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烯在钯圆盘电极的电化学氧化研究
1
作者 吴炜星 王莹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2,共8页
由于巨大的潜在市场,乙烯的电化学氧化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目前,主流的电化学氧化法仍以依赖于氧化还原媒介的介导氧化法为主,而这些媒介的使用在电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腐蚀性中间体,使其实际应用受到阻碍。直接电氧化法可有效规避此问... 由于巨大的潜在市场,乙烯的电化学氧化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目前,主流的电化学氧化法仍以依赖于氧化还原媒介的介导氧化法为主,而这些媒介的使用在电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腐蚀性中间体,使其实际应用受到阻碍。直接电氧化法可有效规避此问题,但又受到低活性和低选择性的限制。在本工作中,我们针对目前最先进的钯催化直接氧化体系,在中性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电化学研究,以对该过程的机理获取更深入的认识。在氮气和乙烯氛围下,钯电极的循环伏安谱图有显著区别。我们发现电解过程中生成的Pd(Ⅱ)物种在乙烯氛围下可绕过原本的电化学还原路径,通过一个化学步还原为Pd(0),因此可能是乙烯氧化的活性位点。Pd(Ⅱ)物种所对应的还原峰也因此可作为乙烯吸附的数量的指标。通过电化学脉冲序列的设计,我们在钯催化剂上识别了两种具有不同吸附强度的乙烯,其强、弱吸附模式所对应的电荷转移比例约为0.3:1。弱吸附的乙烯在钯电极表面表现出可逆的吸脱附行为,而具有强吸附模式的乙烯无法通过物理过程脱附,可能指向到乙烯深度氧化过程。这项工作为进一步设计高性能乙烯直接电氧化催化剂提供了设计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氧化反应 乙烯 吸附 电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掺杂对ZnO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6
2
作者 余长林 杨凯 +4 位作者 余济美 彭鹏 操芳芳 李鑫 周晓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5-512,共8页
采用共沉淀-焙烧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的稀土Ce掺杂的ZnO光催化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UV-Vis)光谱、光致发光(PL)谱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系列表征.以酸性橙II... 采用共沉淀-焙烧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含量的稀土Ce掺杂的ZnO光催化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UV-Vis)光谱、光致发光(PL)谱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系列表征.以酸性橙II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掺杂不同含量的铈及不同焙烧温度对ZnO的物理结构和光催化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质量分数(w)为2%的铈可以明显改善氧化锌表面状态,有利于产生更多的表面羟基;同时可以抑制光生电子与光生空穴(e-/h+)的复合,显著提高光催化脱色活性和光催化稳定性;焙烧温度对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性能和光催化活性产生较大影响,500°C的焙烧处理使样品的结晶度较高,同时催化剂颗粒粒径较细,表面具有丰富的羟基.但过高的焙烧温度(600-800°C)将导致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发生恶化,降低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掺杂 氧化锌 焙烧 光催化 羟基 酸性橙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iOX(X=Cl,Br,I)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50
3
作者 余长林 操芳芳 +4 位作者 舒庆 包玉龙 谢志鹏 YU Jimmy C 杨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47-653,共7页
采用光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g含量的新型Ag/BiOX(X=Cl,Br,I)复合光催化剂,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谱、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420nm... 采用光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g含量的新型Ag/BiOX(X=Cl,Br,I)复合光催化剂,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谱、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420nm<λ<660nm的可见光为光源,评价了该催化剂光催化降解酸性橙II的活性,考察了不同含量的Ag沉积对BiOX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N2物理吸附测试结果表明,沉积银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UV-Vis测试结果表明,Ag能产生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有效增强BiOCl和BiOBr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PL测试结果则表明,Ag能显著抑制光生电子(e-)和空穴(h+)的复合.Ag的存在大幅度提高了BiOX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当负载Ag的质量分数(w)为1%-2%时,可使BiOCl、BiOBr和BiOI光催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0、13和2倍.Ag/BiOX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原因是复合光催化剂对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同时产生了银等离子体光催化作用和银抑制了Ag/BiOX(X=Cl,Br,I)的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氧卤化化合物 银沉积 光催化 可见光 促进 酸性橙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Bi_2WO_6/ZnO异质结型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1
4
作者 余长林 杨凯 +3 位作者 YU Jimmy C 操芳芳 李鑫 周晓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57-1163,共7页
