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域转换与经典重释:西方汉学中的中国书法研究
1
作者 贾宪旺 《大学书法》 2024年第3期90-94,共5页
中国书法在西传过程中,西方汉学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群体。以西方汉学中的中国书法研究为重点,分析西方汉学家所具有的跨文化属性,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认知过程和研究释读作为两个基本维度,进一步研究西方受众对中国书法的认知... 中国书法在西传过程中,西方汉学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群体。以西方汉学中的中国书法研究为重点,分析西方汉学家所具有的跨文化属性,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认知过程和研究释读作为两个基本维度,进一步研究西方受众对中国书法的认知之转型,从而揭示西方汉学家与中国书法产生互动的多元文化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思国内书法本体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中国书法研究提供更多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西方汉学 跨语境 文化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与中国书法的文化属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戚荣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2-124,5,共4页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字迹所附属的"器物"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书法发展历史和书写活动本身蕴含着制度文化的时代特征,书法作为一种...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字迹所附属的"器物"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书法发展历史和书写活动本身蕴含着制度文化的时代特征,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和审美对象也同样彰显着精神文化的历史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书法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与传播的视角:中国书法文化走出去的坚守与迎合 被引量:2
3
作者 尹冬民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82-184,共3页
当今,中国国内书法教育在高校建有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中小学书法教育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引导下,正在如火如茶地开展,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面临着坚... 当今,中国国内书法教育在高校建有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中小学书法教育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引导下,正在如火如茶地开展,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面临着坚守与迎合的突出矛盾。孔子学院作为综合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闪亮名片,在书法走出去进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大幅度拓展中国书法的国际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中华文化 教育 传播 孔子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书法观念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常春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81,共7页
中国古代的书法观念并非今天把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的观念,也非一元论的观念。在中国书法产生和发展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认为:书法是汉字的书面形式、书法是一种道技、书法是文人的余事、书法是教化和追求名利的工具。
关键词 书法观念 汉字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书写”文化简论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守安 高秀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书写"是显示文字的社会活动。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在于使用文字,文字的"书写"是使用文字的必要环节。文字发明之后,"书写"活动在广阔的领域内逐渐普遍进行,使文字功能的发挥成为现实。中国古代的文字&qu... "书写"是显示文字的社会活动。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在于使用文字,文字的"书写"是使用文字的必要环节。文字发明之后,"书写"活动在广阔的领域内逐渐普遍进行,使文字功能的发挥成为现实。中国古代的文字"书写"在国家管理、公共信息传播、知识积累与传承、学术创造与文学创作、宗教传播、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对人的社会实践的研究。"书写"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遵循实践规律的、追求功利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对"书写"的研究,不仅是艺术研究、美学研究,更是一种行为文化研究,是对人的一种实践方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 书写 文字 活动 工具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书法与当代社会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守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4,56,共5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历史性转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qu...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历史性转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中国书法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致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成为书法家"创作"的对象;二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对象;三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 文化身份 价值 意义 艺术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义的世界”与“文化的世界”——谈“书法文化”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守安 《书画世界》 2008年第4期30-32,共3页
