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柴北缘UHP变质带铁石观西榴辉岩峰期温度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陈鑫 许荣科 +5 位作者 郑有业 王永开 王红军 白杰 杜文洋 卢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92-2301,共10页
青海铁石观西发现大量的榴辉岩,鱼卡超高压变质带向东南延伸了40km。对铁石观西榴辉岩从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等进行研究,岩相学显示其为典型的退变榴辉岩,保留有超高压变质峰期矿物组合(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 青海铁石观西发现大量的榴辉岩,鱼卡超高压变质带向东南延伸了40km。对铁石观西榴辉岩从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等进行研究,岩相学显示其为典型的退变榴辉岩,保留有超高压变质峰期矿物组合(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运用矿物温度计对铁石观西超高压变质峰期温度进行测量,得出温度范围为694~791℃,压力范围为2.5~2.6GPa。石榴子石环带显示,核部到边部温度升高,核部到幔部压力逐步升高,幔部到边部压力降低,表明榴辉岩经历了快速俯冲和折返速度缓慢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矿物温度计 柴北缘 铁石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阳春多金属矿集区锡山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郑伟 毛景文 +3 位作者 范志伟 赵海杰 赵财胜 欧阳荷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43-344,共2页
阳春多金属矿集区是粤西地区多金属矿床(点)的集中发育地区之一,既存在铁铜、铜铅锌和铜钼等多金属矿床,又发育钨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多与区内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如岗美花岗闪长岩岩体侵入到上泥盆统天子岭组而形成众多的铁铜多金... 阳春多金属矿集区是粤西地区多金属矿床(点)的集中发育地区之一,既存在铁铜、铜铅锌和铜钼等多金属矿床,又发育钨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多与区内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如岗美花岗闪长岩岩体侵入到上泥盆统天子岭组而形成众多的铁铜多金属矿床:芒饿岭、茶地、陂头面、地豆岗和马鞍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时代 地质 钨锡多金属矿床 多金属矿集区 锡山 阳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重磁数据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地质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苏红旗 王西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41,共3页
介绍了对北京地区重力和磁力数据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技术及流程,解译了重磁数据图像处理结果,分析了重磁数据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 重磁数据 数字图像处理 地质解译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金红石矿床金红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鑫 郑有业 +7 位作者 许荣科 王永开 蔡鹏捷 白杰 杜文洋 林成贵 王红军 杨建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71-,共1页
柴北缘鱼卡金红石矿床是本团队在青海省发现的第一个具有超大型找矿远景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为了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模式及金红石的赋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 柴北缘鱼卡金红石矿床是本团队在青海省发现的第一个具有超大型找矿远景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为了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模式及金红石的赋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该矿床榴辉岩样品中的金红石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还受原岩成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 柴北缘 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源 榴辉岩 找矿远景 野外地质 成矿条件 综合研究 成矿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双尖子山矿区三维磁性结构及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贾正元 王凤刚 +2 位作者 索奎 郭磊 管烨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7,共10页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近年来该区域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属热液型矿床并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磁异常与金属矿有较强的相关性,磁性结构能够较好地反映控矿构造。本研究在各类先验信息约束下,对双尖子山铅锌矿... 双尖子山银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是近年来该区域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属热液型矿床并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磁异常与金属矿有较强的相关性,磁性结构能够较好地反映控矿构造。本研究在各类先验信息约束下,对双尖子山铅锌矿区约1200 km^(2)的高精度磁法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通过三维物性反演计算,得到了该区域地下5 km内的三维磁性结构,初步揭示了深部构造特征。获得的认识如下:(1)研究区高磁性岩体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2)基于磁性结构,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主要构造单元和6个次级构造单元;(3)研究区总体断裂构造呈北东—南西走向,南部断裂构造转为北西—南东走向;(4)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有较大范围的隐伏岩浆岩,且以中酸性岩浆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子山矿区 银铅锌矿 三维磁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钢迁安铁矿区红羊裴柳地段控矿构造模式探讨