在不同温度下(120~220℃),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含1wt%、2wt%、4wt%和8wt%Bi2WO6的异质结型Bi2WO6/ZnO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PL... 在不同温度下(120~220℃),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含1wt%、2wt%、4wt%和8wt%Bi2WO6的异质结型Bi2WO6/ZnO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及光致发光光谱(PL)等系列手段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紫外光(365nm)为光源,酸性橙II为降解对象,进行光催化活性测试,考察了不同Bi2WO6复合量及不同水热温度对ZnO光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异质结型Bi2WO6/ZnO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纯ZnO和Bi2WO6.当复合4wt%Bi2WO6水热处理温度为150℃时,所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佳,为纯ZnO的2.6倍.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形成的Bi2WO6/ZnO异质结能显著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复合几率,并改善了异质结型Bi2WO6/ZnO复合光催化剂的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钨酸铋/氧化锌异质结 光催化 酸性橙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合成均分散胶体高分子微球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文敏 唐业仓 +2 位作者 张洪涛 高均 吴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943-945,共3页
The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colloidal microlatex particles of polystyrene and poly(styrene butene diacid) by the use of microwave radiation and under normal ambient pressure is reported. There is no surfactant in ... The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colloidal microlatex particles of polystyrene and poly(styrene butene diacid) by the use of microwave radiation and under normal ambient pressure is reported. There is no surfactant in the system.The total synthesis time has been reduced from more then 10h(conventional method) to less than 1 h(microwave mothod). The dynamic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action proecss is very sharp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olymerization. No constant rate stage ex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反应 聚苯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 胶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ZnO异质结型复合光催化剂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凯 余长林 +1 位作者 张丽娜 余济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6,共6页
以醋酸锌、氯化钠、硝酸铋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含BiOCl为1wt%、2wt%、4wt%、8wt%和16wt%的异质结型BiOCl/ZnO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 以醋酸锌、氯化钠、硝酸铋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含BiOCl为1wt%、2wt%、4wt%、8wt%和16wt%的异质结型BiOCl/ZnO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PL)谱等系列手段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紫外光(254 nm)为光源,酸性橙II为光催化反应降解模型,进行光催化活性测试,考察了复合BiOCl对ZnO光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异质结型BiOCl/ZnO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纯ZnO。当复合BiOCl的含量为4wt%时,光催化活性最佳,为纯ZnO的3.4倍,同时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铋氧氯 氧化锌 异质结 光催化 酸性橙I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中草药川乌、草乌中乌头碱的含量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爱民 陈德华 毕培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7-69,共3页
建立了测定有毒中草药川乌和草乌中3种乌头碱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系统地考察了电泳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并应用于香港市售川乌及草乌中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测定。检测限为1.67~2.31mg/L,回收率为93.0%~... 建立了测定有毒中草药川乌和草乌中3种乌头碱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系统地考察了电泳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并应用于香港市售川乌及草乌中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测定。