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1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论的人类活动对流域各流量组分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渭河流域为例
2
作者 兰甜 杜欣樾 +4 位作者 张洪波 陈永勤 乔西玉 王建昊 朱绪哲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8,共9页
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多源径流组分的非线性影响特征,选取人类活动显著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不同流量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异质性响应。构建融合信息论与多尺度流量组分划分的分析框架,提出综合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不同流... 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多源径流组分的非线性影响特征,选取人类活动显著的渭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不同流量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异质性响应。构建融合信息论与多尺度流量组分划分的分析框架,提出综合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不同流量组分的影响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相关,在渭河干流中上游流域的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对各流量组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在黄土丘陵地区,不同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夜间灯光表征的人类活动对各流量组分的影响最大,反映出城市化驱动下经济活动对不同流量组分产生的显著影响。本研究提高了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识别能力,在应对水资源危机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基流分割 人类活动 信息论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基于国家力量与传统文化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娇妮 陈捷 陈梓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等理论视角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着重分析特定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在中国,国家力量通过制度制定、组织结构与思想引领等不同方式重新激发并塑造社会资本,形成了以党政权力为纽带的权威关系、权威信任与权威规范,凸显了纵向调控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社会资本的文化内涵,生成了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资本中的差序关系、差序信任与差序规范,体现了专属于中国人的行为与习惯特色。鉴于此,这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新概念,分析社会资本中国化的新特征与功能,为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国家力量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文化主体性思想视域下洋务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4
作者 李梦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0,共6页
梁漱溟的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中西文化本质相异,中华文化蕴含超越性潜能,其实现以体认自身特质和文化主体性建构为前提。本研究以京师同文馆为案例,重新审视“中体西用”模式。晚清时期文化主体性建构迟滞,导致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应对西方现... 梁漱溟的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中西文化本质相异,中华文化蕴含超越性潜能,其实现以体认自身特质和文化主体性建构为前提。本研究以京师同文馆为案例,重新审视“中体西用”模式。晚清时期文化主体性建构迟滞,导致传统教育体系难以应对西方现代性冲击,本土解释系统随之失效。半殖民地财政体系削弱清廷的教育主权。西方知识代理人通过翻译操控语义和教学异化认知形成文化宰制机制。历史经验表明,文化断裂带或成为知识权力渗透的隐性通道。本研究借鉴梁漱溟的“文化主体性”思想,讨论技术移植中的文化主体性缺失困境,以期为中国教育现代性转型开拓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主体性 现代性困境 京师同文馆 洋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上海区委与一九二六年夏季内外棉纱厂罢工
5
作者 衣慎思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7,共14页
1926年夏季,中共上海区委发动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重新燃起了工人运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沪西小沙渡地区的日本内外棉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斗争陷入僵局时,中共上海区委及时介入,引导工人与厂方谈判,并通过工会动员社会各界给予救济... 1926年夏季,中共上海区委发动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重新燃起了工人运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沪西小沙渡地区的日本内外棉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斗争陷入僵局时,中共上海区委及时介入,引导工人与厂方谈判,并通过工会动员社会各界给予救济。第一轮罢工结束后,日方牵涉其中的“陈阿堂案”使得工人群众民族情绪高涨,中共上海区委因应形势变化,在内外棉各厂发动总同盟罢工。由于临时调整策略、内部意见不一,罢工进行得相当艰难,但党和工会经过顽强不懈努力,很快从挫折中走了出来,开始迎接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罢工 中共上海区委 内外棉纱厂 工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与人类的不可区分性问题研究——回到图灵测试
6
作者 尹孟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198,共8页
图灵测试聚焦探索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并引发智能问题的广泛争论。由于其后续的变体测试多着眼于通过技术实现机器迷惑人类的目的而逐渐脱离了智能问题的核心,并且智能问题本身也涉及诸多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因此学界尚未就“... 图灵测试聚焦探索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并引发智能问题的广泛争论。由于其后续的变体测试多着眼于通过技术实现机器迷惑人类的目的而逐渐脱离了智能问题的核心,并且智能问题本身也涉及诸多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因此学界尚未就“机器是否能够思考”达成共识。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揭示出许多先前被视为正确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智能观。其一,智能具有多种功能、形式和结果,人类中心主义的智能观忽视了存在其他非人类智能方式的可能性。其二,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如人类般思考,或者是否产生了意识的争论可以使智能问题由此走出意识的僵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灵测试 人工智能 不可区分性 理解 意识 因果推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西北——民国边疆的再现与现代风景的生成
7
作者 李潇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5,共12页