6
作者 汤绍合 郑广利 杨国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7,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东矿带主要是红羊裴柳地段的地层产状、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并与磁铁石英岩为标志层进行对比,建立首钢迁安铁矿区红羊裴柳地段的控矿构造模式。该地段整体为以柳河峪—红石崖向斜为主体的复向斜,该向斜的核心在十八亩台,柳河峪... 本文通过对东矿带主要是红羊裴柳地段的地层产状、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并与磁铁石英岩为标志层进行对比,建立首钢迁安铁矿区红羊裴柳地段的控矿构造模式。该地段整体为以柳河峪—红石崖向斜为主体的复向斜,该向斜的核心在十八亩台,柳河峪主矿体在深部向北西转折,并逐渐变薄,与柳西矿体构成倒转向斜。前裴庄紧密倒转向斜、红石崖倒转向斜为其次级褶皱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对其形态完整性和产状有一定影响。红羊裴柳控矿构造模式的建立为该区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安铁矿区 红羊裴柳地段 控矿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云南德钦白马雪山岩体演化的年代学约束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萍 谢客家 +1 位作者 王伟 杨国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2-1360,共19页
为深入理解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时间框架,本研究对江达—德钦—维西岩浆弧西侧的地质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聚焦于尼侬英云闪长岩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和时代。高精度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这两类岩石分别形成于... 为深入理解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时间框架,本研究对江达—德钦—维西岩浆弧西侧的地质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聚焦于尼侬英云闪长岩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和时代。高精度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这两类岩石分别形成于二叠纪早期(279±2.9 Ma)和晚期(255.8±5 Ma),这为金沙江构造带的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时间框架。全岩分析表明岩体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系列,属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为典型的弧岩浆特征。该岩体与加仁及鲁甸闪长岩类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浆来源相似,但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结合已发表数据,本研究表明自古生代以来,金沙江构造带可能经历了至少5期花岗质岩浆事件:347~340 Ma,292~279 Ma,261~249 Ma,237~235 Ma和232~214 Ma;尼侬英云闪长岩(279±2.9 Ma)形成于金沙江古特提洋西向俯冲消减的起始阶段,而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255.8±1.8 Ma)可能形成于俯冲阶段结束或俯冲向碰撞的转换阶段;金沙江构造带碰撞造山发生在中三叠世而止于晚三叠世中期。这些发现为理解金沙江构造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构造演化和板块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金沙江构造带 岩浆弧 俯冲消减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白山市大横路Cu-Co矿床变质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韦延光 王可勇 +2 位作者 杨言辰 赵宏军 刘宗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大横路CuCo矿床为一产于元古宙老岭群大栗子组变质地层中的新类型层控矿床 ,矿床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区域变形变质成矿两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对变质热液期形成的石英、方解石等矿物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成矿流体为一中低... 大横路CuCo矿床为一产于元古宙老岭群大栗子组变质地层中的新类型层控矿床 ,矿床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区域变形变质成矿两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对变质热液期形成的石英、方解石等矿物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成矿流体为一中低温、以H2 O为主、含CO、CO2 、N2 及Cl-、HCO-3 、SO2 -4 、HS-、CH4 、C2 H4 、C3 H8、C4 H6等有机质的盐水溶液 ,早期成矿流体盐度w (NaCl)可高达 45 .72 % ,晚期热液盐度w(NaCl)为 2 .0 6 %~ 12 .5 3%。