检测限为1.67~2.31mg/L,回收率为93.0%~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0.68%~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中乌头碱 次乌头碱 乌头碱 川乌 草乌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窄分布无皂高分子纳米粒子胶乳的制备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文敏 吴奇 +1 位作者 魏涛 刘展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在微波辐照和丙酮存在下 ,进行了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无皂乳液聚合.当丙酮的含量在50 %以下时 ,可以得到稳定的窄分布的纳米粒子胶乳.丙酮的含量由0增加到50 % ,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由278nm降低到35.4n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 在微波辐照和丙酮存在下 ,进行了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无皂乳液聚合.当丙酮的含量在50 %以下时 ,可以得到稳定的窄分布的纳米粒子胶乳.丙酮的含量由0增加到50 % ,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由278nm降低到35.4n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固定引发剂过硫酸钾 (KPS)的用量 ,则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与单体的浓度成正比 ;当单体浓度一定时,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 ,粒子平均水化半径从25nm减少到22nm然后又增大.考虑到引发剂既是粒子表面电荷的来源 ,又增加了体系的离子强度 ,在粒子形成过程中 ,起着稳定和絮凝的双重作用 ,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用以描述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Rh>和单体 引发剂质量比(mm/mi)之间的关系.加入少量的MMA单体 ,则共聚物粒子的体积明显减少 ,<Rh>从35.4减少到16.0nm.这表明增加粒子表面的亲水性 ,使得分散体系变得稳定.用减压蒸馏的办法可以除去体系中的丙酮 ,蒸馏前后粒子的大小和分布都不变.本方法很方便地得到了高浓度窄分布的无皂分子纳米胶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微波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羧酸基酞菁锌光敏剂与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及复合物的制备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燕梅 黄剑东 +2 位作者 刘丰冉 孙瑞卿 吴基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87-1391,共5页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光敏剂分子2,3,9,10,16,17,23,24-八(3,5-二羧酸基苯氧基)酞菁锌(ZnPc(COOH)16)与白蛋白(BSA和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ZnPc(COOH)16与BSA,HSA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2.25~2.94×1... 利用光谱法研究了光敏剂分子2,3,9,10,16,17,23,24-八(3,5-二羧酸基苯氧基)酞菁锌(ZnPc(COOH)16)与白蛋白(BSA和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ZnPc(COOH)16与BSA,HSA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2.25~2.94×10^6L·mol^-1。同时,通过温育摩尔比为2:1的ZnPc(COOH)16和白蛋白混合物,进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摩尔比为1:1的ZnPc(COOH)16-BSA和ZnPc(COOH)16-HSA复合物。光谱研究表明,ZnPc(COOH)16在复合物中以单体形式存在,Q带最大吸收峰和发射峰均较单纯的ZnPc(COOH)16有所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 白蛋白 复合物 光敏剂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TiO2光催化还原硝酸氮 被引量:14
10
作者 柳丽芬 董晓艳 +1 位作者 杨凤林 Jimmy C Yu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不同Ag掺杂量TiO2纳米催化剂,采用TEM、XRD、XRF和UV-Vi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紫外光(254nm)和可见光照射下还原初始浓度100mgN·L-1水相硝酸氮的活性和效果。重点考察了紫外光照射下Ag掺杂量、不同...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不同Ag掺杂量TiO2纳米催化剂,采用TEM、XRD、XRF和UV-Vi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紫外光(254nm)和可见光照射下还原初始浓度100mgN·L-1水相硝酸氮的活性和效果。重点考察了紫外光照射下Ag掺杂量、不同空穴捕获剂(甲酸、甲醇、乙酸、乙醇、草酸、草酸钠等)及甲酸浓度对硝酸氮还原的影响;对硝酸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形成亚硝酸氮、氨氮浓度及氮气选择性的影响。甲酸浓度为0.030mol·L-1、Ag掺杂量为1.0wt%时催化剂效果最佳。此时,硝酸氮、总氮的转化率分别为98.43%、78.13%;亚硝酸氮浓度为零,转化的硝酸氮中只有20.76%转化为氨氮,氮气选择性为79.24%。可见光下进行光催化还原反应时,硝酸氮转化率仅37.98%,但氮气的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掺杂 TIO2 还原 硝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Sn氧化薄膜的真空退火与原位XPS测量 被引量:6
11
作者 严辉 马黎君 +3 位作者 陈光华 黄世平 文华杰 郭伟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70,共6页
