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与寺院常住斛斗的关系(上) 被引量:2
1
作者 郝春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5-42,共8页
依据佛教戒律,寺院常住斛斗的重要用途之一是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但大量敦煌寺院常住斛斗入破历却没有记载这方面的支出,表明敦煌寺院并不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僧人只有在参加法事活动、为寺院提供劳动力、从事寺院事务与部分节日时才... 依据佛教戒律,寺院常住斛斗的重要用途之一是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但大量敦煌寺院常住斛斗入破历却没有记载这方面的支出,表明敦煌寺院并不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僧人只有在参加法事活动、为寺院提供劳动力、从事寺院事务与部分节日时才能得到寺院供应的饭食,一些僧人则通过挪用、占有与借贷等方式侵蚀寺院常住斛斗。敦煌文献的资料说明僧人的实际生活与戒律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僧人 常住斛斗 入破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与寺院常住斛斗的关系(下) 被引量:1
2
作者 郝春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27-33,共7页
还有一些寺院常住斛斗的支出项目虽非由僧人直接享用,但亦与僧人有关.
关键词 常住斛斗 敦煌僧人 唐后期 黄麻 入破历 麦粟 报恩寺 敦煌地区 法律 敦煌寺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葡关系史与澳门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曦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1-6,共6页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 16世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作为居留地并对其实施管辖权 ,造成了长达 40 0多年的澳门问题。当代世界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发展强大使中葡双方终于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澳门回归后 。
关键词 中葡关系史 澳门问题 濠镜澳 居留地 管辖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忘屈辱历史,不忘爱国传统——写在香港回归之际
4
作者 刘振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7,共7页
在这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有三点不能忘记——香港被帝国主义强割、强“租”、强占的屈辱历史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教训不能忘记;爱国主义传统不能忘记。
关键词 强割 强“租” 强占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探析--附论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方行政首脑权力制约 被引量:13
5
作者 魏光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167,共7页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定有完备的制度。知州由现任官员升任、调任,知县则大部分由进士、举人、贡生、吏员和捐纳人员除授;通过划分题缺、调缺、选缺等实现吏部与各省督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州县官出缺后,新官通过委代、委署和补授等三种方式...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定有完备的制度。知州由现任官员升任、调任,知县则大部分由进士、举人、贡生、吏员和捐纳人员除授;通过划分题缺、调缺、选缺等实现吏部与各省督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州县官出缺后,新官通过委代、委署和补授等三种方式继任,任职程序和资格均有定制。有清一代,督抚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定制,实际上主导了州县官的任用。通过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政治对于地方行政首脑的权力进行制约具有合理性,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地方分权制度,这种制约难以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官任职制度 中国传统政治 地方行政首脑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看隋唐儒学的地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永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自从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先生首倡“唐宋变革”论之后,中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步入后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 自从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先生首倡“唐宋变革”论之后,中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步入后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内都有明显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关于唐宋社会变革的研究日益成为历史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多元视角来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刊特约请王永平、宁欣、刘后滨、李鸿宾、王赛时、勾利军六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唐宋时期的儒学、城市经济、政治制度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揭示唐宋社会的历史巨变和历史走向。在此将这六篇特稿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古代社会 汉学家 儒学 特稿 中国古代历史 隋唐 宋学 专家学者 城市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学校的国民教育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景和 王宇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197,共6页
在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市民社会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密切,同时也有赖于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而清末学校的国民教育与国民意识的塑造正是为公民意识的觉醒服务的。国民意识的渐次生成带来了救亡的希望与... 在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市民社会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密切,同时也有赖于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而清末学校的国民教育与国民意识的塑造正是为公民意识的觉醒服务的。国民意识的渐次生成带来了救亡的希望与专制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学校 国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齐永明年间的和市——兼论三吴在宋齐之交已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新生的经济重心 被引量:7
8
作者 蒋福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7-14,共8页
南齐永明年间大规模和市 ,只有永明六年十二月一次 ;因梁益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经济联系尚不密切 ,交广地区则开发不足 ,故不在此次和市范围之内 ;此次和市府库出钱亿万余 ,可买布百万匹 ,或买米五百万石 ,超出当时京师仓储数倍 ,可谓规模... 南齐永明年间大规模和市 ,只有永明六年十二月一次 ;因梁益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经济联系尚不密切 ,交广地区则开发不足 ,故不在此次和市范围之内 ;此次和市府库出钱亿万余 ,可买布百万匹 ,或买米五百万石 ,超出当时京师仓储数倍 ,可谓规模巨大 ;如此大规模和市 ,且主要集中在三吴地区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齐 永明年间 和市 三吴地区 经济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提纲) 被引量:3
9
作者 齐世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0-202,共3页
