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范式变革的新逻辑——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的分析框架
1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9,215,共12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基于“距离-分割-密度-异质性”(4D)的分析框架,数字经济重构时空的物理约束,逐步突破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使空间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拓延到虚拟层面;数字经济削弱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与高效配置;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虚拟集聚,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数字经济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在数字技术与本地资源禀赋相适配的过程中给予后发地区缩小相对经济差距的机会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新空间经济学 虚拟集聚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错配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转型视角
2
作者 周玉龙 张珂涵 杨继东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0-71,共12页
研究目的:在县域层面探讨数字要素对土地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建设用地部门间资源错配、以新兴数字要素赋能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研究结果:(1)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缓解了建设用地... 研究目的:在县域层面探讨数字要素对土地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建设用地部门间资源错配、以新兴数字要素赋能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研究结果:(1)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缓解了建设用地在部门间的资源错配,矫正了价格偏离,相较于事前水平,带来了约18.63%的改进;(2)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建设用地市场的市场化转型,具体反映在出让方式的市场化以及出让结构的合理化上;(3)由发展路径和财政压力构成的调整动力分异,以及由上级政府支持和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所构成的调整能力分异,具有不同的错配缓解效果。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土地要素市场、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水平的积极作用,优化土地供应方式与结构以促进价格的合理化,实现改善土地资源错配的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市场化转型 土地资源错配 土地财政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数字经济及其产业生态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叶堂林 吴明桓 牛寒茵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8,共9页
以“数字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区域迎接新一轮时代红利的关键举措,究竟哪些区域能够率先依托数字经济推动本地产业发展效率提升?本文从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本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生条件入手,运用2000~2020年全国298个地级市的面... 以“数字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区域迎接新一轮时代红利的关键举措,究竟哪些区域能够率先依托数字经济推动本地产业发展效率提升?本文从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本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生条件入手,运用2000~2020年全国29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生态发育度是一个区域依托数字经济推动本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条件;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是整合数字经济生态的关键主体;数字经济生态的培育离不开地方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生态发育 平台型企业 门槛效应 高质量发展 政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发展趋势与融合成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李凯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7,共13页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产业数据,构建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探析各城市在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从产业规模、...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产业数据,构建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探析各城市在制造环节和创新环节的复杂网络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发展活力、发展动力四个维度分析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趋势,构建评价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分析各城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动态比较不同城市双链发展的规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枢纽的发展格局,但整体结构不均衡,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京津冀制造环节格局逐渐优化,创新环节对制造环节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但各城市发展差距较大;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整体增强,但融合的强度与深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区域内共享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改善津冀的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创新链 双链融合 复杂网络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5
作者 严亚雯 叶堂林 王传恕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作为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的“高地”与“试验田”,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制度先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估了京津冀... 作为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的“高地”与“试验田”,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制度先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评估了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未来,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加强三地联动机制建设、完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多路并进提升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以制度创新不断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自由贸易试验区 制度创新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7,共8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特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数字产业发展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强化创新协同,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产业协同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演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堂林 吴明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6,共14页
创新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资源能够以流的形式实现跨区域流动,流空间已成为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新组织形式。选取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的科学技术服务业资本互投数据,构建基于流空间... 创新已成为当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资源能够以流的形式实现跨区域流动,流空间已成为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新组织形式。选取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的科学技术服务业资本互投数据,构建基于流空间视角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资本流空间网络,并运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2012—2021年京津冀创新资本流空间的基本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京津石三足鼎立的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节点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愈发紧密;节点城市的独立性特征愈发明显,推动了信息利用效率提升和流空间发展;创新资本流空间资源分布趋于协调稳定;子群内部成员创新关联强度提升显著。京津冀应实现更多的创新互动,优化区域创新流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创新协同,建立多元主体实时协调又相互支撑的区域创新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创新 创新资本 流空间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聚集与变化--基于28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常瑞祥 安树伟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49,共11页
