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视野中的大学生诗歌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思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4-87,共4页
关键词 大学生 诗歌 心理因素 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基本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司玉英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文字学理论 “字母” “字” 书写符号系统 汉语 表音文字体系 汉字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初唐近体诗律的形成与歌诗入乐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65-69,共5页
文章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从诗歌入乐对声律需求这角度考察了初唐人探讨近体诗律的情况。文章从诗人的创作情境、入乐歌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声律探索者的音乐素养和职责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指出因诗的四声与乐的五音相对应 ,讲究声... 文章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从诗歌入乐对声律需求这角度考察了初唐人探讨近体诗律的情况。文章从诗人的创作情境、入乐歌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声律探索者的音乐素养和职责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 ,指出因诗的四声与乐的五音相对应 ,讲究声律的诗 ,更加便于入乐 ,特别是那些调子固定的乐曲 ,对入乐的诗在韵律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初唐人在永明体基础上对近体诗律的完善 ,正好适应了入乐传唱的要求 ,从而使近体成为唐代歌诗的最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律 初唐时期 近体诗 入乐歌诗 形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戏曲音韵学的学科体系——音韵学与中国戏曲学的整合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冯蒸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65-74,共10页
“中国戏曲音韵学”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与传统戏曲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本文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研究与讲授“中国戏曲音韵学”的框架体系 ,供学术界研讨。最后 ,从现代音韵学角度对在戏曲学界广泛使用但解说纷纭的重要音... “中国戏曲音韵学”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与传统戏曲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本文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研究与讲授“中国戏曲音韵学”的框架体系 ,供学术界研讨。最后 ,从现代音韵学角度对在戏曲学界广泛使用但解说纷纭的重要音韵学术语“阴出阳收”作了全新的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音韵学 学科体系 阴出阳收 郑孟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7-92,共6页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 (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 )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 ,国外有的语言学家把语义学的研究称为“时代的标志”。随着计算语言学的兴起 ,语义学便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前沿学科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工智能对语言的...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 (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 )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 ,国外有的语言学家把语义学的研究称为“时代的标志”。随着计算语言学的兴起 ,语义学便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前沿学科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工智能对语言的理解。本文在考察国内外语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 ,对语义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学科体系的建立 ,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指出语义学是研究自然语言及形式语言意义的形成、传递、理解规律的科学 ,其学科体系应当以此为基础而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学 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 语义哲学 形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释迦谱》考论——兼论佛学与《文心雕龙》方法论之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陶礼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87-93,共7页
本文通过考辨认为,《释迦谱》与僧现存《出三藏记集》及《弘明集》在梁代继续有大幅度的增补不同,是由僧编成于南齐的述作(而且其成书时间当略早于《文心雕龙》),因此通过对《释迦谱》的撰述时代及其观念与方法问题的研究,可... 本文通过考辨认为,《释迦谱》与僧现存《出三藏记集》及《弘明集》在梁代继续有大幅度的增补不同,是由僧编成于南齐的述作(而且其成书时间当略早于《文心雕龙》),因此通过对《释迦谱》的撰述时代及其观念与方法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材料的实证角度,为探讨刘勰《文心雕龙》的“原始要终”、“会通适要”以及“折衷”等思想方法与佛学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抄撮要事 会通适要 原始要终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唐系列小说的产生与隋唐历史的题材优势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利芝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55-58,共4页
说唐系列小说在整个历史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与隋唐历史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一)隋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二)对朝廷更替问题的思考。(三)拥有大批纵横捭阖的英雄人物。(四)隋唐宫闱多艳情,创作题材多、杂、广... 说唐系列小说在整个历史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与隋唐历史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一)隋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二)对朝廷更替问题的思考。(三)拥有大批纵横捭阖的英雄人物。(四)隋唐宫闱多艳情,创作题材多、杂、广。另外,隋唐历史具有大众感兴趣的众多的小说素材。结论:隋唐历史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正史、野史、笔记等以资写作的优越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唐 产生 隋唐历史 题材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学术讲座的精品化、制度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创办“人文学术论坛”的一点体会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光明 胡越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4S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学术讲座 “人文学术论坛”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中文系 图书馆 学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与更替:三大美学中的两种关系
9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8,共6页
三大美学理论是周来祥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着不可分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两种关系:古代美学与近代美学处于鲜明的对比状态,这种对比使得不同历史形态的纵向更替转化为并列对等的关系,古代美学的优长和古代艺术的特色在对比中得... 三大美学理论是周来祥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着不可分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两种关系:古代美学与近代美学处于鲜明的对比状态,这种对比使得不同历史形态的纵向更替转化为并列对等的关系,古代美学的优长和古代艺术的特色在对比中得到肯定;美学的历史发展呈现为近代对古代美学的超越或突破,纵向转换和更替得到强调,现代美学的发展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应突出第二种关系,从突破中研究三大美学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来祥 三大美学理论 王国维 古代美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育三级训练体系的研究
10
作者 饶杰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16-20,共5页