文明交流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是加快人类社会前进步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文明或文化之间的交流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文明交流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是加快人类社会前进步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文明或文化之间的交流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本刊特约请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荣建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先生围绕"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发表高见,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文明交流 世界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首都师范大学 提纲 人类历史 大学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道院与中世纪前期的西欧文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曦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68-75,共8页
中世纪前期的西欧文化普遍衰落,古典文化残存.基督教会垄断了文化和教育.修道院是传播基督教精神和研究学问的中心,那个时期绝大部分有教养的欧洲人为修道院学校所培养.修士们传抄和保存了古典拉丁文著作,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使各个文化... 中世纪前期的西欧文化普遍衰落,古典文化残存.基督教会垄断了文化和教育.修道院是传播基督教精神和研究学问的中心,那个时期绝大部分有教养的欧洲人为修道院学校所培养.修士们传抄和保存了古典拉丁文著作,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使各个文化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修士的活动对中世纪西欧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西欧 基督教 修道院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和晚年的遭遇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培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郑和是十五世纪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但晚年遭到不幸,身困南京,承受了各种折磨,郁郁而居达六年之久。有关这段历史的史籍记载,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断。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个勾勒,以填补空白。其次,本文拟对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原因及“罢西... 郑和是十五世纪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但晚年遭到不幸,身困南京,承受了各种折磨,郁郁而居达六年之久。有关这段历史的史籍记载,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断。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个勾勒,以填补空白。其次,本文拟对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原因及“罢西洋宝船”的失策两个问题,进一步作些探讨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下西洋 仁宣之治 夏原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藏敦煌文献〉录校本》缘起
12
作者 郝春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8-23,共6页
《【英藏敦煌文献)录校本》是“敦煌文献录校本”的组成部分和第一期工程。对我来说,编著“敦煌文献录校本”的想法已酝酿很久。
关键词 敦煌文献 缩微胶片 校本 敦煌吐鲁番文献 研究者 文书 敦煌学 学术界 研究信息 研究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西部牛镇的兴起与变迁
13
作者 周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3-41,共9页
美国内战以后,西部大平原地区兴起了大批牛镇。牛镇的兴衰是美国西部史的重要篇章。本文结合牛镇兴起的历史背景,试以第一个牛镇阿比林为典型,对牛镇的经济结构、市政改革、历史作用及其变迁作一综合分析。
关键词 美国西部 牛镇 兴起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伟大意义
14
作者 齐世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1-6,共6页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苏联、中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多次出现.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关于社...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苏联、中国都曾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多次出现.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参战问题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振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26-32,共7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梁启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力排众议 ,积极主张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 ,终致将参战案付诸实施。以后的历史证明 ,参战对中国是有利的 ,确实因参战使中国收回了若干利权 ,并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因此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梁启超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 ,力排众议 ,积极主张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 ,终致将参战案付诸实施。以后的历史证明 ,参战对中国是有利的 ,确实因参战使中国收回了若干利权 ,并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因此应承认 ,使宣战成为事实是梁启超的一功 ,而非一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战 府院之争 段祺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一封重要来电辨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振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126-127,共2页
1981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以解决战后国际问题,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共27个国家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广会议.梁启超作为第一次... 1981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以解决战后国际问题,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共27个国家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广会议.梁启超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最终决定参战起过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以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身份赴欧洲一行,虽然对于会中交涉事务“不负直接责任”,但对于会前之筹划、会中之据理力争、会外之宣传联络、会后之坚持斗争,都尽了擘划之力,为敦促中国代表维护民族立场,拒签和约,以致为后来华盛顿会议最后解决山东问题打下基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由于梁随时向国内报道巴黎和会讨论中国山东问题动态,因而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有直接关系.在梁氏发回国内的许多封电报中,有一封至关重要,即1919年3月11日自巴黎转来、报告日本以何种口实拒绝交还山东、亦即巴黎和会不能按中国要求令日本将山东交还中国的症结何在的那封电报,常被研究者征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巴黎和会 山东问题 徐世昌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 北京政府 拒签和约 国民外交 民族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后期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17
作者 谢承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9,共9页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宁寺 奴儿干都司 萨尔浒战役 “妙吉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