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水情背景下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韩红闪 朱琳 +2 位作者 郭高轩 李炳华 卢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1338,共13页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地面沉降特征,再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定量分析了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量化了不同深度地下水抽取诱发地面沉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9—2021年朝阳—通州地区地面沉降连片发展,年均沉降速率超过50 mm/a的沉降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区东部和通州区北部,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1 mm/a。2)朝阳—通州地区可压缩层厚度区域分布差异,为地面沉降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整体上来看可压缩层厚度大小与地面沉降速率成正比,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大于80 mm/a的永久散射体(PS)点所在位置处的可压缩层厚度均大于180 m,且主要处于可压缩层厚度200~220 m的地区。3)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时间序列响应不同,埋深为50~180 m的承压含水层水位与地面沉降响应程度相对较高,其中92.00和121.42 m深度下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时序的响应程度最高,反映出该层位的地下水位变化是造成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DTW 朝阳—通州 地下水位 影响因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演化关联特征迭代奇异谱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彪 王彦兵 +3 位作者 李小娟 李晨霞 宋宗雯 李堰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北京平原区是地面沉降发展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其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城市地面沉降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利用PS-InSAR方法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并用水准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然后基于奇异谱分析和频谱检验提出迭代奇异谱分析(I... 北京平原区是地面沉降发展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其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城市地面沉降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利用PS-InSAR方法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并用水准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然后基于奇异谱分析和频谱检验提出迭代奇异谱分析(Iterative 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ISSA)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将地面沉降的长时序数据分解为主趋势、周期特征,得到研究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的时序演化特征:①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趋势特征表现为2011—2016年沉降持续、沉降减缓和再度发展3个阶段,2017—2020年沉降持续发展,但总体趋势较稳定。②研究区地面沉降季节性差异明显,且2011—2020年夏季地面沉降比冬季严重。③地下水超采是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因,在严重沉降区和较严重沉降区,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呈强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地下水位变化 频谱检验 迭代奇异谱分析 时序特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沪高速公路北京—天津段地面沉降时序InSAR监测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楚 丁瑞力 +4 位作者 陈蜜 张丹丹 葛鹏飞 成曦 范凯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84,共16页
地面沉降作为平原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高速公路安全运行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为了探究京沪高速公路北京—天津段的地面沉降情况,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70景Sentinel-1B卫星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该路段沿线地面沉降展开监测,... 地面沉降作为平原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高速公路安全运行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为了探究京沪高速公路北京—天津段的地面沉降情况,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70景Sentinel-1B卫星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该路段沿线地面沉降展开监测,并采用外部水准观测方法对InSAR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在此基础上,结合3类9个影响因子数据对沿线地面沉降进行空间模拟,通过对比普通最小二乘(OLS)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后选取相对最优模型对各种影响因子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速公路北京—天津段表现出不均匀沉降特征,最大年均沉降速率超过-90 mm·年-1;研究区主要分布有6个明显的沉降中心,京沪高速公路北京—天津段经过其中3个;采用模拟效果相对最优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可知,第四系沉积厚度和地下水位变化对沉降的影响较大,而地形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SBAS-InSAR技术 时序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京沪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郭高轩 代垠东 +4 位作者 许亮 朱琳 戚琦 欧志亮 沈媛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6-1279,共14页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溶水单因子质量评价和综合质量评价,并首次对有机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岩溶水的pH、TDS和TH平均值分别为7.69、334.77 mg/L和262.01 mg/L,具有弱碱性、低盐度和低硬度的特点,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2)非常规指标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为:苯并[a]芘(4.32%)、三溴甲烷(3.60%)和二甲苯(总量)(2.52%),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京市岩溶水水质Ⅰ~Ⅲ类总占比为82.01%,Ⅳ和Ⅴ类总占比为17.99%,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处,超标指标主要有Fe、TH、NH_(3)-N、Mn、SO_(4)^(2-)、F^(-)、NO_(3)-N等。【结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保护区,区内岩溶水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以增加补给量,应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输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进行预警,广泛宣传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岩溶水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单因子质量评价 综合质量评价 水化学特征 生态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感知视角下北京打卡地活动语义及其转换特征研究
