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经济力量的兴起与衰落——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个案
1
作者 何佩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89,共7页
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出现,是因应着墟市的发展,外来经济势力的兴起而产生。与传统以地缘基础结合的组织不同,商会强调巩固对内团结,对外联系及改善墟内的经营环境的功能。1970年代初期,随着沙田经济的蓬勃发展,墟内商户数目大增,商会的... 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出现,是因应着墟市的发展,外来经济势力的兴起而产生。与传统以地缘基础结合的组织不同,商会强调巩固对内团结,对外联系及改善墟内的经营环境的功能。1970年代初期,随着沙田经济的蓬勃发展,墟内商户数目大增,商会的组织日益庞大,并开始积极参与区内的政治事务。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直接组织独立的政治团体,建立直接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在政府重建沙田的过程中,商会失去了商户的支持而一蹶不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界沙田商会 地方经济力量 沙田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学霖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48,共5页
从六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刘基为题,撰述博士论文开始,三十年来刊布了十二种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明太祖帷幄谋臣、神机军师的论著(见〈附录〉)。但都不是研究他的生平、功业、思想或是著作,而是探讨他的传说的来源、... 从六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刘基为题,撰述博士论文开始,三十年来刊布了十二种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明太祖帷幄谋臣、神机军师的论著(见〈附录〉)。但都不是研究他的生平、功业、思想或是著作,而是探讨他的传说的来源、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这因为刘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伯温 《英烈传》 学术论文 反清复明 民间信仰 传说故事 《三国志演义》 诸葛亮 香港中文大学 朱元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之区划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公一兵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从光绪二十七年 (190 1年 )开始尝试建立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专业的警察机关逐步设立 ,城市警政架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和作... 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从光绪二十七年 (190 1年 )开始尝试建立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专业的警察机关逐步设立 ,城市警政架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是北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和作用就是引入了城市分“区”的概念。伴随着北京警察制度的发展变迁 ,“区”从最初的警务区划最终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独立的行政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警察制度 工巡局 巡警厅 警察厅 派出所 治安管理 城市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史三校工作坊”简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诗古 蒋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渐趋活跃,尤其基于大量地方档案史料之开掘和利用的历史研究,引起大批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和积极参与,无论从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各类专著、史料集的出版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的举办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渐趋活跃,尤其基于大量地方档案史料之开掘和利用的历史研究,引起大批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和积极参与,无论从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各类专著、史料集的出版以及各类学术会议的举办等,都显示出较大活力。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史图景和地方性知识得到成功的展现与建构,尤其在新的历史资料的发掘和新的历史知识的增长等方面成效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史 工作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简介 档案史料 地方性知识 21世纪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代收税捐看清末苏州商会的“代表性”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邱澎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4,共11页
在晚清开办厘金和海关税之前,商业税收在清代全国财政岁入的比重一直不高,远低于农业税入的比重。但商业税收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实有大幅增长,由雍正二年(1724)的5.4%,到嘉庆十七年(1812)的14.6%,增长将近三倍。为向商人加税,清前... 在晚清开办厘金和海关税之前,商业税收在清代全国财政岁入的比重一直不高,远低于农业税入的比重。但商业税收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实有大幅增长,由雍正二年(1724)的5.4%,到嘉庆十七年(1812)的14.6%,增长将近三倍。为向商人加税,清前期即有愈来愈多言论强调"惠商""恤商"才能"裕课",不少官员提醒改善商人经商环境以增加政府岁入。当政府为了兼顾"裕课"与"恤商"两项目标时,商人也更能透过联名陈情、罢市抗税以及会馆、公所的私下运作,来保障自身权益。当清末政府主动立法鼓励商人成立商会,透过商会和会馆公所的合作,包含苏州商人在内的商业群体,才有更坚实的团体力量为后盾,向政府抗争税收问题。清末商会参与抗争税收的过程反映了重要的历史转变:商人团体由原先会馆、公所时代作为在实际上保护商人权益的"代表",演变为商会时代能同时在实际上与名义上保护商人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恤商 商税 会馆 公所 商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健康与母职:民国时期的儿童健康比赛(1919-1937) 被引量:6
6
作者 卢淑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8,163,共8页
1919-1937年的儿童健康比赛最初由基督教女青年会发起,其后奶粉商加入筹办,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中华慈幼协济会推广下,比赛得以遍地开花。上述机构广泛运用科学概念定义儿童健康的意涵,并且倡议多种方法改善儿童健康。比赛所提倡的科... 1919-1937年的儿童健康比赛最初由基督教女青年会发起,其后奶粉商加入筹办,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中华慈幼协济会推广下,比赛得以遍地开花。上述机构广泛运用科学概念定义儿童健康的意涵,并且倡议多种方法改善儿童健康。比赛所提倡的科学化儿童健康理念和知识,体现了时人对理想儿童与母职的想象。而在20世纪初中国的语境下,儿童健康比赛对母职的规训,反映出妇女家庭角色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儿童健康比赛 母职 奶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的学术反思
