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轴心时代与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首都师范大学陈明教授访谈
1
作者 陈明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161,共5页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 《易传》就是天论,《中庸》就是讲天人关系,《大学》则是讲个体生命在这一天人关系架构里的展开与完成。之所以选择这三部经典,主要是因为,《易传》作为孔子几乎是唯一亲撰的著作其各方面的地位意义都无可比拟;《中庸》地位本身就很高,得到各方公认,同时,易庸相通,甚至被看成解易之书,但将其放在儒家思想系统中的解释我觉得并不十分妥帖到位,有必要结合起来构筑一个新的系统——易传讲天道,中庸则以天道为前提讲天人之际天人关系;《大学》在四书中被定位为为学次第,实际是以格物为起点和途径,通过于物上体认天地生生之德、万物一体之仁,确立起个体生命与天的内在联系,作为人生规划的依据。所谓的修齐治平实际是一种在这样一个天人关系架构里的生命展开和完成方式;当然,它是以大人即贵族为例的象征性或示范性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儒家 儒学的现代转向 《易庸学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 一种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制度体系,才标志着文明形态的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和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在机理;不仅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文明形态,同时是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彰显着跨越式文明发展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妥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西方文明的精神空缺,从根本上突破“中心—外围”依附体系的束缚和各种终结论思维的限定,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彰显着命运与共、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形态 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大”“一”疏释--作为终极存在概念的“太一”与“道”
3
作者 白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太一”作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同《老子》哲学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分别对“大”和“一”这两个普通词汇进行了哲学提升,赋予其高度抽象的哲学义涵,并将其纳入关于“道”的哲学本体论,用作“道”的代名词。由《老子》之“大”与“... “太一”作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同《老子》哲学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分别对“大”和“一”这两个普通词汇进行了哲学提升,赋予其高度抽象的哲学义涵,并将其纳入关于“道”的哲学本体论,用作“道”的代名词。由《老子》之“大”与“一”整合而来的“太一”作为表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其在战国时期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在战国诸子文献中,“太一”以表达哲学本体论为主,在郭店简《太一生水》的生成论哲学中,“太一”被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源头。在大一统政治局面即将形成的战国晚期,“太一”又被赋予天神崇拜和政治权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太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中“看”的解构 被引量:5
4
作者 朱清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8,共7页
海德格尔对"看"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他在现象学中引出和培养起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看的重视最终却指向了一种特别的看的样式——对理智的直观这种理论的凝视。笛卡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我... 海德格尔对"看"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他在现象学中引出和培养起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看的重视最终却指向了一种特别的看的样式——对理智的直观这种理论的凝视。笛卡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我思"之直观作为一切确定性的基础。在他之后,看的关系成了表象和被表象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基础存在论中指出了人生存的原初的"看"的样式,从而说明,哲学史上占统领地位的直观这种看的样式,实际上是原初的看的衍生样式。但是这种衍生的看以数学的平均样式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科技时代对物的片面的看的方式导致"座架"的形成。在座架中,世界变成一个图像,人作为表象的主体获得对世界的完全的统治。但是座架对人的存在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如何摆脱这个危险,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世界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之为穷理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嘉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哲学追索根本的道理,使各种道理贯通的道理。追索根本道理,不是无限向前追逐,而是对道理之为道理进行反思。穷理并不是从一个现成道理追向另一个隐藏更深的现成道理或曰客观规律,仿佛它像对象那样独立于人类理解,可从外部加以掌握。根... 哲学追索根本的道理,使各种道理贯通的道理。追索根本道理,不是无限向前追逐,而是对道理之为道理进行反思。穷理并不是从一个现成道理追向另一个隐藏更深的现成道理或曰客观规律,仿佛它像对象那样独立于人类理解,可从外部加以掌握。根本道理作为反思之理,始终与我们对道理的领会和理解密不可分。道理只在语言中获得其确定的形式。概念考察是穷理的核心。概念考察关心的不是语义学,是道理。哲学是对常理的反思,这种反思须借助自然概念展开。一个哲学家对某一概念的使用,可能与我们通常的用法不尽相同,但他的这种新用法,只能依据延伸这个概念原本所包含的道理,而不是通过对这个概念进行人为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理 穷理 反思 自然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 被引量:3
6
