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茶菌发酵液清洗丝织文物表面结晶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闫丽 傅萌 +2 位作者 赵瑞廷 张蕊 武望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1期7-12,共6页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 在我国考古出土的丝织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由于墓葬环境的特殊性,如棺液的浸泡等原因,丝织文物的表面形成很多结块,影响了文物的品质。因此,对此类丝织文物的清洗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本研究以唐代出土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检测技术对其表面结块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CaSO4.2H2O。本研究针对其结晶盐的成分,再利用显微观察、抗拉强度检测等手段分析了红茶菌发酵液对老化的现代蚕丝影响。在得出没有损伤的基础上,利用红茶菌发酵液中的生物有机酸和生物酶作为生物清洗剂清洗唐代丝织文物残片表面的结晶盐,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对丝织文物本身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丝织品 红茶菌 CASO4 生物清洗剂 抗拉强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揭展剂在古书画文物揭展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闫丽 楼朋竹 +2 位作者 武望婷 何海平 彭淼淼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共5页
揭展是书画重新装裱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装裱过程中所用的浆糊往往与画心、命纸很难分离,导致揭展过程复杂,且容易造成古书画的损毁。传统的水闷润揭展法对于难揭展的纸质画心极易揭晃。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芽胞杆菌发酵产生的含有... 揭展是书画重新装裱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装裱过程中所用的浆糊往往与画心、命纸很难分离,导致揭展过程复杂,且容易造成古书画的损毁。传统的水闷润揭展法对于难揭展的纸质画心极易揭晃。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芽胞杆菌发酵产生的含有淀粉酶的胞外液制备生物揭展剂,并通过作用于宣纸老化材料验证了揭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的发酵液去除菌体并透析后获得的生物揭展剂揭展效果较好。利用扫描电镜和拉力强度检测分析了生物揭展剂对书画文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生物揭展剂能够降低剥离力和纤维指数,与用水闷润相比,增加了宣纸样品在闷润后的抗拉强度,且对宣纸微观结构无明显影响;观察生物揭展后100天的样品并没有霉菌生成,表明该生物揭展剂具有很好的揭展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对成套明代水陆画进行揭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揭展 古书画文物 拉力强度 淀粉酶 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曼光谱法鉴定文物及艺术品中染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何秋菊 王丽琴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1-407,共7页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染色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及艺术品中的有机染料蕴含着制作年代、原料来源、染色工艺及保存状况等丰富的信息,但因染料成分复杂、含量低、易于降解,其鉴定一直是文物分析领域的难点。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指纹光谱在...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染色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及艺术品中的有机染料蕴含着制作年代、原料来源、染色工艺及保存状况等丰富的信息,但因染料成分复杂、含量低、易于降解,其鉴定一直是文物分析领域的难点。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指纹光谱在文物及艺术品中染料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系统阐述了显微拉曼光谱法(MRS/μ-Raman)、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NIR-FT-Raman)、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共振拉曼光谱(RRS)法的原理、特点、局限性以及在染料鉴定中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分类归纳总结出了黄栀子、姜黄等染料的拉曼光谱特性;对比分析了紫茜素在采用不同波长激光器激发下的荧光现象;介绍了以自制的灰绿色银胶颗粒为基底,联合薄层色谱(TLC)分离技术及SERS鉴定茜草中的色素,表明银溶胶微粒产生的表面增强效应可显著降低拉曼光谱荧光背底。指出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结构定性测试手段在文物和艺术品染料分析中应用前景广阔,提出多种拉曼光谱技术相结合、拉曼光谱技术与分离技术相结合以及拉曼光谱技术与远距离传导技术相结合是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文物 艺术品 染料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与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协同清洗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闫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4期34-40,共7页
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县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补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 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县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补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面且具难溶性不易清洗去除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低机械强度地去除这些血渍成为丝织文物修复的关键。为此,本实验考察了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进行协同清洗的效果首先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然后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浓度、清洗时间和浸泡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通蛋白酶和表而活性剂分别为Savinase和APG,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和5%;最近浸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拉力强度检测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此条件清洗后对丝织品的抗拉强度和蚕丝微观形态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对元代丝织文物残片进行了清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丝织文物上血渍的清洗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温和的清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文物 血渍 蛋白酶 表面活性剂 协同清洗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人物画像颜料的原位无损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何秋菊 李涛 +3 位作者 施继龙 赵瑞廷 李玉玲 邵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3期61-68,共8页