为了加强高师中文系本科语文教育课程的方向性、系统性和基本功的训练,在原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语文教师引论”(一年级)、“中学语文教学法”(二年级)、“语文教育学”(三年级)等三级训练体系,其中穿插安排... 为了加强高师中文系本科语文教育课程的方向性、系统性和基本功的训练,在原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构建“语文教师引论”(一年级)、“中学语文教学法”(二年级)、“语文教育学”(三年级)等三级训练体系,其中穿插安排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使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贯串全过程。自1986级开始,我系经过四轮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使训练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三级训练体系 语文教师引论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九歌》的诗体特征与屈原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敏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 楚辞《九歌》的产生,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诗体发展的一大飞跃。它以其独特的句式组合与章法结构,形成一种有别于《诗经》四言诗完全不同的诗体,展现了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楚辞《九歌》是楚国王室的祭祀乐歌,诗人屈原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了《九歌》的创作,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将其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歌》 诗体特征 屈原 艺术独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 被引量:31
12
作者 陶东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8-106,共9页
本文运用反思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两大主流话语——“主体性”与“向内转”——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从知识的谱系看,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主流话语的知识型与话语型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主义现代性,尤其是康德的哲学... 本文运用反思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两大主流话语——“主体性”与“向内转”——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从知识的谱系看,80年代美学文艺学主流话语的知识型与话语型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主义现代性,尤其是康德的哲学与美学;而从文艺学知识场域与其他社会活动场域,尤其是政治场域的关系看,80年代文艺学美学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深刻、内在的勾连,它们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思潮秉承康德的普遍主体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想,但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中却是当时人道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它的具体政治文化力量在于对改革前的专制主义的批判;“向内转”把对于美学文艺学学科自主性与独立性的强烈诉求,与对于四人帮“工具论”文艺观的否定结合起来,因而同样具有非常具体的批判意义。随着9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进行与加剧,上述两种话语正在陷入危机。主体性理论虚构了一个无差别的普遍主体以及审美活动“规律”,无法解释90年代主体及其文化活动多元碎裂的事实;而美学文艺学的自主性诉求则被导向对于90年代新的审美与文化活动的盲目拒斥。如何面对90年代的文化现实,使这两套话语在转型中新生,从而建构新的文艺学美学话语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学 启蒙主义 现代性 主流话语 大众文化 文化研究 主体性 知识分子 自主性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 被引量:20
13
作者 黄应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女权主义 身体写作 艺术风格 社会地位 色情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到东方主义的崛起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乃乔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137,共7页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理论 文学批评 赛义德 新殖民主义 现代主义 殖民主义话语 《黑暗的心》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忠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104,共4页
通常认为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本文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转折复句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转折复句分句之间除“相反或相对”关系外 ,还有差异性关系和限制性关系 ,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 通常认为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本文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转折复句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转折复句分句之间除“相反或相对”关系外 ,还有差异性关系和限制性关系 ,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复句 语义关系 相反性转折 差异性转折 限制性转折 分类 汉语 语法 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语序的多面考察(上)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炼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36-43,共8页
本文主要从语法、认知、逻辑、语用、修辞诸方面对汉语语序进行考察,从理论上说明、从实际上描写汉语语序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面貌,认为认知、逻辑是汉语语序的深层基础,语用、修辞是汉语语序的运用的表现形式.它们对汉语语序各有制约和影... 本文主要从语法、认知、逻辑、语用、修辞诸方面对汉语语序进行考察,从理论上说明、从实际上描写汉语语序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面貌,认为认知、逻辑是汉语语序的深层基础,语用、修辞是汉语语序的运用的表现形式.它们对汉语语序各有制约和影响,但又有某些一致性.本文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的特点出发,考察到汉语语序既相对地固定,又便于灵活变换构成新的结构关系.考察时,还注意到汉语的句内语序和句际语序在语言内层和语言外层中的一系列反映,使语序和语音、词汇的联系明朗化,给为适应语用、修辞的需要而产生的凸显语序确立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序 句内语序 句际语序 常规语序 凸显语序 语序变换 焦点 信息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连元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谁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一直是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中国比较文学蓬勃兴起以及在世界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解决,而且也可以解决的时候了。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国际上被冠之为“比较文学之父”的几个... 谁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一直是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中国比较文学蓬勃兴起以及在世界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解决,而且也可以解决的时候了。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国际上被冠之为“比较文学之父”的几个比较文学家及其原因。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法国两位很不出名的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于1816年为中学生编辑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集,收集了一些法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新人文主义 法国文学 白璧德 哈佛大学 比较研究 钱钟书 发展史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德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5-67,90,共4页
关键词 审美文化 生命精神 当代文化 价值实现 话语转型 当代美学 美学研究 现实文化 文化批评 当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9-87,共9页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主题 小说 美国 文本批评 文学评论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审美差异之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连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57,共6页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差异 审美方式 审美心理 审美理想 审美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