7
作者 王日根 陈瑶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119,共8页
近30年来,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演迁问题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的转变,随之而来的争论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的动力与机制是否来源于传统时代向近代的转移?在社会演迁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发挥了怎... 近30年来,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演迁问题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的转变,随之而来的争论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的动力与机制是否来源于传统时代向近代的转移?在社会演迁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官方主导还是民间主导?传统社会形成的地域性在近代社会演迁中是否仍起作用?对近年来关于上述问题研究的简述与反思必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社会演迁 学术回顾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文化"理论:一个拓展中的学术领域 被引量:7
8
作者 曾瑞龙 郑秀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12,共12页
 历史学科是否适合用理论来进行研究?这是人文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之一。近期军事史和国家安全问题开始出现一种趋势,在战略文化的框架里进行验证研究。考察近十年来战略文化或近似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有关中国或中国以外的研究个案...  历史学科是否适合用理论来进行研究?这是人文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之一。近期军事史和国家安全问题开始出现一种趋势,在战略文化的框架里进行验证研究。考察近十年来战略文化或近似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有关中国或中国以外的研究个案,有关"人类暴力"、"文化现实主义"、"组织文化"、"持续对立"以及"规范与认同"等观点,近些年来受到特别的关注。这项考察显示了学者如何走出"理性取向"的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战略文化 中国 人类暴力 文化现实主义 组织文化 暴力观 国家安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府与一九七一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争 被引量:5
9
作者 吕迅 吕菲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1,共8页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政府 1971年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野到庙堂——略论传统乡村景观的演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从死亡出发,传统乡村的世界观中包括了神、鬼、祖先的观念。这亦是传统王朝世界观一个缩影。因为,在皇帝看来,"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因此,施幽祭祖的仪式,贯通与对应着从乡野到庙堂的王朝统治秩序。朝廷的规定既是... 从死亡出发,传统乡村的世界观中包括了神、鬼、祖先的观念。这亦是传统王朝世界观一个缩影。因为,在皇帝看来,"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因此,施幽祭祖的仪式,贯通与对应着从乡野到庙堂的王朝统治秩序。朝廷的规定既是对地方行为的规范,也对地方传统的承认;而在乡村礼仪实践的过程中,村民、仪式专家展演出来的往往是因应于自身环境的对王朝礼仪的改写、创造与表达。祖灵的祭祀关系到地理的范围以及财产的权利,人——祖先/神——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地域社会的根据。但是,在南中国家庙形制的祠堂在景观上成为乡村的核心却是明中期以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宗教 祠堂 景观 屋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失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迅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9,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构成了决策核心,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战略放弃;同时又对长期负责该事务的国务院系统和国务卿罗杰斯毫不信任,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脱节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战术失误,使得美国最终在1971年失掉了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主导地位。在一批新近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的帮助下,本文对于这次美国在联合国失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决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因素,并构建了该问题决策的陀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秩序与演进:清末民初广东香山县商人社会流动的两个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佩然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95-108,共14页
关键词 清末民初广东 社会流动 买办家族 大百货公司 百货业 19世纪下半期 三大家族 永安公司 20世纪初期 唐廷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朱鸿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3-85,共13页
国家与礼仪关系重大而直接 ,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崇黜 ,也关系重大而直接。国家制定的礼 ,透过仪式的进行 ,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 ,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 ,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 国家与礼仪关系重大而直接 ,礼仪和社会制度的合法化以及社会价值的崇黜 ,也关系重大而直接。国家制定的礼 ,透过仪式的进行 ,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 ,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 ,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行为的政治作用。这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思想论述中可以看见 ,在历朝所制定的很多典礼仪节上也可以看见。本文在讨论儒家经典所见的国家与礼仪关系的说法之后 ,透过元明二代祭祀孔子典礼的比较分析 ,试图提出这样的论点 :国家所定礼仪的礼数仪节 ,确实反映国家对受礼对象的尊崇程度 ,而国家所作的决定 ,是有意识的 ,知其然而然的。元朝轻儒、明朝崇儒的历史概况 ,从这二朝释奠礼仪在礼数和诚敬表现上的差异 ,得到印证。较之明朝 ,元朝并不真诚尊孔。元代的学校释奠礼仪同时也是尊君礼仪 ,不像明代的属于比较单纯的尊师礼仪。元明释奠礼仪节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 释奠礼 孔子 元世祖 明太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