现有研究表明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是基于国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但需作进一步的行业细分和实证。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我国285个城市的区位空间为足迹空间,从连续空间上大规模聚集角度计算和分析生产性... 现有研究表明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是基于国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但需作进一步的行业细分和实证。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我国285个城市的区位空间为足迹空间,从连续空间上大规模聚集角度计算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没有形成"中心—外围"结构;2003-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程度提高,呈现集中化聚集发展趋势,聚集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细分行业空间聚集程度的一致性较高,分布椭圆均呈"东北—西南"方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聚集程度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聚集程度最低,总体呈现"递增型"、"递减型"、"稳定型"三种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聚集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发展的阶段演进及内涵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柯文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38,共4页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考,是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期笔谈邀请了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人大的专家学者,就首都发展的阶段演进及内涵特征、北京高质量发展发展的路径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考,是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期笔谈邀请了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人大的专家学者,就首都发展的阶段演进及内涵特征、北京高质量发展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北京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关注的方面进行了讨论,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丰富首都发展的理论研究,更好地推动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内涵特征 发展过程中 阶段演进 战略思考 时代课题 首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空间信息传播感知体系及架构研究——兼论空间偏向的媒介传受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媛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91,共8页
互联网媒介产生后,新媒体发展不断呈现出空间偏向,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也越来越依靠并体现为空间感知力的强化。其中,以生活态、情境态、应用态内容的拟真化场景感知为基础,以全息态、多模态、沉浸态形态的数字化生态感知为面貌,以场势态... 互联网媒介产生后,新媒体发展不断呈现出空间偏向,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也越来越依靠并体现为空间感知力的强化。其中,以生活态、情境态、应用态内容的拟真化场景感知为基础,以全息态、多模态、沉浸态形态的数字化生态感知为面貌,以场势态、智势态、动势态状态的符号化态势感知为结构,以效能态、数值态、建模态成效的全域化融合感知为能效,构成了媒介空间信息传播的基本感知体系与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空间 信息传播 感知体系 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视角下北京与上海的城市总规对比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杨 刘慧敏 +1 位作者 吴康 吴庆玲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3期9-12,共4页
减量规划是应对城市收缩的政策和工具之一。城乡规划总体上经历了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到减量规划等三个主要阶段。北京、上海的减量规划理念最具有代表性,二者在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减量规划的要求与规划目标,但二者在减量的目标、类型、... 减量规划是应对城市收缩的政策和工具之一。城乡规划总体上经历了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到减量规划等三个主要阶段。北京、上海的减量规划理念最具有代表性,二者在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减量规划的要求与规划目标,但二者在减量的目标、类型、重点、综合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减量发展的背景,结合北京、上海新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分析比较了北京与上海减量规划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减量规划 城市规划 差异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0
12
作者 叶堂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57,共9页
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 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区域全产业链 产业集群 创新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协同创新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堂林 刘哲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4,共15页
围绕着以“研发—中介—应用”为核心群落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次构建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特征与差异,结果显示:除中介群落外,京津冀创新群落并不具有规模优势;京津冀和珠... 围绕着以“研发—中介—应用”为核心群落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次构建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分析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协同创新方面的特征与差异,结果显示:除中介群落外,京津冀创新群落并不具有规模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均呈现创新核心城市和腹地城市的地位差距明显缩小、创新关联程度明显加强、腹地城市创新外向活跃度明显上升的趋势;但珠三角协同创新水平领先于京津冀。通过与珠三角的对比,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并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推行新型科研模式、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承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园区共同体、探索建设产业创新合作“双向飞地”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城市群 协同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结构变迁视角下都市圈养老一体化模式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艳林 李艳杰 张贵祥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98,共4页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探索了家庭结构变动对养老模式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居住方式、主要生活来源等情况探讨了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探索了家庭结构变动对养老模式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居住方式、主要生活来源等情况探讨了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口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养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家庭结构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态势 被引量:9
15
作者 叶堂林 祝尔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8-89,共2页
近年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态势良好,三地创新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三地间创新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区域创新链等短板。京津冀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政府间协同创新对接机制... 近年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态势良好,三地创新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三地间创新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区域创新链等短板。京津冀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政府间协同创新对接机制,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是利益协调 被引量:9
16
作者 安树伟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0,共3页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旨在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旨在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从而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如何正确处理各类空间性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如何搭建省级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国家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期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国家 体系 利益协调 主体功能区规划 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 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商务区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蒋三庚 王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83-90,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CBD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比较国际、国内CBD不同管理模式的优劣,结合中国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条件,借鉴国内外相关功能区、商务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CBD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的...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CBD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比较国际、国内CBD不同管理模式的优劣,结合中国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条件,借鉴国内外相关功能区、商务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CBD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商务区(CBD) 管理模式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