反映在来源上 ,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热液 ,晚期则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对CuCo工业矿床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吉林 白山市 铜-钴矿床 矿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反褶积法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国庆 杜晓娟 +2 位作者 李丽丽 李文成 王凤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梯度探测技术以其信息量大、精度高、干扰小等优点在地球物理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现今针对梯度数据的反演方法还比较少。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梯度数据解释方法——梯度反褶积法,该方法以梯度数据为基础获得场源体的位置信息,在计算公式... 梯度探测技术以其信息量大、精度高、干扰小等优点在地球物理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现今针对梯度数据的反演方法还比较少。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梯度数据解释方法——梯度反褶积法,该方法以梯度数据为基础获得场源体的位置信息,在计算公式中消除了构造指数,避免了因构造指数选取不当引起的误差。通过理论模型试验证明,梯度反褶积法能有效地完成目标体的反演工作,反演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小于5%,且相对于常规欧拉反褶积法更加稳定、准确。将梯度反褶积法应用于实测航磁梯度异常的解释,获得了地下铁矿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探测 反褶积 构造指数 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康永建 向安平 +2 位作者 佘宏全 孙宇亮 杨文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78-1797,共20页
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是我国内蒙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典型的斑岩型Cu-Mo矿床之一,矿体主要产出在成矿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矿床可以划分出5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阶段→辉钼矿-石英阶段→磁铁矿-黄铁... 八大关斑岩型Cu-Mo矿床是我国内蒙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典型的斑岩型Cu-Mo矿床之一,矿体主要产出在成矿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矿床可以划分出5个成矿阶段,即钾长石阶段→辉钼矿-石英阶段→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阶段→铜(铅锌)石英阶段→石英-绿泥石±碳酸盐阶段。矿床内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和含CO_2的三相包裹体,但石英-绿泥石阶段石英中明显缺乏后两类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结果显示,石英斑晶中代表早期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为460~572℃,盐度ω(NaCl_(eq))高达59.76%,子矿物有石盐和代表氧化环境的硬石膏,气相成分富含CO_2,液相成分以H_2O为主,富含CO_3^(2-)。辉钼矿-石英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20~440℃,盐度ω(NaCl_(eq))为0.83%~63.13%,子矿物有石盐、赤铁矿和未知硫化物,可见富气相、富液相和含CO_2或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共存,且其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但盐度相差悬殊,指示成矿流体曾发生过沸腾作用;而铜(铅锌)-石英阶段的均一温度为260~340℃,盐度ω(NaCl_(eq))为0.42%~37.40%,子矿物有石盐和硬石膏,气液相成分以H_2O为主,富含CO_3^(2-)。与辉钼矿-石英阶段相比,该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变化尤为显著。石英-绿泥石阶段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37~306℃,盐度ω(NaCl_(eq))则低于10.86%,无子晶,贫CO_2。综合O、H同位素,初始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和富CO_2的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大气水的混合比例越来越高,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岩浆热液和大气水的混合热液;晚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以大气水为主。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我们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是由同一流体带入成矿热液系统,但其沉淀机制却发生了解耦,即辉钼矿的沉淀主要与减压沸腾作用有关,而铜(铅锌)硫化物的沉淀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机制 氢-氧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斑岩铜钼矿床 八大关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48
11
作者 匡永生 郑广瑞 +4 位作者 卢民杰 刘艳林 张少杰 李洋 程文景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7-856,共10页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超大型银多金属矿 多期次成矿叠加 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双尖子山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大别-苏鲁及其邻区的瑞雷波群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萍萍 丁志峰 +5 位作者 马小军 叶庆东 鲁来玉 王椿镛 李大虎 李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8-229,370,共12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上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选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数据台网5省(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和湖北)连续两年(2009年5月—2011年5月)的垂直向地震记录,进行背...