本文研究了在真空退火过程中金属Sn氧化薄膜表面L元素Sn和O的化学性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面分析方法,发现在金属Sn氧化薄膜的表面上存在大量的吸附氧粒子(O-和)提高真空退火温度,吸附氧粒子的数量增加;同时吸附氧粒... 本文研究了在真空退火过程中金属Sn氧化薄膜表面L元素Sn和O的化学性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面分析方法,发现在金属Sn氧化薄膜的表面上存在大量的吸附氧粒子(O-和)提高真空退火温度,吸附氧粒子的数量增加;同时吸附氧粒子的负电性变弱.当退火温度低于350℃时,吸附氧粒子数量的增加是起因于SnO2→Sn2O3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到Sn2O3是相对稳定的金属Sn氧化物,继续提高退火温度,达到400℃时,Sn在金属Sn中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大,Sn在金属Sn中相对含量增加的原因与金属Sn的价态Sn3+→Sn0的转变相关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伴随着O的释放和薄膜表面氧粒子的进一步堆积.与温度低于350℃时的退火条件相比,XPS的测量也发现,在400℃的退火温度下;SnO2相对于Sn2O3反而成为比较稳定的金属Sn氧化物.还讨论了金属Sn氧化薄膜表面上吸附氧粒子的吸附状态以及吸附状态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薄膜 高温退火 XPS 测量 气敏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在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贾俊彩 王锋 余济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57,共5页
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材料在催化、涂料、电子、机械和生物医学领域大量生产和应用,因此,对纳米金属材料及其氧化物可能给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风险需要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对斑马鱼毒性的研究... 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材料在催化、涂料、电子、机械和生物医学领域大量生产和应用,因此,对纳米金属材料及其氧化物可能给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风险需要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就近年来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对斑马鱼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更好地应用纳米材料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金属 金属氧化物 斑马鱼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3a,5-四苯基-3a,4,5,11-四氢-3H,6H-1,2,4-三唑并[4,3-d][1,5]苯并二氮杂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家喜 金声 +1 位作者 张泽莹 麦松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070-1073,共4页
通过2,4-二苯基-2,3-二氢-1H-1,5-苯并二氮杂与苯甲酰氯苯腙的[2+3]环加成反应制备了标题化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2.晶胞参数:a=1.7628(4)... 通过2,4-二苯基-2,3-二氢-1H-1,5-苯并二氮杂与苯甲酰氯苯腙的[2+3]环加成反应制备了标题化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2.晶胞参数:a=1.7628(4)nm,b=5.7512(12)nm,c=1.0227nm,V=10.368(5)nm3,Z=16,Dc=1.262g·cm-3,μ=0.075mm-1,F(000)=4160,1139个可观测衍射点,R=0.0461,Rw=0.0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三唑并 苯并二氮杂Zuo 晶体结构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仪离子导向装置的原理、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健 朱治祥 +2 位作者 邓柳林 刘成园 潘洋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离子导向装置(ion guide)是传输离子的重要手段。在质谱仪器中,离子导向装置是离子光学(ion op-tic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络处于低真空(或大气压)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的桥梁。离子导向装置不仅用于传输离子,还可降低离子的空间发散... 离子导向装置(ion guide)是传输离子的重要手段。在质谱仪器中,离子导向装置是离子光学(ion op-tic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络处于低真空(或大气压)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的桥梁。离子导向装置不仅用于传输离子,还可降低离子的空间发散度和能量分散度,使离子最大限度到达质量分析器。本工作主要对一些常用的离子导向装置的原理、应用和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离子导向装置 离子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辐射快速合成高光催化性能的BiOCl(Br)纳米片(英文) 被引量:15
15
作者 余长林 周晚琴 YU Jimmy C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33-2038,共6页
在室温条件下,利用超声波辐射方法快速合成了四方状BiOCl(BiOBr)纳米片光催化剂。应用N2-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波长为λ=365 nm的紫外光和420 nm<λ<660 nm... 在室温条件下,利用超声波辐射方法快速合成了四方状BiOCl(BiOBr)纳米片光催化剂。应用N2-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波长为λ=365 nm的紫外光和420 nm<λ<660 nm的可见光为光源,评价了该催化剂光催化降解酸性橙Ⅱ的活性。表征结果表明,超声波辐射可加速BiOCl和BiOBr晶化过程,显著提高BiOCl和BiOBr的结晶度,并使其晶粒发生细化,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活性测试表明,声化学合成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优于普通搅拌制备的样品。其中BiOCl的紫外光催化活性高于商业TiO2(P25)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辐射 BiOCl BiOBr 纳米片 光催化 酸性橙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杂芳基乙烯光二聚反应与二聚体的晶体结构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文勤 李松林 +4 位作者 张志明 齐欣 郑艳 庄俊鹏 麦松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56-561,共6页
