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的影响
1
作者 乔顺攀 彭鸣 +2 位作者 张和平 卢胜娟 孙春胜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或碳酸亚乙烯酯(VC)作为添加剂,对三元和锰酸锂混合正极体系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添加剂的成膜性,发现VC具有更好的正极成膜性,而VEC则具有更好的负极成膜性。添加质量分数为0.5%的VC的电池具有较小的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分别为25.0 mΩ和62.1 mΩ。该体系的Li+迁移数较高,在3.00~4.20 V充放电,常温25℃下3.00 C放电容量与1.00 C充电容量之比为86.4%,高温60℃存储后的容量残余率为96.7%,容量恢复率为99.6%。25℃1.00 C循环6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4%,45℃1.0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正极 电解液 碳酸乙烯亚乙酯(VEC) 碳酸亚乙烯酯(VC) 三元材料 锰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密度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靖 申海鹏 +1 位作者 程梅笑 郭营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86,共5页
在动力电池日益繁荣的今天,硅材料因4000 mAh/g以上的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追捧。介绍了高能量密度的硅负极电池在硅负极材料结构端的创新、与之兼容电解液的改良以及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硅负极 界面调控 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液添加剂对硅碳负极体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乔顺攀 顿温新 +1 位作者 孙春胜 李新丽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9-443,共5页
选用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作为硅碳负极体系电解液的添加剂,重点论证了该添加剂对该体系电化学性能多方面的影响。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其添加剂的成膜性。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添加剂的使用具有更加优异的正极成膜性,在... 选用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作为硅碳负极体系电解液的添加剂,重点论证了该添加剂对该体系电化学性能多方面的影响。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其添加剂的成膜性。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添加剂的使用具有更加优异的正极成膜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极的常温循环与高温循环性能。适量的添加剂使用可以使电极拥有较小的ACIR与DCIR值,进而有利于改善电极的大倍率放电性能与低温放电性能。总之,添加剂的使用显著改善了高镍硅碳体系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 电解液 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膜添加剂对硅碳体系高温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乔顺攀 杨欢 +1 位作者 孙春胜 郭营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8-301,共4页
选用丙烯基-1,3-磺酸内酯(PST)与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作为硅碳负极体系电解液的添加剂,重点论证了两种添加剂对该体系高温性能的影响。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两种添加剂的成膜性,实验结果表明:丙烯基-1,3-磺酸内酯(PST)添加剂的... 选用丙烯基-1,3-磺酸内酯(PST)与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作为硅碳负极体系电解液的添加剂,重点论证了两种添加剂对该体系高温性能的影响。采用DFT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两种添加剂的成膜性,实验结果表明:丙烯基-1,3-磺酸内酯(PST)添加剂的使用具有更加优异的成膜性,使其具有相对添加剂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更优异的高温循环与存储性能。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的使用不利于高温循环性能的提升。但丙烯基-1,3-磺酸内酯(PST)与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添加的使用都可以降低电池的ACIR与DCIR的增长率,抑制电池的热膨胀率与冷膨胀率,提高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与容量恢复率,显著提升硅碳体系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负极 电解液 丙烯基-1 3-磺酸内酯添加剂 甲烷二磺酸亚甲酯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