5
作者 赵雨欣 元俊磊 +3 位作者 伊迪升 金思佳 周慧君 张晶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5,共6页
青年群体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以打卡的形式记录和分享生活,打卡地成为其出行游玩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用户所发布的对于打卡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群体层面上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了重现、反复和聚集,进而改变打卡地的固有功能属性。本文以北京... 青年群体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以打卡的形式记录和分享生活,打卡地成为其出行游玩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用户所发布的对于打卡地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群体层面上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了重现、反复和聚集,进而改变打卡地的固有功能属性。本文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对小红书中相关打卡地文章数据通过句向量表示与聚类,多层级关键词提取等方法得到打卡地的活动语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度及空间聚类方法分析打卡地功能-活动语义之间的转换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打卡地的活动语义相较于功能语义更加复杂多样且体现人本视角。功能-活动语义的转换可总结为组合类、一致类和衍生类,语义转换特点与区域功能紧密相关,体现在历史文化融入、商业综合体互转和满足多元化需求等方面,进而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感知 打卡地 活动语义 语义转换 BE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王兰 李小娟 +1 位作者 和继军 刘一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7-345,356,共10页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土壤保持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结果]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的土壤保持能力分别为23.12,29.62和53.70 t/(hm^(2)·a),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在降水、土壤、地形和植被4大影响因素中,地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年际变化则主要由降水驱动。[结论]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呈现显著提高的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降水在影响土壤保持能力年际变化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生态工程的作用,但生态工程贡献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InVEST模型 影响因素 山东省临沂市 山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时序InSAR技术分析降雨对三峡库区金鸡岭滑坡的影响
7
作者 葛鹏飞 陈蜜 +6 位作者 张领旗 谢酬 刘辉 陈绘璇 范凯伦 成曦 王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161-10174,共14页
中国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湿润、降雨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使得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岸坡失稳会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对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及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三峡库区的金鸡岭滑坡作为研... 中国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湿润、降雨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使得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岸坡失稳会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对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及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三峡库区的金鸡岭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获取金鸡岭滑坡的形变信息,利用Geo-studio软件分析不同降雨工况对金鸡岭滑坡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历时下,雨强越大,滑坡的稳定系数越低;在等降雨量情况下,降雨历时越长,对滑坡渗流场的影响越持久,且在降雨结束时滑坡的稳定系数越低。在滑坡形变分析中,在20 mm/d工况下降雨开始后的3 h内,滑坡的形变量最大。数值模拟与时序InSAR形变监测的对比结果显示,模拟出的形变场与时序InSAR监测到的形变位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变形破坏 降雨 金鸡岭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潮白河冲洪积扇地面沉降时空异质性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程蕊 朱琳 +4 位作者 周佳慧 郭高轩 郭琳 李蕙君 陈蓓蓓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82-1192,共11页
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机理机制,选择北京典型沉降区——潮白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采用PS-InSAR技术、莫兰指数及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了不同特征下的地面沉降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7... 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机理机制,选择北京典型沉降区——潮白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采用PS-InSAR技术、莫兰指数及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了不同特征下的地面沉降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7-01—2019-01研究区内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以一般沉降为主,沉降速率为[-133,3] mm/a,最大累积沉降量为261 mm,呈北部轻微、中部较严重、南部较轻的分布状态,其中,严重、极严重等级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中游顺义后沙峪东部等地区及中下游交界地带的潞城镇;不同地区地面沉降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即不均匀地面沉降分布特征明显,中游、下游均表现为低—低集聚;不同分布特征下地面沉降主要驱动因素不同,中游地区主要驱动因素为第二承压水水位变化和可压缩层厚度,下游主要驱动因素为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和第一承压水水位变化。莫兰指数能够有效分析地面沉降空间异质性,识别集聚特征;地理探测器可以探明沉降空间异质性成因,获得其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空间异质性 莫兰指数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潮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部平原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于文 宫辉力 +1 位作者 陈蓓蓓 周超凡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3-193,共11页