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上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选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数据台网5省(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和湖北)连续两年(2009年5月—2011年5月)的垂直向地震记录,进行背景噪声互相关处理,叠加得到了台站对间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采用多重滤波法提取了近4 000条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研究区10—25s的瑞雷波群速度分布结果.通过分析大别-苏鲁及其邻区的瑞雷波群速度结构图像,发现不同构造块体具有不同的瑞雷波群速度结构:1研究区内的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鲁西地块和胶北地块上中下地壳均表现出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岩浆岩上涌,导致高速、高密度的变质岩在地壳富集而形成;2苏鲁高压变质带的瑞雷波速度在10—25s周期内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上中下地壳均表现出较高的群速度结构特征,认为苏鲁高压变质带至少延伸到下地壳,而大别造山带在10s时表现出高速特征,但在15—25s没有明显的高速特征,故无法从其结果中判断大别高压变质带的垂向延伸范围;3华北板块上中下地壳均表现为低速特征,体现了研究区内华北板块的大陆地壳减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背景噪声 瑞雷波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地震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萍萍 李振 +2 位作者 叶庆东 李大虎 贾建鹏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2-381,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切穿了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本文收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970~2010年的地震目录,将研究区划分成1°×1°的网格,分别求出每个网格的b值,最后... 郯庐断裂带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切穿了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本文收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970~2010年的地震目录,将研究区划分成1°×1°的网格,分别求出每个网格的b值,最后得出研究区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郯庐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为低b值区,由于郯庐断裂附近的小震活动性比较弱,因此低b值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内大震周期长的特征;断裂带两侧的苏鲁和大别造山带的b值分布特征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似;华北中央造山带地区为高b值区,地震大多沿断裂带分布,地震频度高。通过结合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发现b值的分布与岩性或介质物性参数的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研究区内的b值分布(即地震活动特征)与该地区地壳介质不均匀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B值 地震活动 地震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明 王文科 程旭光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阐述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建设地下水库得天独厚的条件:巨大的前山带构造洼地和巨厚的山前冲洪积扇形成了可以联合调蓄的串珠状天然地下水库。该地下水库调蓄空间巨大,可达1 250亿m3。调蓄水源集中充沛,进行适当的人工采补工程后可实现地下... 阐述玛纳斯河流域具有建设地下水库得天独厚的条件:巨大的前山带构造洼地和巨厚的山前冲洪积扇形成了可以联合调蓄的串珠状天然地下水库。该地下水库调蓄空间巨大,可达1 250亿m3。调蓄水源集中充沛,进行适当的人工采补工程后可实现地下水库"丰补欠采"的调蓄作用,对该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水资源调蓄 地下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宙陆壳增生的断陷构造盆地模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仁民 凤永刚 宋复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5-420,共6页
针对太古宙有无类现代的板块构造这一问题,首先探讨了太古宙的陆核以及绿岩带的形成,认为,在弧后盆地出现之前,太古宙地壳增生与演化的主要样式更可能是非板块的。依据华北五台绿岩带和遵化绿岩带的共同特点:(1)绿岩带都位于不同年龄的... 针对太古宙有无类现代的板块构造这一问题,首先探讨了太古宙的陆核以及绿岩带的形成,认为,在弧后盆地出现之前,太古宙地壳增生与演化的主要样式更可能是非板块的。依据华北五台绿岩带和遵化绿岩带的共同特点:(1)绿岩带都位于不同年龄的两个古陆核的结合部位;(2)绿岩带底部通常都有相当厚的陆源碎屑岩,在不整合面之下可见更老基底,向上可以与火山岩连续沉积;(3)绿岩带通常形成独立完整的复向斜盆地,提出了在古陆核结合部位由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为太古宙绿岩带的构造模式。认为该模式存在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太古宙早期古陆核形成和对接、在古陆核对接处形成断陷盆地以及在地幔柱活动影响下断陷盆地发展成为绿岩带。而这一模式作为太古宙弧后盆地开始发育之前的前板块时期大陆壳增生的主要样式仍有待更多实例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构造模式 古陆核 绿岩带 太古宙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迁安二马铁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16