作者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研究毛泽东的"两论"和邓小平的"三论",应结合它们的语境和语用,探析其中深层语义,我们会发现政治形而上学和政治实践哲学两个不同的基本面向。"两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 研究毛泽东的"两论"和邓小平的"三论",应结合它们的语境和语用,探析其中深层语义,我们会发现政治形而上学和政治实践哲学两个不同的基本面向。"两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来置换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相互蕴含。后者具有三个基本层面:实践论是由战争认识论和革命认识论发展到哲学认识论,矛盾论是由军事辩证法和政治辩证法发展到哲学辩证法。邓小平的"三论",其实是从生产力论回归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的实践论与毛泽东的实践论同中有异,邓小平的不矛盾论与毛泽东的矛盾论异中有同。因此可以说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也就是从政治的形而上学发展到政治的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矛盾论 生产力论 政治形而上学 政治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59,共8页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而不是哲学的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化,而不是科学的哲学化。它在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研究基础(社会实践)上实现了科学的一体化,同时将哲学转换为思维科学。相比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是一个本体论承诺;只有确立一种以历史主义为主导,兼容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即一种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历史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才能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形而上学终结 科学一体化 本体论承诺 历史主义划界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性道德越轨以及“同伴互助”的矫正 被引量:2
8
作者 史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0-103,共4页
现代部分大学生和社会性道德规范产生对立与冲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存在性道德越轨的现象。其原因与社会道德环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欠缺有关,也是其道德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情景定界"是主要触发因素。"同伴互助"... 现代部分大学生和社会性道德规范产生对立与冲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存在性道德越轨的现象。其原因与社会道德环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欠缺有关,也是其道德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情景定界"是主要触发因素。"同伴互助"是有效的性道德越轨的矫正模式,它具有积极的矫正功能,可使大学生性道德自觉地由他律向自律升华,方法具体可行,同伴可一起获得性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道德 越轨 同伴互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通时行”的道德哲学——牟宗三论“焦循易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盛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0,共5页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实践领域的道德哲学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价值世界的构成,源自人的行为的展开,而行为的意义则来自对于天道的当位与失道与否。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悔吝而得到修正。在牟宗三先生看来,焦循的易学通过对于价值世界的建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道德哲学,体现出易经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牟宗三 旁通 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论“始祖”
10
作者 黄永其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7,共7页
朱子的始祖理论涉及官方典礼与民间宗族两个层面,其实质是《西铭解》义理的制度形态。在官方典礼层面,朱子主张于太祖之上另立始祖,其理论意义是通过血缘谱系的上推来建立同天道的联系,以此确立公天下的政治原则。在民间层面,朱子极为... 朱子的始祖理论涉及官方典礼与民间宗族两个层面,其实质是《西铭解》义理的制度形态。在官方典礼层面,朱子主张于太祖之上另立始祖,其理论意义是通过血缘谱系的上推来建立同天道的联系,以此确立公天下的政治原则。在民间层面,朱子极为强调始祖之祭的敬宗收族、收摄人心的作用,但鉴于传统的尊卑秩次,则又屡屡以士庶祭始祖为僭越。这一理论随后在明代的礼制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其延展空间。始祖之祭在官方层面无以为继,却在民间宗族发挥了重要影响。这一史实虽然悖于朱子初衷,却又完全符合朱子学的内在逻辑,显示出理学在教化层面偏重社会事业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祖 朱子 宗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辨与实践之间: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以冯友兰、熊十力和牟宗三为中心
11
作者 陈鹏 韩乔治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0,174,共9页
理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是理解现代新儒学“哲学化重建”的方法基础。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典型方向:一是知识性、思辨性的哲学方向,以冯友兰为代表;另一是生命性、实践性的哲学方向,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冯友兰主张哲... 理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是理解现代新儒学“哲学化重建”的方法基础。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可以概括为两个典型方向:一是知识性、思辨性的哲学方向,以冯友兰为代表;另一是生命性、实践性的哲学方向,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冯友兰主张哲学是严格理智和逻辑下的思议言说的理论系统或知识系统,哲学的目标在于成就思辨之学;熊十力主张本体“非知识所行境界”,哲学是实践的学问而不是知识的“构画”,哲学的目标在于把握终极的生命真实。冯友兰、熊十力之后,牟宗三主张哲学是“实践的智慧学”,以转化生命的成德之“教”收摄思辨性之“学”。从现代之“学”的维度看,“学”与“教”的某种紧张无法彻底消解:哲学是“思辨地面对实践”,无法完全收摄于生命实践;而成德之“教”也不必然依赖于思辨的充分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哲学化重建 思辨哲学 实践智慧学 哲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摹状词理论看逻辑与语言哲学
12
作者 夏年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6,共5页