地面沉降是地表高程下降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若发生在人口密集、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威胁着城市安全。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分析可以反映其对地面基础设施的影响程度,建立一个高效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 地面沉降是地表高程下降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若发生在人口密集、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威胁着城市安全。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分析可以反映其对地面基础设施的影响程度,建立一个高效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对于地面沉降的防治和保障城市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方法(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获取到地面沉降时空信息,且与水准验证得到较高的精度。其次,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对地面沉降场整体时空特性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空间模态1方差贡献率很大,几乎代表研究区域空间的整体演化情况,对应时间系数线性趋势显著;模态2有一定的方差贡献率,但占比很小,对应的时间系数季节性显著。最后,分别利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与嵌入注意机制的长短期记忆(Attention-LSTM)模型对区域地面沉降进行时序预测,发现Attention-LSTM模型优于LSTM模型,其均方误差损失函数(mean square error loss,MSE-loss)可低至0.01。该预测方法扩大了深度学习在地面沉降研究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经验正交函数 演化特征 Attention-LSTM 时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展鹏 柯樱海 +3 位作者 潘云 李志萍 孙颖 张怀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8,共8页
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城市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及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考虑新造林区植被覆盖度,结合GEE云平台和GIS技术,评估2010年和2018年北京平原新造林区造林前后各植被类型的... 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城市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气象、土地利用及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法,考虑新造林区植被覆盖度,结合GEE云平台和GIS技术,评估2010年和2018年北京平原新造林区造林前后各植被类型的生态需水定额和需水量,并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是平原造林的主要方式,约占新造林区面积的78.51%;林地各月份的需水定额低于耕地,春季尤为明显,说明植树造林极大减轻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新造林区2018年最小生态需水量比2010年减少8884万m3(减少47.22%),适宜生态需水量增加4382.6万m3(增加22.34%);以2018年气象条件为基准,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新造林区最小生态需水量减少11676.4万m3(减少54.05%),适宜生态需水量仅增加1496万m3(增加6.65%)。降水可满足林地基本生长需求,无须充分灌溉,因此北京平原区造林工程缓解了需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造林 土地利用 生态需水量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情下利用InSAR-GRACE卫星的新兴风险预警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海若 宫辉力 +1 位作者 陈蓓蓓 周超凡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引发的区域地面沉降是威胁京津冀城市群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文章简要回顾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引发的区域地面沉降是威胁京津冀城市群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文章简要回顾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卫星在地下水储量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制约沉降的多种因素最终归为地下空间多元场的思想。综合分析后认为,在南水北调-地下水开采相互作用的新水情背景下,InSAR和GRACE技术结合是研究地下空间演化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全新手段;结合InSAR-GRACE技术,重新发现区域水循环规律,量化多元场对沉降演化的贡献,提出地下空间演化的地表响应研究框架,揭示地面沉降响应模式的形成机理,从而建立面向地下空间安全的新兴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实现对区域的科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GRACE 地下空间演化 地面沉降响应 多元场相互作用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和转移矩阵分析北京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秀秀 王彦兵 +2 位作者 李晨霞 李小娟 朱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73,共7页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区间为[-100.17,1.19]mm/a;2016年前信息熵不断增加,地面沉降差异性较大,之后信息熵逐渐降低,沉降一致性较好;熵值大小与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有关,沉降严重区熵值较高,沉降稳定区熵值较低;熵值增大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高,此时地面沉降系统不稳定,熵值减小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低,沉降系统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15号线 PS-INSAR 地面沉降 信息熵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工程建设前后周边地区生态质量遥感评估——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德虎 孟丹 +4 位作者 李雨露 宋加颖 谷月程 殷世忠 刘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849,共11页