作者 杨国良 杨艳忠 王凤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0-153,共4页
本文通过对迁安二马铁矿床区域地质、矿区地层、磁异常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铁矿的地质成因及成矿规律,为今后的二马铁矿区深部找矿及迁安地区的资源再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二马铁矿床 矿床特征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沟斑岩钼矿成矿阶段及相关花岗斑岩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萍 王延斌 杨国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4-68,共5页
东沟斑岩钼矿形成于(116.5±1.7)^(115.5±1.7)Ma左右,其主要容矿围岩为中元古代熊耳群安山岩,而与成矿有关的为形成于中生代的东沟花岗斑岩。位于东沟花岗斑岩体西南部10km的太山庙花岗岩基与东沟花岗斑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东沟斑岩钼矿形成于(116.5±1.7)^(115.5±1.7)Ma左右,其主要容矿围岩为中元古代熊耳群安山岩,而与成矿有关的为形成于中生代的东沟花岗斑岩。位于东沟花岗斑岩体西南部10km的太山庙花岗岩基与东沟花岗斑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且成岩年龄基本趋于一致,表明东沟花岗斑岩可能为太山庙岩体的分支或岩浆晚期结晶分异的产物。东沟斑岩钼矿的成矿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期、主要成矿期及成矿晚期。其中,主要成矿期由两阶段组成,且由磷灰石富集脉分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沟 太山庙 岩基 花岗斑岩 斑岩钼矿 特征 成矿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机自动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铁军 冯庆付 +1 位作者 刘浩 王凤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32-140,共9页
以关键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将测井学同地质、现代数学相结合,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各种微相的测井特征参数,并应用一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各种沉积微相的判别模式,研究开发一套软件系统,实现计算机根据测井资料自动分析判别陆相地... 以关键井沉积微相分析为基础,将测井学同地质、现代数学相结合,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各种微相的测井特征参数,并应用一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各种沉积微相的判别模式,研究开发一套软件系统,实现计算机根据测井资料自动分析判别陆相地层沉积微相。应用该软件对某油田西区的十几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并绘制出沉积微相平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测井相模式 自动识别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有机相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游君君 徐新德 +3 位作者 李里 谢瑞永 李旭红 杨国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7-90,共4页
流沙港组二段是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位,对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有机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源构成等方面的分析,将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划分为中深湖藻源母质相、中深湖混源母质相、滨浅湖混... 流沙港组二段是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位,对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有机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源构成等方面的分析,将流沙港组二段烃源岩划分为中深湖藻源母质相、中深湖混源母质相、滨浅湖混源母质相和扇三角洲混源母质相等四种类型有机相。其中中深湖藻源母质相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厚度大,是涠西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对油气的贡献最大;滨浅湖混源母质相分布也较广,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厚度也较大,是涠西南凹陷的主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相 流沙港组二段 涠西南凹陷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单金属含氟斑岩型钼矿与Climax型钼矿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萍 王延斌 杨国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2-66,共5页
自西向东分布的金堆城、雷门沟、鱼池岭及东沟钼矿为东秦岭单金属斑岩钼矿的典型代表,其成矿年龄间隔大约为10Ma左右,且自西向东有成矿年龄逐渐变小趋势。这四个中、晚中生代形成的含氟钼矿床在矿化、热液蚀变及火成岩地球化学方面存在... 自西向东分布的金堆城、雷门沟、鱼池岭及东沟钼矿为东秦岭单金属斑岩钼矿的典型代表,其成矿年龄间隔大约为10Ma左右,且自西向东有成矿年龄逐渐变小趋势。这四个中、晚中生代形成的含氟钼矿床在矿化、热液蚀变及火成岩地球化学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共性。通过与科罗拉多成矿带中、晚第三纪形成的Climax型斑岩钼矿床对比,发现这两类型的矿床除了成矿年龄及品位的差异外,在成矿构造、岩浆热液环境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类似性。结合其相似及不同点,我们主张东秦岭单金属含氟斑岩钼矿床属于亚Climax型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高氟 单金属金属 斑岩钼矿 Climax型钼矿 亚Climax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