 .从这一观点出发 ,文中提出一类基于初级视觉系统尺度空间理论的聚类算法 ,并通过引入显著性假设 ,将生物物理学中的Weber定律与聚类结构的有效性联系起来 .由此产生的聚类算法简洁有效 ,并可部分地回答那些与人类感知数据结构相关联的聚类有效性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空间理论 聚类算法 视觉系统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演变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闾国年 林珲 +1 位作者 宋志尧 贾建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共7页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区引潮力、入射潮波、科氏力、水下地形、海岸形态及摩擦作用等因素对区域潮波系统形成影响的基础上 ,确定了中国东部边缘海的海岸轮廓是区域潮波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 ,认为模拟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区引潮力、入射潮波、科氏力、水下地形、海岸形态及摩擦作用等因素对区域潮波系统形成影响的基础上 ,确定了中国东部边缘海的海岸轮廓是区域潮波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 ,认为模拟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过程需要 3个重要的控制性条件 ,即入射潮波、海岸线变迁过程和海面变化曲线。利用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支持系统 ,对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 30个时期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研究 ,系统地恢复了在不同的海面高程、不同的岸线形态条件下全日潮、半日潮潮汐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 ,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 ,12 40 0 a B.P.和 75 0 0 a B.P.两个时间界限分别代表了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开始出现、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现代格局基本奠定这两个特征事件的发生时间 ,将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演变过程划分为 3个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数据模拟 末次冰期 中国 东部边缘海 潮波 演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的知识发现 被引量:7
5
作者 过仲阳 林珲 +2 位作者 戴晓燕 江吉喜 吴健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9-584,共6页
空间数据挖掘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面向应用的新技术。运用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 空间数据挖掘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面向应用的新技术。运用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自动追踪。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关联规则研究了移出高原的MCS与其环境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0 hPa这一层次,等压面高度、相对湿度、涡度、散度、垂直速度这5个物理量是影响其移出高原的主要因子;而在500 hPa层次,移出高原的MCS与等压面高度、相对湿度、温度、垂直速度和K指数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关联规则 知识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
6
作者 刘长发 卢晓霞 +1 位作者 陶澍 林健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5-340,共6页
采用厌氧序列分批滴定装置(ASBT)研究了香港青山湾避风塘和屯门河、城门河、林村河感潮河段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6和pH7的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可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铜在不同河流沉积物有机碳... 采用厌氧序列分批滴定装置(ASBT)研究了香港青山湾避风塘和屯门河、城门河、林村河感潮河段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6和pH7的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可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铜在不同河流沉积物有机碳中的分配系数差别较大,吸附容量差别较小.H^+可以结合沉积物有机碳的重金属结合位点,导致吸附容量和分配系数随pH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有机碳 沉积物 河流 水质监测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86
7
作者 甄峰 顾朝林 +2 位作者 沈建法 黄钧尧 朱剑如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3-410,共8页
改革开放 2 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 :传统的核心 -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的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 ,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 ,深圳、珠海、... 改革开放 2 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 :传统的核心 -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的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 ,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 ,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 ,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 ,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极化 空间反极化 广东 空间结构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建 闾国年 +2 位作者 林珲 宋志尧 贾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95-108,共14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39个钻孔的岩相分析及15000年以来东中国海潮流系统演变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的动力条件、物质基础、形成时代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计讨.结果表明,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39个钻孔的岩相分析及15000年以来东中国海潮流系统演变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的动力条件、物质基础、形成时代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计讨.结果表明,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的主要动力,是以弓京港为波腹点(顶点)的辐合辐散的潮流系统.该潮流系统的形成,主要是由江苏海岸,尤其是山东半岛南岸岸线位置及轮廓决定的.潮流沙脊群开始发育的时间,比通常认为的要早,在10,000~8,500年BP之间.物质来源要比原来想象的复杂得多.