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与组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5
1
作者 吕拉昌 孟国力 +1 位作者 黄茹 孙飞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2000—2005年)、增强发展阶段(2005—2010年)和扩展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从空间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城市群逐步形成"双核+多节点"的创新网络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一些小组团创新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创新系统 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 创新网络演化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创新地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廖倩 吕拉昌 黄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创新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永恒主题。创新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空间,与地理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地理学者围绕创新地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新地理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以国内重要学术... 创新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永恒主题。创新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空间,与地理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地理学者围绕创新地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新地理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以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为基础,运用文献统计法,对中国创新地理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中国创新地理研究日益繁荣,呈现五大主要方向:1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2创新活动及效应、创新地理测度;3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4多尺度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5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此外,创新地理研究方法走向多样化与规范化,社会学方法不断引入创新地理研究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引入大数据研究方法。创新地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空间研究,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强创新数据挖掘及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地理 文献统计法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吕拉昌 陈东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49,共5页
以中国创新水平较高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代表城市创新水平,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组合模型,参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计算各城市年气候舒适期,分析城市人居... 以中国创新水平较高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代表城市创新水平,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组合模型,参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计算各城市年气候舒适期,分析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与城市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舒适期每增加1%,发明专利申请数仅平均增加0.012%,相对于GDP、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创新政策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城市创新投入、人力资本、经济规模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创新布局也应考虑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气候舒适期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城市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吕拉昌 赵彩云 +1 位作者 冉丹 马铭晨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6,共8页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中国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研发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方向。得出现有研究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中国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研发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方向。得出现有研究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特征、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欠缺深层次的分析,没有清晰地揭示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作用机制、动态演变、驱动因素等规律和特征,也缺少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总体布局体系以及产生的区域效应。面对国际新形势与国内战略需求,未来亟需重点探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演化规律、不同尺度的案例差异、总体布局体系规划以及区域效应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评述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海鹏 黄茹 吕拉昌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117-119,共3页
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提出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国务院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大大加快了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本文就该产业内涵与特征、选择标准、... 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提出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国务院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大大加快了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本文就该产业内涵与特征、选择标准、培育路径与政策研究、区位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最后提出内涵界定及外延性概念仍然不清、产业定性定量选择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没有权威的规范、产业区位分布研究不够深入、有政策支持但需要精确的政策指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内涵 特征选择 发展路径 政策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及空间异质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拉昌 赵彩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79-1488,共10页
从城市知识存量和知识基础设施2方面构建了城市知识环境指数,测度了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空间格... 从城市知识存量和知识基础设施2方面构建了城市知识环境指数,测度了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空间格局呈现东中西部依次下降,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及主要城市群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知识环境指数;2)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在其他因素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城市知识环境指数越高,创业活动越活跃;3)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城市高于中西部城市,同一地区的省会及以上级别的城市高于一般地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知识环境 创业活动 知识存量 知识基础设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建设 被引量:9
7
作者 赵雅楠 吕拉昌 +2 位作者 赵娟娟 赵彩云 辛晓华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3,共7页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的新发展环境,实现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目标,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区域纷纷争创创新高地及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日益重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的新发展环境,实现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目标,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区域纷纷争创创新高地及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日益重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不仅代表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平台,也是区域性的创新高地。未来我国将规划建设更多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充分发挥其战略引领和区域协同效应,要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形成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从建设目标、组成与结构、布局体系及政策体系方面探讨了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布局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全息论及其实践应用
8
作者 吕拉昌 任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区域全息论是全息哲学思维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区域全息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区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全息元构成的多层级、多维度且有边界的全息系统,每一个全息元都是区域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驱动着区域... 区域全息论是全息哲学思维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实践。区域全息论的核心思想认为,区域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全息元构成的多层级、多维度且有边界的全息系统,每一个全息元都是区域整体的缩影,全息元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驱动着区域的演化。区域全息论辩证看待了区域的整体性和部分性,从信息的角度将区域的独特性、整体性与关联性统一起来,为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基于全息论与区域研究,系统梳理全息区域概念、全息区域结构、全息关系以及区域全息论的理论内涵、应用范式,并从全息地理数据库—区域全息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全息协调发展模式—大城市病“针灸”治理4个方面开展应用实践,以期为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 全息论 区域全息论 时空全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