迄今为止,关于语言哲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所以,在某些哲学家是否是语言哲学家的问题上,人们常有分歧。但在“弗雷格和罗素都是语言哲学家,并且是极具影响的语言哲学家”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摹状词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组... 迄今为止,关于语言哲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界定。所以,在某些哲学家是否是语言哲学家的问题上,人们常有分歧。但在“弗雷格和罗素都是语言哲学家,并且是极具影响的语言哲学家”这点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摹状词理论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上也是没有争议的。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中的作用的认可。因为弗雷格和罗素对摹状词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现代逻辑在语言哲学研究中确实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逻辑就没有语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逻辑 谓词 摹状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和”到民主——陈独秀前期政治哲学转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耘夫 韩璞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3,共6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政治哲学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从“共和”到“民主”的转向。这一转向的直接现实背景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向政制革命后,民国初年中国政坛的混乱使得陈独秀反思当时中国精英化的政治样态。同时,共和与民主这两个范畴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中的演变,以及从观念出发处置政治问题的思维定式,构成了这一转向的观念来源。质言之,这一转向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体两翼,合为其针对中国二元社会政治结构的社会改造进路。这一转向在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不足,却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乃至整个现代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前期政治哲学 “共和”到民主的转向 权威主义 大众民主 中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活方式来理解诸子哲学——兼论哲学作为生活艺术
14
作者 彭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1,共6页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后者将哲学作为话语方式来实践。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生活哲学来对待,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话语...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后者将哲学作为话语方式来实践。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生活哲学来对待,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话语哲学来处理。这种哲学观念上的错位,必然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诸子哲学。通过对诸子哲学的恰当研究,进而复兴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观念,有助于现代专业哲学摆脱它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哲学 生活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超越和超越论的克服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清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0,共9页
超越和超越论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他的基础存在论的超越论深受康德先验论的影响,同时带有胡塞尔现象学超越论的印记。他的超越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超越问题,也引起了超越论框架中主体主义的痼疾。... 超越和超越论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他的基础存在论的超越论深受康德先验论的影响,同时带有胡塞尔现象学超越论的印记。他的超越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超越问题,也引起了超越论框架中主体主义的痼疾。此在的超越作为世界筹划使得存在理解成为理念式的中介,从而一定程度上陷入柏拉图主义。海德格尔试图用作为存有的真理的居有来克服基础存在论的超越以及超越论。但他的居有之历史性的发生仍然是一种“转折”或“相互震荡”样式的“内在超越”,作为追问理解和存在的可能性之根据的超越论也同样以另外的样式被保留下来。这并不是海德格尔对传统超越问题以及对自身理论局限的克服的失败,毋宁说是人的存在和思维实际性地带有一个非反思地发生作用的类超越论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超越论 康德 居有 “黑皮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重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践理性及其风险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广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伯恩施坦将恩格斯晚年放弃武装起义、利用议会制度的策略方案提升为原则主张。这是由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两方面决定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受到康德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划分了“纯粹的理... 伯恩施坦将恩格斯晚年放弃武装起义、利用议会制度的策略方案提升为原则主张。这是由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两方面决定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受到康德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划分了“纯粹的理论”(“理论中的不变成分”)和“应用的理论”(“学说体系中的可变成分”)。他对马克思主义纯粹理论的“修正”摧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消除黑格尔“原罪”;将“科学的社会主义”“修正”为“伦理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社会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修正”以资本主义“适应论”取代资本主义“崩溃论”,以社会主义“渐进论”取代社会主义“激进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消除布朗基“原罪”;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资本主义改良和资本主义民主。总起来说,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思想路径是应对当时社会政治风险的实践理性的产物和表现,但规避社会政治风险却带来了副产品——意识形态风险,因而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异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恩施坦 修正主义 实践理性 社会政治风险 意识形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和被隐蔽的“内在的真理”
