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说到中国学术的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乔健 《云南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63-69,共7页
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乔健博士在昆明作了题为《从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说到中国学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乔健先生的报告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和台湾人类学的历史和现状。他对内地学术发展提了三点想法,“希望国... 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乔健博士在昆明作了题为《从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说到中国学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乔健先生的报告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和台湾人类学的历史和现状。他对内地学术发展提了三点想法,“希望国内同行多加批评”。我们认为,内地与香港学者加强学术文化交流,切磋琢磨,对于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类学 鲍厄斯 摩尔根 中国学术 现代人类学 台湾 人类学家 斯特劳斯 单线演化 怀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养蚝业和小区韧性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展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37-42,共6页
养蚝业在珠江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海水的盐度、温度和人们对环境复杂性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作为传统水产养殖业,养蚝业为沿海小区积累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知识,还融入了小区之间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基于香港的养蚝业历史和养... 养蚝业在珠江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海水的盐度、温度和人们对环境复杂性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作为传统水产养殖业,养蚝业为沿海小区积累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知识,还融入了小区之间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基于香港的养蚝业历史和养蚝小区现况,探讨自然灾害后小区的适应能力和重建能力,提出小区韧性的见解。对本地文化及社会变迁探讨之余,同时提供几个国外的相关例子作为参考,以期提升对香港沿海小区及其养殖业的认识,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沿海资源的弹性作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蚝业 文化遗产 沿海资源 小区韧性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代关中地区铁器生产原料的来源与流通——邰城铸铁作坊出土铁遗物的冶金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林永昌 陈建立 +3 位作者 种建荣 雷兴山 赵艺蓬 陈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109,125,共16页
关中地区汉代铁器工业的工作和讨论不多,2010年发现的邰城遗址铸铁作坊,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本文在对作坊出土铁遗物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选择107件样品进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显示,废弃的铁遗物中,多数为白口铁和灰口铁残块,以... 关中地区汉代铁器工业的工作和讨论不多,2010年发现的邰城遗址铸铁作坊,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本文在对作坊出土铁遗物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选择107件样品进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显示,废弃的铁遗物中,多数为白口铁和灰口铁残块,以及若干铸铁脱碳钢工具和坯料、炒钢工具或坯料、韧性铸铁工具和麻口铁工具或容器残块。此外,还从遗址土壤中筛选出与锻造有关、一般称为"锻造剥片"的薄铁片遗物。遗物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这些铁遗物集中回收准备重熔后,因某种原因工匠无法利用而集中废弃。邰城铸铁作坊很可能通过回收附近聚落的废弃铁器重熔生产,但部分铁遗物并非由本作坊直接生产。除铸铁外,作坊还可能以锻造方式生产或修补铁器。因此,对邰城作坊的分析,有助于认识汉代关中地区县级聚落中铁器作坊的运作和资源流通分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邰城铸铁作坊 金相分析 铸铁脱碳钢 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其南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2期51-62,共12页
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要厘清某一特定社会成员的经济理性及其与社会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就这个主题的研究,经济人类学内部早已形成两个彼此争论不休的派别。一是所谓形式论派(formalism)。
关键词 徽州商人 家族主义 经济理性 职业观 明清 文化制度 社会成员 经济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形式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门出贵子”现象的理论再探究——聚焦学业过程与社会文化要素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谦 陈颖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8-164,共7页
“寒门出贵子”现象不仅仅具有个案的特殊性,而是作为反复持续出现的社会事实,需要得到解释。其中,教育在社会流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教育与社会流动本身概念的模糊性与比较框架的不同,使得教育能否实现社会流动的话题变得宽泛,难... “寒门出贵子”现象不仅仅具有个案的特殊性,而是作为反复持续出现的社会事实,需要得到解释。其中,教育在社会流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教育与社会流动本身概念的模糊性与比较框架的不同,使得教育能否实现社会流动的话题变得宽泛,难以明确回答。本研究将“教育”聚焦为“学业过程”,将“社会流动”聚焦为弱势阶层子女突破社会阶层限制,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本研究以当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业过程为例,提出教育愿望、考试形式、家族资源、科技力量四个社会文化要素。它们蕴含在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有可能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行为,支撑弱势群体克服社会阶层困境,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随迁子女 学业过程 社会文化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跨文化的视角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志明 袁同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16-21,共6页