机场建设会对区域生态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准确地评估机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5 km范围为研究区,选取2013年(机场建设前)、2017年(机场建设中)、2019年(机场建成后)共3期Landsat-8遥... 机场建设会对区域生态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准确地评估机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周边5 km范围为研究区,选取2013年(机场建设前)、2017年(机场建设中)、2019年(机场建成后)共3期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热环境及生态质量,探讨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大型工程建设前后周边地区生态质量评估中的适用性以及生态质量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19年,研究区植被显著减少,不透水面显著增多;②研究区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相对较低,2013~2019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整体提升229.46%;③2013~2019年的遥感生态指数整体下降27.83%,这是因为研究区不透水面、裸土面积上升了15.2%,而植被面积下降了15.19%。总体而言,机场建设导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剧烈,热岛效应显著升高,生态质量显著下降,验证了遥感生态指数在大型工程建设生态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质量 大型工程建设 遥感生态指数 地表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 Landsat-8遥感影像 土地覆盖 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14
作者 尹小岚 谭程月 +1 位作者 柯樱海 周德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湿地时空变化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覆被的相互转化;利用改进的景观格局状态与演化识别模型(SEDMS),分析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20年,盐沼湿地面积减少了252.35 km^(2),空间范围总体向外海迁移且趋于集中。盐沼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养殖池/盐田和耕地,转入类型主要为滩涂未利用地和水体。(2)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3—1995年为动荡期,演化模式以消失和破碎为主导;1995—2010为过渡期,格局演化模式逐渐由消失和破碎为主导转变为扩张为主导;2010年后为稳定期,格局发生演化的区域较少,总体以新增和扩张为主。(3)36%的盐沼湿地出现了多次格局演变模式的转变,滩涂未利用地、耕地对于景观格局演化频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工表面、养殖池/盐田和道路堤坝的建设导致了盐沼湿地的破碎和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遥感 黄河三角洲 景观格局演化模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垃圾填埋区地下水水质对比和溯源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晓倩 姜建芳 +6 位作者 冯肖嘉文 许明明 李蒴 刘冰 白凯文 侯丽丽 赵文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3-3857,共15页
从我国两个典型中小型城市各选取一处建筑垃圾填埋场,采用熵权指数法(EWQI)对两场地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基于聚类分析等手段进行初步污染源识别,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定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源解析计算,定量解析和对比... 从我国两个典型中小型城市各选取一处建筑垃圾填埋场,采用熵权指数法(EWQI)对两场地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基于聚类分析等手段进行初步污染源识别,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定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源解析计算,定量解析和对比两处建筑垃圾填埋场地对周边区域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理可能会引起周边地下水水质恶化,其影响程度与场地性质、填埋历史、介质防污性能等因素有关.两处研究场地中,场地1周边地下水水质恶化情况更严重,有7种检测组分的浓度超过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48-2017)中的III类标准限值,而场地2有1种组分超标.对地下水化学组分进行源解析的结果表明,两处场地均识别出岩土矿物溶解、溶质运移、农业、建筑垃圾和工业活动这5种自然和人为来源,场地1周边区域各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18.2%、18.0%、25.9%、19.5%、9.8%,场地2占比分别为19.8%、23.5%、18.9%、12.6%和15.1%.人类活动和建筑垃圾填埋污染对场地1周边地下水的影响大于对场地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解析 相关性分析 EWQI PMF 层次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数字孪生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16
作者 曹许悦 孙永华 +3 位作者 王衍昭 王一涵 成星露 张王宽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湿地为自然界提供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区域、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孪生技术则为湿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具,既有助于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又可以推进湿地研究的智能化进程。本文将... 湿地为自然界提供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区域、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孪生技术则为湿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具,既有助于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又可以推进湿地研究的智能化进程。本文将湿地特征与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研究分析了湿地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可从湿地信息监测层、湿地信息处理层、湿地模型分析层和湿地应用交互层4个方面进行,从而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湿地数字孪生系统。介绍了建立湿地数字孪生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实时监测技术、高性能数据处理技术、复杂湿地模型和可视化交互技术等。从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湿地分类、湿地生态系统评估、湿地旅游、湿地规划和管理5个方面探讨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了构建湿地数字孪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多源数据的融合、复杂湿地建模与优化、湿地多元场景可视化等,以期为数字孪生在湿地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湿地研究 系统架构 湿地应用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权平 张澎彬 +3 位作者 薛腾飞 姜月华 郭琳 杨冉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7-1141,共15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等级为较优,2001—2020年保持总体向好态势。