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与冲击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中国古代宗藩朝贡体系下的疆域观念和归属关系嬗变为近现代主权观念下的领土归属关系。这个过程使“边疆”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里的... 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与冲击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将中国古代宗藩朝贡体系下的疆域观念和归属关系嬗变为近现代主权观念下的领土归属关系。这个过程使“边疆”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里的重点和难点,也推动了三四十年代文艺工作者对西北边疆的表达和探索。本文从“风景的建构”这个核心概念出发,讨论当时各种边疆再现策略和叙述模式如何推动西北作为民族国家架构下中国疆域的一个部分“被接受”。与此同时,文章也揭示出西北风景内部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些差异既反映了文化实践和风景生产参与到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资源的继承和重组之中,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主义内部的不同潜流与话语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边疆 风景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苏颖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7-165,共9页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绿色发展道路。该研究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各影响因...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绿色发展道路。该研究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联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全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明显,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最高,中游限制开发区次之,上游限制开发区最低。②全流域限制开发区高绿色发展效率地区由集群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效率有效地区从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成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③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贸易开放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教投入均无法单独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形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④存在4种模式可以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分城市类型看,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和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两种模式可以助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研究基于组态关联视角为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农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推绿色发展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限制开发区 绿色发展效率 非期望产出SBM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同声传译信息损耗原因:基于会议口译员有提示回溯性访谈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卢信朝 王立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88,100,共8页
本研究以3名会议口译员3场国际会议英汉同声传译语料为提示,就信息损耗原因对译员进行回溯性访谈。访谈发现:认知精力不足与认知能力不足是造成信息损耗的主要原因。同声传译听、译同步的工作方式易致译员认知精力不足,源语语速、信息... 本研究以3名会议口译员3场国际会议英汉同声传译语料为提示,就信息损耗原因对译员进行回溯性访谈。访谈发现:认知精力不足与认知能力不足是造成信息损耗的主要原因。同声传译听、译同步的工作方式易致译员认知精力不足,源语语速、信息密度等进一步凸显认知精力不足。认知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口音所致词汇辨识困难、词汇不熟悉、句子结构复杂与同声传译渐进性加工方式导致句子理解困难、数字、术语与专有名词加工困难等。认知能力不足多与英语二语理解困难有关。访谈还发现,译员会通过利用认知语境进行推理,积极寻求最佳关联、评估和筛选拟译信息等策略应对各种困难,保持译语不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同声传译 信息损耗 有提示回溯性访谈 认知精力不足 认知能力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营造与情感机制——以广州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元城 赖宏韬 +2 位作者 杨忍 王敏 徐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以广州市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情感地理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创意空间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尤其是情感在地方认同中的塑造作用。研究表明,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及社会关系... 以广州市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情感地理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创意空间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尤其是情感在地方认同中的塑造作用。研究表明,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对多元主体的地方情感和空间意义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物质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情感认同和地方依恋,具有现代性的产业形式在文化价值上未能形塑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身份,但提升了创客及租客群体基于创意及文化氛围的地方认同。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加强主体间的互动与联系,形成以产业为联系纽带的社会网络关系,建构起共同的情感依恋与地方认同,并将传统的居住空间转变为具有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多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地理 城市更新 创新创意空间 地方营造 乡村发展 城中村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自杀风险的性别比:相关的理论、风险因素、应对策略及社会期望下的压力应对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钟涵 王晓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55-2170,共16页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普遍是造成死亡的前20个主要原因之一。自杀风险,即个体发生自杀行为的概率,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多年来,世界上各国的自杀率有着一个普遍存在又具有文化差异且对现有理论具有挑战性的现象:大多数国家的数据...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普遍是造成死亡的前20个主要原因之一。自杀风险,即个体发生自杀行为的概率,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多年来,世界上各国的自杀率有着一个普遍存在又具有文化差异且对现有理论具有挑战性的现象: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显示男性自杀率普遍高于女性;然而,这一自杀的性别比例的中国数据与此有明显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反转。这一独特现象为自杀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通过梳理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和风险因素,以及这一性别比现象背后存在的心理机制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在生活史、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上的性别差异和对男女在压力应对上的不同社会期望的差异,以上研究有助于识别具有性别特异性的有效的和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并对中国人群自杀风险的预防和干预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自杀理论 自杀率的性别比 生命史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社会期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传统、国家政治与边疆秩序——从民国西康考察影像出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潇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1939年西康建省前后进行的两个社会考察为例,通过图文分析说明边疆社会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再现,从而探讨知识生产和时代结构之间的共振互动,评估地方改制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调适摆荡。此项研究有助于融通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为理解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转折提供另类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考察 西康 中国近代转型 国家政权建设 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