通过比较马来西亚地方政府与中国大陆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行为态度,以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来检视影响少数民族儿童学业成就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少数民族 学校教育 教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陶器生活遗存所见西汉铁器手工业作坊的性质——以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种建荣 林永昌 +3 位作者 雷兴山 陈建立 赵艺蓬 陈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汉代铁器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却未有定论。本文提出,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的组合,有助于讨论作坊工匠的居住与组织形式,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线索。本文以陕西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首先利用类型学建立分期框架,探讨作坊... 汉代铁器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却未有定论。本文提出,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的组合,有助于讨论作坊工匠的居住与组织形式,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线索。本文以陕西邰城铸铁作坊为案例,首先利用类型学建立分期框架,探讨作坊可能的运营持续时间。经统计分析,本文发现邰城作坊中炊煮陶容器的比例甚少。这一现象在西汉时期其他县级手工业作坊中相对普遍,但与战国时期作坊工匠居住于作坊范围内的情况不同,进而提出这一现象可能与工匠的居住和工作模式密切相关。本文指出,作坊出土的陶容器组合情况表明工匠可能不在作坊区内长期生活;铸铁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可能也为雇佣工人,家庭式手工业作坊生产者的可能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手工业 生产组织 邰城制铁作坊 陶容器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度的衰落 被引量:3
8
作者 梁天送 谢剑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2期75-81,共7页
本文认为,合亩制衰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寻:工艺技术的冲击;对外贸易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典当、买卖与出租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影响;婚姻制度的影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息息相关,互相作用,促成合... 本文认为,合亩制衰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寻:工艺技术的冲击;对外贸易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典当、买卖与出租的影响;贫富分化的影响;婚姻制度的影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息息相关,互相作用,促成合亩制度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合亩 黎族 工艺技术 生产资料 贫富分化 婚姻制度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对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与公民社会交叉研究的新领域:研究案例与理论框架
9
作者 张劼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8,共7页
女性广泛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现象。对于公民社会的参与,是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已有的跨文化案例表明:女性参与公民组织,既为女性提供了赋权的机会,又复制了不平等性别关系,可谓... 女性广泛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以及公民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现象。对于公民社会的参与,是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已有的跨文化案例表明:女性参与公民组织,既为女性提供了赋权的机会,又复制了不平等性别关系,可谓一把"双刃剑";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并非同质的,而是多元的,其内部具有不同的层级,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和动态的。此外,性别与社会结构的交互分析,构成了性别与公民社会的交叉研究这一新兴领域的理论框架。性别研究当中的性别与社会空间、性别文化符号理论,以及公民社会研究当中的批判视角,都可以为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资源、问题意识,指明未来研究可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政治参与 性别研究 公民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的回族人口:1259~2000
10
作者 马雪峰 苏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8-26,共9页
至清朝中叶,北京回回穆斯林社群人口分布的传统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格局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1949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传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小聚居"的格局开始解体,"大杂居"的格局被强化。
关键词 北京 回族 人口 人口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环境与“公有地”管理——以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个案研究为例
11
作者 周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16-23,共8页
哈定的"公有地悲剧"理论对当前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尤其是草原保护产生着深远影响。通过对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围绕着牦牛、环境和人,地方社会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公有草场管理的有效机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尽... 哈定的"公有地悲剧"理论对当前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尤其是草原保护产生着深远影响。通过对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围绕着牦牛、环境和人,地方社会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公有草场管理的有效机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一些传统机制中断了,但新机制随即被创造出来,继续维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套管理机制主要基于亲属制度,人口的制度性节制,村落内外牧民间的互惠,私有草场的限制,以及跨界放牧的实现。与哈定理论所不同的是,它弱化了牧民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哈定的"公有地悲剧"理论难以用来解释诸如秀巴村一样的中国藏族社区的自我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有地悲剧 公有地管理 互惠 非平衡生态系统 环境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