本期刊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守安先生的访谈。把古代的甲骨文、钟鼎、碑刻等拓片,缣帛、纸张等上面的书迹当成书法艺术在当代是天经地义的,可能根本不会引起任何疑问和思考。但是,刘守安先生认为,... 本期刊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守安先生的访谈。把古代的甲骨文、钟鼎、碑刻等拓片,缣帛、纸张等上面的书迹当成书法艺术在当代是天经地义的,可能根本不会引起任何疑问和思考。但是,刘守安先生认为,这是对古代"书写活动"和"书迹文本"的曲解和误读,而这种曲解和误读又导致了对"书法"属性和"身份"的错位判断。提出"书法"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问题,有助于我们矫正对"书法"进行"艺术学"阐释中的误读问题,从而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认定古代的"书迹文本"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与"文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书法 书法艺术 书法文化 书迹 刘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书法“贵瘦”审美观念探究
8
作者 盛伟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19期53-53,55,共2页
"肥"与"瘦"是中国书法审美中出现较早的两个范畴,它们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理论。在相对守恒又多变的审美进程中,"尚肥"与"贵瘦"两种审美观念或此消彼长,或多元并存。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 "肥"与"瘦"是中国书法审美中出现较早的两个范畴,它们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理论。在相对守恒又多变的审美进程中,"尚肥"与"贵瘦"两种审美观念或此消彼长,或多元并存。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书法审美中的"尚肥"和"贵瘦"的观念也日趋理性和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审美 贵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期照相石印术与书法传播研究--以上海震亚图书局石印字帖为中心
9
作者 魏书宽 《大学书法》 2022年第1期133-138,共6页
石印术为“石板印刷术”的简称,“照相石印法”是“石印术”的方法之一。民国初期照相石印术与书法传播中,书局和书家作为传播者,他们以历代经典书迹和时下名家墨迹等为书法传播内容,利用照相石印术,以石印本字帖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从而... 石印术为“石板印刷术”的简称,“照相石印法”是“石印术”的方法之一。民国初期照相石印术与书法传播中,书局和书家作为传播者,他们以历代经典书迹和时下名家墨迹等为书法传播内容,利用照相石印术,以石印本字帖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从而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并扩大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影响,达到多重传播效果。上海震亚图书局是民国初期以书法字帖为主要出版定位的机构之一,其具备完整的出版链结构。震亚书局与沪上书家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与合作关系,由书家参与出版的石印本字帖,丰富了普通民众的学书取法视阈,推动了民国书学的传播,为后世的书学研究留存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相石印术 书法传播 震亚图书局 书法字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窥图像文献在书法研究中的应用
10
作者 赵宇姗 《书画世界》 2022年第3期78-79,共2页
近年来,图像文献逐渐走进了思想史、美术史以及书法史等领域,成为社会各界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图像学的研究也渐渐兴起于书法史界。本文旨在结合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 近年来,图像文献逐渐走进了思想史、美术史以及书法史等领域,成为社会各界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图像学的研究也渐渐兴起于书法史界。本文旨在结合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层面,探讨图像文献对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辩证地看待图像文献在书法研究中应用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书法研究 方法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碑学”书法体系的构建与域外传播
11
作者 刘奇 《大学书法》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文章综合前人对于碑学内涵的探究,将碑学构建的过程进行逐步梳理,进一步明确了碑学书法在每个时期审美特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清朝碑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流变做进一步的考察,揭示出清朝“碑学书法”是在帖学占据主流的时代下,进行的“... 文章综合前人对于碑学内涵的探究,将碑学构建的过程进行逐步梳理,进一步明确了碑学书法在每个时期审美特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清朝碑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流变做进一步的考察,揭示出清朝“碑学书法”是在帖学占据主流的时代下,进行的“自下而上”的革故鼎新,而朝鲜和日本的碑学书法是由当时的社会精英率先接受,并通过名家影响力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传播和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碑学书法 体系构建 域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安道壹摩崖刻经书法风格之变及其内因探析
12
作者 张振中 《书画世界》 2024年第12期50-53,共4页
僧安道壹的摩崖刻经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对后世书家有着深远影响。其早期的摩崖刻经作品与后期有很大不同,以北齐武平元年(570)的徂徕山刻经为节点,僧安道壹的摩崖刻经作品规模、形制开始增大,隶楷混杂的风貌在其作品中... 僧安道壹的摩崖刻经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对后世书家有着深远影响。其早期的摩崖刻经作品与后期有很大不同,以北齐武平元年(570)的徂徕山刻经为节点,僧安道壹的摩崖刻经作品规模、形制开始增大,隶楷混杂的风貌在其作品中也日益多见。作为“二武灭佛”下的被影响者,僧安道壹摩崖刻经书法的变化或受此影响,隐晦表达了其对灭佛运动的“反抗”。本文通过对僧安道壹摩崖刻经书法变化成因的分析,认为灭佛运动的影响是促成僧安道壹摩崖刻经书法变化的主要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安道壹 摩崖刻经书法 灭佛运动 风格变化 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报刊视野下的书法教育——以《申报》为例
13
作者 李思佳 《书画世界》 2024年第10期78-80,共3页
