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陈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93-98,共6页
-
文摘
当代伦理转型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当前“道德困境;现代伦理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系统;建设之路。道德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权威的交往方式的变革。新旧伦理道德交替和社会正义伦理建设滞后以及新的制度和规范与人的素质还有一段长期的磨合过程,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现代伦理的方式:个人权利伦理、正义伦理、契约伦理、职业伦理。建设之路:操作主体、操作程序与机制、道德精英、制度建设、道德教育。
-
关键词
当代伦理转型
社会转型
伦理建设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程恭让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13-19,共7页
-
文摘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
关键词
分别夷夏
异质文化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民族性”的分析与重建——冯友兰文化观的意义
- 3
-
-
作者
陈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
-
关键词
“民族性”
冯友兰
文化观
文化民族主义
-
分类号
G03
[文化科学]
-
-
题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的反思(下)
- 4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9-24,共6页
-
文摘
三 缺乏平等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缺陷。 这里所谓平等观念,是以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观念和制度为参照系而言的。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寻找完整的、现代意义的平等观念,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是不是说古代就只能有等级观念,而不可能产生任何相对的平等观念呢?恐怕也不是。在西方古代,同样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等级观念的内容就与古代中国有所不同。其中就包含一定的平等观念,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差异。可见,等级制的社会中并非不可能产生一定的平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平等观念
宗法制
等级观念
儒家思想
张岱年
权利意识
中国文化
统治者
民本思想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被引量:18
- 5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34-141,152,共9页
-
文摘
本文对先秦黄老之学进行了系统地考察 ,认为盛行于战国中后期的黄老之学同范蠡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范蠡之学受之于其师计然 ,计然很可能就是班固记述的老子弟子文子 ,这样 ,范蠡的思想通过师承计然而与老子的思想相接续。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 ,便泛海北上来到齐国定居 ,从而把老子思想由南方传到了北方 ,并最终导致了齐国稷下黄老之学的产生。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应确定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道论以及与其相关的若干形而上的思想理论 ,是黄老之学的哲学基础 ,基于人性理论的法治主张则是黄老之学的主体内容。黄老之学吸收了百家之长 ,在理论上较之其他学派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而能够最终“压倒百家” ,引领战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趋势。
-
关键词
黄老之学
道家
范蠡
百家争鸣
稷下
-
分类号
B223.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规范 教化 秩序——儒家礼治思想漫议
被引量:10
- 6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1-45,61,共6页
-
文摘
规范教化秩序——儒家礼治思想漫议白奚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先秦的儒家和法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儒家的选择是礼治,关于礼治和法治之优劣,孔子有过经典性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耻”、“格”两...
-
关键词
礼治思想
儒家
《荀子·乐论》
教化
行为规范
社会秩序
论语
为政者
中国哲学史
社会地位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被引量:21
- 7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8-102,共5页
-
文摘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 ,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 ,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 ,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 ,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 ,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 ,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儒学
现代价值
仁爱观念
自然
生态伦理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
分类号
X171-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
被引量:16
- 8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9,共5页
-
文摘
黄老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充分争鸣的产物,并最终“压倒百家”,成为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黄老学之所以能够“压倒百家”,是因为其学说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之上的明显优势,这一优势的获得,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的整合,特别是对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优化整合。
-
关键词
黄老学
百家之学
整合
思想史
-
Keywords
Learning of Huang-Lao
Learning of various schools
Integration
History of thoughts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论冯友兰新理学“负的方法”
被引量:8
- 9
-
-
作者
陈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
文摘
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论冯友兰新理学“负的方法”陈鹏冯友兰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新理学的方法自觉与方法运用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尤具建设性的意义。于此,新理学不仅充分引入逻辑分析法(正的方法),而且从中国传统形上学中总结出“负的方法...
-
关键词
新理学
“负的方法”
冯友兰
形上学方法
负方法
理性
可思议
中国传统哲学
直觉主义
对象化
-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学术发展史视野下的先秦黄老之学
被引量:11
- 10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7-151,共5页
-
文摘
黄老之学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学说之上的优势,这一优势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特别是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成功整合。黄老之学一改早期道家疏离政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地接近政治权力,并用道家哲理论证法治的主张,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在现实政治的领域为道家学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黄老之学调和儒法,尝试在法治的框架下容纳儒家关于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为荀学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和思想经验。
-
关键词
黄老之学
学术史
道法结合
调和儒法
-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邹衍四时教令思想考索
被引量:10
- 11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69,共4页
-
基金
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
文摘
邹衍不仅提出了以五行相胜为理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亦有以五行相生立论的四时教令思想,这一点向来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佚《邹子》一书的《主运》篇就是关于四时教令的政治理论,邹衍以此而集阴阳五行思想之大成,并"显于诸侯"。《主运》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五行相次转用事"的布政教令,一是"随方面为服"的方物服色。此即邹衍的四时教令思想。
-
关键词
邹衍
阴阳五行
四时教令
-
分类号
B22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7
- 12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39-42,共4页
-
-
关键词
道家
自然主义
人与自然
政治活动
社会管理
个人生活
-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被引量:16
- 13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4-20,共7页
-
文摘
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 ,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 ,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道家式的忧患意识 ,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现代人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问题 ,而老子思想中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古老智慧 ,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
-
关键词
老子思想
道家
自然主义
世界性
生态智慧
-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传统“忠”德与现代职业道德
被引量:3
- 14
-
-
作者
白奚
范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3-89,共7页
-
文摘
“忠”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象化。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狭义的忠便失去了对象。广义的忠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它在忠诚、忠信、忠敬、忠恕、忠直中得到展开。
-
关键词
忠
尽心
职业道德
-
分类号
B822.9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从孟子到程、朱——儒家仁学的诠释与历史发展
被引量:4
- 15
-
-
作者
白奚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43-48,共6页
-
文摘
孟子以心性论仁 ,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做出了最重要的诠释和发展 ,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程、朱熹沿着孟子开辟的心性论的路向继续诠释 ,使仁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重大的推进 ,获得了完备的理论内容和成熟的理论形态 ,并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二程和朱熹以体用言仁和以生意言仁的思想 ,并分析了此种理解与诠释所具有的思想史和方法论之意义。
-
关键词
仁
孟子
程朱
诠释
-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略论儒家伦理的超功利特征
被引量:4
- 16
-
-
作者
龙文懋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25-29,共5页
-
文摘
儒家往往在狭义的范畴上运用“义”和“利”,即以“利公”、“利他”为“义”,以“利己”、“利我”为“不义”,把“义”与“利”看作矛盾。事实上义利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不但指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义与利并不必然地矛盾对立,没有理由笼而统之地讲“义”的价值高于“利”的价值。所谓“超功利”,是指不以功利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既不绝对排斥功利,也不把功利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目标之一。判断一个伦理体系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不能以它是否主张保有道德对求利活动的约束为标准,也不能以它是否重视功利为标准。而应该从它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最高价值标准是什么、什么具有目的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
关键词
超功利
义利
-
分类号
B82-09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回应西方:现代新儒学的境界之思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陈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9-104,共6页
-
文摘
现代新儒学以传统批评西方 ,回应西方。这种回应体现为两种典型的路向 :一是“收缩的”路向 ,境界被解释成个人心性、个人心灵的自得 ,而无需通过向外的实践来完成自身 ,并依此定位中国文化的价值 ;一是“扩张的”路向 ,即主张生命境界的完成最终需展开为全幅文化之用 ,而试图以自家生命之“体”收摄西方文化之用。
-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境界
西哲文化
哲学批评
-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