组成沙脊群的物质,实际上是潮流沙脊群分布区及其周围地区各种类型沉积物,以及在沙脊群发育过程中各种动力输入的物质的混合物.10,000年以来,随着岸线的变迁,潮流系统的不断调整.因而沙脊群也处在不断地调整变化中.不仅平面位置、分布范围有所变化,而且沙脊群平面形态,也发生过显著变化.南黄海的残留沉积区,不是海流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海岸 沙脊群 演变过程 潮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酸挥发硫对上覆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梁涛 陶澍 +1 位作者 林健枝 王保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217,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静态释放;随后考察了同一沉积物样品经酸化后对上覆水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能力的变化及在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的静态释放,研究结果表明:水相金属迅速转移到沉积物中,被其中的有机组份和硫化物固定,其中有机物起主要作用,硫化物对锌、镉影响较大,也固定一定量的铜,但不影响铅,一旦被沉积物固定,金属很难再次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上覆水 重金属 硫化物 水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与铜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军 李本纲 +2 位作者 徐福留 陶澍 林健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5,共5页
通过向土壤溶液中加入Cu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加入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着平衡,并降低了其水溶性.影响程度在0.8mmol·l-1Cu以下随铜浓度的增加... 通过向土壤溶液中加入Cu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加入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着平衡,并降低了其水溶性.影响程度在0.8mmol·l-1Cu以下随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加入0.5mmol·l-1铜的土壤中 WSOS含量从 0.27mg C·g-1降至0.047mg C·g-1,吸着系数从6.6×10-3l·g-1降至3.3×10-3l·g-1.另一方面,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铜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液相浓度单位取mmol·l-1,固相浓度取mmol·g-1土),k=9.l×10-3;n=3.40. 加入DOC后,k=9.2×10-3;n=3.66,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对铜的吸附性能.加入小同浓度的DOC,结果仍说明该浓度范围内DOC(<8mg C·l-1)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对铜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 有机碳 相互影响 吸附 污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体(去鳃)和鱼鳃对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梁涛 陶澍 林健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63-766,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实验鱼Paracheirodon对人工河水中不同形态铜的积累特征,对比了鱼体(去鳃)和鱼鳃对铜吸收量的差异,并探讨了鱼对铜的吸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鱼鳃部和体内铜积累量均随水相游离铜浓度增高、暴露时间增长而增加,但鳃部积累浓度较鱼体其余部分高一个数量级,其从水相富集铜的速率显著高于鱼体。相比之下,经摄食获取的铜首先积累在鱼体内(非鳃部)。天然水中富里酸的存在明显降低了铜对鱼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鳃 鱼体 形态 积累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随机方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东江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唐海行 陈永勤 陈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中流域随机模型的应用。根据 IPCC最新公布的 2 0 10~ 2 0 39年和 2 0 4 0~ 2 0 69年气候变化情景的 GCMs模拟结果 ,计算并讨论了广东东江流域未来相应期内不同保证率径流量可能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水资源评价 东江 随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效的大规模数据的分类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艳宁 赵荣椿 梁怡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533-1535,共3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SOM)和支撑矢量机 (SVM)相结合的复杂模式的大规模数据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待识目标进行聚类 ,然后应用支撑矢量机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识别 .通过对复杂异或 (X...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SOM)和支撑矢量机 (SVM)相结合的复杂模式的大规模数据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待识目标进行聚类 ,然后应用支撑矢量机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识别 .通过对复杂异或 (XOR)分类问题 ,以及实际的Iris和Appendicitis数据分类问题等的分类实验 ,且与仅用支撑矢量机的分类方法比较 ,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复杂模式的大规模数据的分类识别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且训练时间大幅度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支撑矢量机 大规模数据 模式分类 SOM S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潮能通量变化看6000a以来长江口的迁移 被引量:5
14
作者 闾国年 贾建军 +1 位作者 宋志尧 林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0,共10页