本文以《申报》为样本,梳理了1912年到1949年《申报》中涉及书法教育的信息,内容涵盖了教育研讨会记录、书法招生广告、书法展赛、书法社团活动及游艺会等活动形式。通过对《申报》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旨在探索民国报刊视角下多元化... 本文以《申报》为样本,梳理了1912年到1949年《申报》中涉及书法教育的信息,内容涵盖了教育研讨会记录、书法招生广告、书法展赛、书法社团活动及游艺会等活动形式。通过对《申报》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旨在探索民国报刊视角下多元化的书法教育形式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书法教育 《申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写经生及其书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元军 《中国书画》 2005年第8期5-10,13,共18页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卷,上起两晋,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写经卷子,并且有很多写经卷子有抄经者以及年月的题记,为我们了解唐代经生及其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今就相关问题作一探索。
关键词 写经生 智永 敦煌藏经洞 《兰亭序》 宣和书谱 结体 临本 门下省 太原寺 弘文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家看看——刘守安教授书法展作品集》自序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守安 《书画世界》 2012年第3期64-70,97,共7页
我的家乡山东省东明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对县里来说,这是一项荣誉。自被命名之后,家乡的领导和朋友就希望为我办一次个人的"书法展览",为东明的"中国书法之乡"增加一次"活动",显示一点色彩。我自知不是"... 我的家乡山东省东明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对县里来说,这是一项荣誉。自被命名之后,家乡的领导和朋友就希望为我办一次个人的"书法展览",为东明的"中国书法之乡"增加一次"活动",显示一点色彩。我自知不是"书法家",字也写得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展览 作品集 自序 教授 回家 中国书法 书法家 东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脔知味——黄宾虹书法简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甘中流 《书画世界》 2005年第6期9-13,共5页
近年来,黄宾虹先生的学问艺术渐渐为海内外人士所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近代以来我们为探求富国的途径,不断向西方学习,一时才俊矻矻在兹,所谓西学东渐,而我们民族自己的伟大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家真正具... 近年来,黄宾虹先生的学问艺术渐渐为海内外人士所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近代以来我们为探求富国的途径,不断向西方学习,一时才俊矻矻在兹,所谓西学东渐,而我们民族自己的伟大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家真正具备了泱泱大国的实力,中国人开始寻找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高度,随着这种意识的不断强烈,黄宾虹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价值也遂之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文集 书学 行书 书体 书法 金石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刻符研究
17
作者 徐学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9-153,192,共6页
刻符之"符",是指秦汉时期应用最为广泛的"竹质符",并非是指《阳陵虎符》一类铜质兵符;刻符之"刻",是指竹质符上用之于合契的"刻齿",并非是说符上的文字是用刀锲刻出来的;刻符即"刻符书&qu... 刻符之"符",是指秦汉时期应用最为广泛的"竹质符",并非是指《阳陵虎符》一类铜质兵符;刻符之"刻",是指竹质符上用之于合契的"刻齿",并非是说符上的文字是用刀锲刻出来的;刻符即"刻符书"之省,是秦及汉初之人对各类竹质符上的"具文"——手书墨迹的统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刻符 刻齿 具文 竹质符 手书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篆隶为源观的技术实现——篆隶笔意与清代碑派题榜书法的创变
18
作者 张红军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47-153,共7页
在以二王为宗的帖系书法发展中,题榜书法的创作既体现出其取法的局限性,又体现出其放大时所面临的困境,而这成为清代碑学复兴的起点和高点。在其发展的方笔和圆笔两个面向中,康氏等人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和不同的实践取向。只是,无论哪一取... 在以二王为宗的帖系书法发展中,题榜书法的创作既体现出其取法的局限性,又体现出其放大时所面临的困境,而这成为清代碑学复兴的起点和高点。在其发展的方笔和圆笔两个面向中,康氏等人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和不同的实践取向。只是,无论哪一取向,清代碑学在行草书方面都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困境。明乎此,能够使我们对清代的碑学实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也能避免对一些书法观念产生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学 题榜书法 创变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王羲之书法接受的思想衍说
19
作者 张红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1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从魏晋、唐、宋至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王羲之的文化形象在不断地转换和重塑。从魏晋玄意幽远的"新道学"形象、唐代儒家道统的楷模、宋代化道入禅的萧散形象到元代理化了的儒学代表,可以说,同一书家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时... 从魏晋、唐、宋至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王羲之的文化形象在不断地转换和重塑。从魏晋玄意幽远的"新道学"形象、唐代儒家道统的楷模、宋代化道入禅的萧散形象到元代理化了的儒学代表,可以说,同一书家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同一个时代的不同阶段是被不断重构的。因此在对王羲之的书法接受进行思想衍说时,需要将其纳入到特定的历史原境中,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新道学” 儒家道统 化道入禅 理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题画书迹”的史料文献价值
20
作者 晁岱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6-227,共2页
"题画"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首先,通过对画家之间的交往,结合题画署款时间、地点等要素的考察,可以比较清晰地判断其在一生中某些历史时期的交游情况、行动足迹和思想轨迹.其次,&... "题画"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首先,通过对画家之间的交往,结合题画署款时间、地点等要素的考察,可以比较清晰地判断其在一生中某些历史时期的交游情况、行动足迹和思想轨迹.其次,"题画书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实。第三,从鉴赏、鉴定与收藏的角度来说,不同时期的"题画书迹"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的书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 文人 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