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优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武夷山、罗霄山、雪峰山、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大别山、西双版纳等山地丘陵一带,生态环境较差及差等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小城镇等人类聚集地、川西横断山区。时空变化上,生态环境等级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太湖周边、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安徽西北部、湖南南部及四川盆地等人类聚集地周边,生态环境等级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大部、重庆山区及三峡库区、贵州大部、云南东南部、安徽中部及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变化 遥感大数据 谷歌地球引擎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A京津冀平原区2016—2018年地面沉降InSAR监测 被引量:16
18
作者 史珉 宫辉力 +2 位作者 陈蓓蓓 高明亮 张舜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3,共9页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发展最迅速,影响面积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地质问题。文章利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MT-InSAR)技术对2016年...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发展最迅速,影响面积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地质问题。文章利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MT-InSAR)技术对2016年1月—2018年10月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多轨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经水准数据验证和相邻轨道数据结果交叉验证后,对多轨SAR数据结果进行融合获取了京津冀平原2016—2018年间的地面沉降结果。InSAR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内京津冀平原最大沉降速率达164 mm/a,研究区内地面沉降分布广泛,且空间分布不均。对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8年间唐山—秦皇岛地区地面沉降呈不断加剧趋势;其余地区地面沉降发展较为稳定。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大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区域沉降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为京津冀特大城市群建设提供科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京津冀平原区 INSAR Sentinel-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WT-RF的津保高铁沿线地面沉降预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超凡 宫辉力 +3 位作者 陈蓓蓓 雷坤超 施轹原 赵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2,共9页
地面沉降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区域地面高程下降的环境地质现象,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速铁路的平顺性,影响高速铁路安全运营。针对传统随机森林模型对时序数据预测时未考虑数据内部复杂规律问题,该文构建基于小波变换的随机森林模型(wav... 地面沉降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区域地面高程下降的环境地质现象,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速铁路的平顺性,影响高速铁路安全运营。针对传统随机森林模型对时序数据预测时未考虑数据内部复杂规律问题,该文构建基于小波变换的随机森林模型(wavelet transform-random forest,WT-RF),预测高铁沿线地面沉降信息,评价地面沉降对高铁坡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8年,累积地面沉降影响津保高铁坡度变化范围为0~0.16‰;基于WT-RF模型对地面沉降预测具有较高精度;2018—2020年,地面沉降仍呈现加重趋势。津保高速铁路沿线坡度变化范围虽然在0~0.2‰之间,但较目前呈现增大趋势。研究发现地面沉降对津保高铁坡度变化具有影响作用,需控制地面沉降,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津保高速铁路 小波变换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段明长城时序InSAR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辉 徐心月 +3 位作者 陈蜜 陈富龙 丁瑞力 刘菲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地面沉降是京津冀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不均匀沉降对于明长城的保护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文章采用2016—2018年的53景Sentinel-1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 地面沉降是京津冀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不均匀沉降对于明长城的保护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文章采用2016—2018年的53景Sentinel-1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和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获取秦皇岛段明长城地表形变信息。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基于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取的形变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检验监测结果的精度,得到两者数据线性相关性R 2达到0.81。结合地下水水位变化、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高速公路铁路分布等辅助数据,对明长城沿线沉降进行成因分析。最后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对明长城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秦皇岛段明长城沿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北部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超过-12 mm/a;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关联不大;明长城在与断裂带相遇前后沉降速率表现出微小差异;沉降严重区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全新统黏土层;交通道路运营暂时未对明长城沿线沉降造成较大影响。GRNN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明长城沿线沉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部分区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对位于山地地貌明长城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整体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地表形变 时序InSAR GRNN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