引入潮能通量变化的概念,将河口区沉积动力环境、泥沙运移与能量变化联系起来,以东中国海三维高精度潮波模拟为基础,对长江口演变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科氏力造成的潮能通量变化在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 引入潮能通量变化的概念,将河口区沉积动力环境、泥沙运移与能量变化联系起来,以东中国海三维高精度潮波模拟为基础,对长江口演变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科氏力造成的潮能通量变化在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其外侧始终为负,减少的方向为西北;其负值区界于东经124°以西及北纬28°以北。说明科氏力的作用是使泥沙在长江和杭州湾口及其外侧邻近海域沉积,且沉积体向东南方向发育;在现代长江口外海区沉积动力环境条件下,长江口向东南迁移的范围不会越过东经124°、北纬28°这一界线。舟山群岛造成的潮能通量变化与科氏力的作用一致,但其作用量较小,仅为科氏力的1/50,影响范围也较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能 通量变化 数值模拟 长江口 泥沙运移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悬浮泥沙迁移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晓宏 陈永勤 赖国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建立了珠江口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并与珠江口三维水动力斜压模型耦合,对悬沙迁移分布进行了模拟。模型由4个点的逐时实测含沙量过程进行了验证。各点模拟含沙量与实测含沙量吻合较好,表层分布与同期珠江口悬沙分布遥... 建立了珠江口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并与珠江口三维水动力斜压模型耦合,对悬沙迁移分布进行了模拟。模型由4个点的逐时实测含沙量过程进行了验证。各点模拟含沙量与实测含沙量吻合较好,表层分布与同期珠江口悬沙分布遥感图像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悬沙分布分层明显,河口附近水域大多为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但在盐淡水交汇处出现中层含沙量最小的情况总体上,自各个口门输出的泥沙受沿岸流作用向西南万向输送明显。大多数河口落潮时相对涨潮时含沙量等值线外移,反映珠江口水域悬浮泥沙主要来自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悬浮泥沙 迁移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规则及其在灾害天气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邱洁 过仲阳 +2 位作者 苏君毅 戴晓燕 林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65-169,共5页
对空间关联规则的有关概念和主要挖掘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记录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值,运用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对空间关联规则的有关概念和主要挖掘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记录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分辨率有限区域分析预报系统产品中的数值格点预报资料(HLAFS)值,运用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对青藏高原上MCS东移与其环境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规则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和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灿燊 林健枝 《生态科学》 CSCD 1989年第2期52-59,共8页
水土流失是广东省比较严重的灾害,引起生态恶性循环.一般学者对土壤侵蚀多按崩岗,面蚀和沟蚀的地貌方法分类,作者以综合治理出发的新观点,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分为5类:暴雨迳流花岗岩冲蚀多沙型;暴雨迳流砂岩页砂岩片蚀中沙型;暴雨迳... 水土流失是广东省比较严重的灾害,引起生态恶性循环.一般学者对土壤侵蚀多按崩岗,面蚀和沟蚀的地貌方法分类,作者以综合治理出发的新观点,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分为5类:暴雨迳流花岗岩冲蚀多沙型;暴雨迳流砂岩页砂岩片蚀中沙型;暴雨迳流紫色页岩沟蚀为主中沙型:暴雨流迳喀斯特严重流失型和第四纪红色风化壳的水土流失型.并将水土流失成因及目前治理情况分析最后提出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类型 土壤侵蚀 沟蚀 水土流失成因 片蚀 面蚀 砂页岩 迳流 紫色土 水土流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 被引量:25
18
作者 沈建法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11,64,共5页
探讨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关系 ,认为城市管治是对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 ,因此城市政治经济学是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研究 ,并从城市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管治的角度分... 探讨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关系 ,认为城市管治是对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 ,因此城市政治经济学是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研究 ,并从城市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管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人口迁移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治 城市政治经济学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地物BRDF卫星遥感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先华 杨肖琪 +6 位作者 章皖秋 赵军 朱红旗 李梅 单通兵 徐骏 林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3期63-64,共2页
地物方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遥感反演的基本原理是:卫片像元坡面因坡度不同其坡面的太阳高度角、卫星方位角以及坡面上的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散射光照度和反射亮度因坡面、太阳、卫星之间的几何取向都将发生变化,为地物BRDF的卫星遥感反演... 地物方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遥感反演的基本原理是:卫片像元坡面因坡度不同其坡面的太阳高度角、卫星方位角以及坡面上的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散射光照度和反射亮度因坡面、太阳、卫星之间的几何取向都将发生变化,为地物BRDF的卫星遥感反演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物BRDF 卫星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腹地洪水特征变异因素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佑华 陈晓宏 +1 位作者 陈永勤 曾彩华 《热带地理》 2003年第3期204-208,共5页
采用关联分析法 ,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腹地代表站近期洪水位变异的各种成因的主次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近期导致腹地洪水位异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河口水流不畅和潮流顶托、西江向三角洲腹地河网分流以及三角洲网河上部水情。三角洲... 采用关联分析法 ,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腹地代表站近期洪水位变异的各种成因的主次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近期导致腹地洪水位异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河口水流不畅和潮流顶托、西江向三角洲腹地河网分流以及三角洲网河上部水情。三角洲河口水流顶托与上游分流增加、流速加快 (均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河床变异有关 )在腹地形成“水流挤压”共同导致腹地的异高洪水位 ;同时 ,三角洲腹地河滩占用严重 ,桥梁、码头建设密度大 ,更加剧了腹地河道水位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洪水特征变异 河口水流不畅 潮流顶托 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