17
作者 朱清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4,102,共10页
近年研究证实海德格尔原始手稿中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这样的表达。但这个发现并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是纳粹政治学。“内在的真理”这个概念跟海德格尔这一时期构建元政治学的设想有关。作为区域的元存在论,元政治学要将存有... 近年研究证实海德格尔原始手稿中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这样的表达。但这个发现并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是纳粹政治学。“内在的真理”这个概念跟海德格尔这一时期构建元政治学的设想有关。作为区域的元存在论,元政治学要将存有的真理落实到存在者层面的政治活动中。而存在的真理则通过荷尔德林的诗显现为“亲密性”这一比希腊的■更为源初的概念。从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理论构想来看,他是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之名来构思他所认为的理想政治之基础,而非为任何现成的纳粹运动提供思想基础。他所谓的“精神的国家社会主义”指的并非现实政治中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元政治学用来称呼它要促成的涉及民族和此在本质的运动的名称。元政治学的构想没有成功,并不表明海德格尔思想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元政治学 内在的真理 亲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理论争论及其政策影响
18
作者 朱梦洵 黄竞欧 李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20-10030,共11页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不平衡的”,也称为非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为了实现放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前者主张草地私有化,减畜和禁牧,实现草畜平衡;而后者主张维持草地公共产权,进行社区合作,维持畜群移动性。文献计量分析表明新放牧生态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放牧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和平衡性是广泛共存的,而且二者的结合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因此,两个理论都有可取的和片面的要素,由此形成了“非平衡和平衡性共存”的新观点,可视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的新发展。上述学术争论也波及我国的放牧地管理政策,但是按照上述理论进展,我国放牧管理政策不需要颠覆性重构,而是需要渐进调整。未来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需要重视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重视气候波动性,实现草畜的动态平衡,并维持畜群的移动性。同时,政策制定者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管理政策,避免“一刀切”推行单一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社区合作共管 草畜平衡 禁牧 草原畜牧业 超载过牧 游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白延辉 白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3,共5页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 在生命修养问题上,黄老道家不再如老庄道家那样偏重于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体本身的呵护与保养,不仅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对于养生技术和方法的探讨也十分精到,为中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养生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重身轻物"、"全生适欲"的养形理论,"行气健形"、"炼气通神"、"和气顺天"的养气理论,"以神制形"、"调和情志"的养神理论,三者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黄老道家顺任自然的生命修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道家 养形 养气 养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商品拜物教到意识形态批判——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生平 刘世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7,共4页
马克思把商品视为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结构的核心问题,他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是从商品拜物教开始的。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关系的物化。齐泽克以拉康哲学为工具,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认为马克思的... 马克思把商品视为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结构的核心问题,他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是从商品拜物教开始的。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关系的物化。齐泽克以拉康哲学为工具,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是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范式,商品拜物教在今天已经发展到犬儒式拜物教的新形式,并借助拉康哲学对这种拜物教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解读。齐泽克对拜物教的拉康式解读,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发展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最终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革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