14
作者 杨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0-154,共5页
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世民间信仰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广为人知的有杨庆堃的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 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世民间信仰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广为人知的有杨庆堃的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James.L.Watson的《神灵统一化:960-1960年间天后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浙江 变迁 政策 祭祀 海滨 中国南方 S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崇焕研究的丰硕成果──读阎崇年著《袁崇焕研究论集》   
15
作者 刘健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25-125,共1页
袁崇焕研究的丰硕成果──读阎崇年著《袁崇焕研究论集》(港)刘健明在过去十多年来,袁崇焕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长足的进展,这一方面是学术风气日趋活跃,研究袁崇焕的课题拓宽范围,其涵盖面包括总论、传记、政治、军事、经济、党争、... 袁崇焕研究的丰硕成果──读阎崇年著《袁崇焕研究论集》(港)刘健明在过去十多年来,袁崇焕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长足的进展,这一方面是学术风气日趋活跃,研究袁崇焕的课题拓宽范围,其涵盖面包括总论、传记、政治、军事、经济、党争、斩毛、议和、死因、诗文、籍贯、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崇焕 丰硕成果 历史人物 崇祯帝 香港中文大学 学术研究 学术讨论会 历史教育 性格特征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库提要》所见盛清学术偏见一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鸿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3,共6页
盛清乾嘉时代的考据学,以严谨客观著称于世,作者言必有征,因此也言而可信,结果便是新知新见的呈现。乾隆四十七年(1782)成书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正是这门学术的高度成就的表现。文章通过比较《四库提要》所载明朝中叶有名士... 盛清乾嘉时代的考据学,以严谨客观著称于世,作者言必有征,因此也言而可信,结果便是新知新见的呈现。乾隆四十七年(1782)成书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正是这门学术的高度成就的表现。文章通过比较《四库提要》所载明朝中叶有名士大夫岳正(1418~1472)的两本著作的提要和这两篇提要所出的原书,发现这两书内容基本相同而提要则评价迥异其词。考据其故,发现这其实和提要撰写人以及《四库提要》一书的总纂官纪昀在学术上、政治上、感情上的亲好和认同情形有关。结论认为,《四库提要》内容素质参差,反映了官家编纂项目缺乏一致性的毛病,而撰写提要的馆臣,往往因其所持之特殊观点或立场,影响到对于一书的客观评价。读者同时需要明白提要原书作者的历史评价以及提要撰者的个人品格和好尚,才能不为其偏见所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考据学 岳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马来族群教育政策与问题
17
作者 李晓康 《公共行政评论》 2009年第5期52-75,共24页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教育发展备受重视,除了为当地政府所推动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之外,亦在提升人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稳定社会及种族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政策...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教育发展备受重视,除了为当地政府所推动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之外,亦在提升人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稳定社会及种族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必须顾及各个主要族群——包括华人、马来人及印度淡米尔人三大族群——的需要。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旨在让各族群享有同等受教育机会,使所有学生能够凭借其学习成绩和才能争取升学和就业的机会,所有族群在不获优待或受到歧视的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体现"能者居之"的原则,不致出现偏袒任何族群的情况。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加坡马来人的教育成就较之华人和印度人往往稍逊一筹,这对马来人在新加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地位构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论文通过分析新加坡政府过去40多年来针对马来族群的教育政策,探讨教育政策对马来族群的教育成就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深入讨论新加坡马来族群在教育成就方面所面临的"边缘化"的问题。论文指出如果新加坡政府能够正视和妥善处理族群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则必有利于维持当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马来族群 教育成就 社会及经济地位 种族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从祀孔庙的史料问题
18
作者 朱鸿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44,共10页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获准从祀孔庙,是明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但却因史籍记载混淆矛盾而产生几个认知上的困难。明穆宗、神宗两朝《实录》、《万历起居注》、《国榷》等书以及当时涉事人物的奏疏等公私文字,在记述曲折的从祀过程...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获准从祀孔庙,是明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但却因史籍记载混淆矛盾而产生几个认知上的困难。明穆宗、神宗两朝《实录》、《万历起居注》、《国榷》等书以及当时涉事人物的奏疏等公私文字,在记述曲折的从祀过程时发生了问题。其实,万历十二年廷议从祀之事,主持者礼部尚书沈鲤采纳了不利于阳明的观点、意见,认为阳明所获支持甚少,因而疏请不予从祀,而阳明之终获从祀,则是由于首辅申时行特别向神宗皇帝申说请求所致。廓清各种记述上的时序淆乱,是辨正此事的关键原委,进而说明学者引用明人记述来讨论此事时,不能径以所见作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孔庙 孔庙从祀 真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