通过反 -1 ,2 -双 ( 2 -苯并唑基 )乙烯 ( BBE)和反 -1 -( 2 -苯并咪唑基 ) -2 -( 2 -苯并唑基 )乙烯 ( BME)的光二聚反应合成了 r-1 ,c-2 ,t-3 ,t-4 -四 ( 2 -苯并唑基 )环丁烷 ( BBC)和 r-1 ,c-2 ,t-3 ,t-4 -1 ,3 -双 ( 2 -苯... 通过反 -1 ,2 -双 ( 2 -苯并唑基 )乙烯 ( BBE)和反 -1 -( 2 -苯并咪唑基 ) -2 -( 2 -苯并唑基 )乙烯 ( BME)的光二聚反应合成了 r-1 ,c-2 ,t-3 ,t-4 -四 ( 2 -苯并唑基 )环丁烷 ( BBC)和 r-1 ,c-2 ,t-3 ,t-4 -1 ,3 -双 ( 2 -苯并咪唑基 ) -2 ,4 -双 ( 2 -苯并唑基 )环丁烷 ( BMC) .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谱、质谱及 X射线衍射表征了二聚体的结构 .BBC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1 .晶胞参数 :a =0 .64 684 ( 1 3 ) nm,b=1 .3 2 4 2 ( 3 ) nm,c=1 .62 4 5( 3 ) nm;α=74 .66( 3 )°,β=78.77( 3 )°,γ=76.0 6( 3 )°,Z=2 .BBC晶胞中分子有两种取向 ,两种取向不同分子的苯并唑平面间存在着 π-堆积现象 .π-堆积面间的距离在 0 .3 3 0~ 0 .3 76nm之间 ,与石墨晶体中分子平面片层间的距离非常接近 .BBC和 BMC都具有中心对称性 ,光二聚反应的高度立体选择性以及 BBE和 BME的光二聚反应不受空气中氧的影响的事实表明它们是经激发单线态历程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二聚反应的 ,本文检测到了 BBE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杂芳基乙烯 晶体结构 光二聚反应 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光散射研究天花粉蛋白的聚集过程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佩强 马星奇 吴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1-336,共6页
运用激光光散射技术研究天花粉蛋白在水溶液及不同浓度KSCN水溶液中的聚集过程.KSCN的加入能提高天花粉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KSCN浓度大于0.5mol·L-1时,天花粉溶液透明、稳定,溶液中天花粉以单个分子与聚集体两种形式存在.... 运用激光光散射技术研究天花粉蛋白在水溶液及不同浓度KSCN水溶液中的聚集过程.KSCN的加入能提高天花粉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KSCN浓度大于0.5mol·L-1时,天花粉溶液透明、稳定,溶液中天花粉以单个分子与聚集体两种形式存在.聚集体主要是由约120个天花粉分子组成,平均流体力学半径Rh值约为49nm,在溶液中排列疏松,类似θ溶剂中的无规线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散射 天花粉 蛋白 聚集 植物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二茂铁亚胺环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合成具有发光性能的3-芳基噻吩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金莉 吴养洁 +4 位作者 李敬亚 杜晨霞 郑菊梅 麦松威 宋毛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11-2315,共5页
3-芳基取代噻吩大多是电致发光材料的前体化合物.催化剂摩尔分数为0.5%的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在DMF/K3PO4/80℃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催化3-噻吩硼酸同芳基碘和芳基溴的Suzuki反应,方便地合成系列3-芳基噻吩衍生物.此方法操作简便,不需要... 3-芳基取代噻吩大多是电致发光材料的前体化合物.催化剂摩尔分数为0.5%的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在DMF/K3PO4/80℃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催化3-噻吩硼酸同芳基碘和芳基溴的Suzuki反应,方便地合成系列3-芳基噻吩衍生物.此方法操作简便,不需要加入过量的3-噻吩硼酸,催化剂用量小.化合物3b,3c和3d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发光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 SUZUKI反应 3-噻吩硼酸 3-芳基噻吩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P(110)解理面的能带弯曲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宗武 郭伟民 +1 位作者 刘焕明 曹立礼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用XPS测得了真空解理后InP样品(110)表面能带弯曲的动态过程,并对引起InP表面能带弯曲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排除了本征表面态、真空中残留气体和X射线辐射等原因,认为解理过程在表面产生的缺陷和解理后表面晶格弛像产生的缺陷可... 用XPS测得了真空解理后InP样品(110)表面能带弯曲的动态过程,并对引起InP表面能带弯曲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排除了本征表面态、真空中残留气体和X射线辐射等原因,认为解理过程在表面产生的缺陷和解理后表面晶格弛像产生的缺陷可能是导致能带弯曲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 能带弯曲 磷化铟 半导体 解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体系中次层相互作用对^(59)Co NMR谱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平 欧阳植勋 孟庆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3-540,共8页
用59Co固体静态NMR对[Co(CN)6]3-离子与质子化的大环聚胺阳离子形成的超分子络合物的次层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氢键的形成对该超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与仅有静电作用存在的K3[Co(CN)6]分子相比,59Co的三个化... 用59Co固体静态NMR对[Co(CN)6]3-离子与质子化的大环聚胺阳离子形成的超分子络合物的次层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氢键的形成对该超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与仅有静电作用存在的K3[Co(CN)6]分子相比,59Co的三个化学位移张量的主值差值在超分子体系中明显增大.氢键作用的结果使[Co(CN)6]3-的对称性发生了改变,导致1T1g三重简并态发生分裂.分裂的大小反映了相互作用的程度.据此对该超分子体系的光水解量子产率的降低原因进行了重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超分子 氢键 次层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