利用漫反射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对一张道教人物画像的颜料进行原位无损鉴别,结果显示,画像主要使用了朱砂、巴黎绿、群青、雌黄、碳黑和铅白。为了明确群青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画像蓝色... 利用漫反射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对一张道教人物画像的颜料进行原位无损鉴别,结果显示,画像主要使用了朱砂、巴黎绿、群青、雌黄、碳黑和铅白。为了明确群青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画像蓝色颜料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该颜料确为合成群青。由于群青和巴黎绿均为人工合成颜料,其首次合成时间分别为1828年和1814年,清代晚期引入我国,由此推断该画像应在清代晚期以后绘制。这一研究表明,上述三项技术联用非常适合于易损和不允许取样的古字画颜料的无损分析鉴定,在纸张类文物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字画 颜料 漫反射 显微激光拉曼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木质彩绘的显微激光拉曼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司艺 蒋洪恩 +4 位作者 王博 何秋菊 胡耀武 杨益民 王昌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07-2611,共5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炭黑、赤铁矿和氯铜矿等无机颜料,以及植物染料藤黄和靛蓝;值得指出的是,该彩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藤黄染料利用实物。研究结果表明,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居民已经娴熟掌握了颜料的制备、调配、使用,从而创作精美的彩绘作品;文物的颜料分析不仅为彩绘文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颜料贸易、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激光拉曼 阿斯塔那墓地 颜料 藤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艺和颜料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郑会平 何秋菊 +4 位作者 姚书文 王博 宋国定 杨益民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8,共8页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彩绘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颖东 何秋菊 +1 位作者 周志清 崔剑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5,共7页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桥遗址新一村 漆陶 红外光谱 显微激光拉曼 碳-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古代丝织品上蓝色植物染料的分析鉴定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秋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6,共8页
本研究以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Micro-Raman)、薄层色谱(TL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主要分析手段,对一组古代丝织品(包括清代传世品扇套、元代鸽子洞出土蓝棉袄和百纳枕顶)上蓝色染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 本研究以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Micro-Raman)、薄层色谱(TL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主要分析手段,对一组古代丝织品(包括清代传世品扇套、元代鸽子洞出土蓝棉袄和百纳枕顶)上蓝色染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组样品中蓝色均为靛蓝染色,色素成分有靛蓝素和靛玉红,由于制靛工艺或老化程度不同,在各样品中两成分相对比例均不相同。分别对靛蓝试剂进行UVA、50℃高温、85%高湿老化实验,对老化前后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光照2个月后,靛玉红相对含量降低较明显。高温、高湿老化6个月后靛蓝素和靛玉红含量的显著降低。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靛蓝素相对含量降低幅度相当大,可见较之靛玉红,靛蓝素更不耐高温老化。该研究采用无损与微损技术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蓝色植物染料的鉴定,同时通过老化试验初步明确了靛蓝染料的降解原因,对于染色工艺研究以及色彩保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丝织品 蓝色染料 鉴定 靛蓝素 靛玉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型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丽 董振 刘伟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1,共6页
我国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书画文物,然而这些书画文物由于材质易损,年代久远,在修复过程中,揭裱是一个难题。揭裱过程中,书画与背纸之间的浆糊是导致书画文物揭裱困难的主要障碍。利用淀粉酶可以有效分解浆糊淀粉,提高揭裱效率,但揭裱... 我国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书画文物,然而这些书画文物由于材质易损,年代久远,在修复过程中,揭裱是一个难题。揭裱过程中,书画与背纸之间的浆糊是导致书画文物揭裱困难的主要障碍。利用淀粉酶可以有效分解浆糊淀粉,提高揭裱效率,但揭裱后残留在文物上的淀粉酶会影响后续的重新装裱,因此开发温度敏感型淀粉酶有助于揭裱后的重新装裱。本研究取样于东北寒地土壤,并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产温敏型淀粉酶菌株,且命名为BWL1025。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了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且通过DNS法测定目标菌株所产淀粉酶的最适pH及其稳定性、最适酶活温度、最低失活温度和最短失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40℃时,酶活达到最高值,为0.839 IU/mL;在60℃时,处理25 min后,酶活基本消失。此外,本研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以木糖和酵母粉为最佳碳源和氮源时,酶活最高达到1.63 IU/mL。本研究结果为书画文物的修复提供了新型的温敏型淀粉酶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型淀粉酶 枯草芽孢杆菌 文物修复 书画揭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工笔云龙水波纹绘画颜料及技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生财 施继龙 +4 位作者 王纪刚 何秋菊 齐晓堃 周忠 周文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7-490,共4页
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对一幅清代工笔画中云龙纹、水波纹所用颜料及技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画作中人物衣服首先以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Paris green,Cu(CH_3COO)_2&#... 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对一幅清代工笔画中云龙纹、水波纹所用颜料及技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画作中人物衣服首先以人工合成颜料巴黎绿(Paris green,Cu(CH_3COO)_2·3Cu(AsO_2)_2)整体填色,再用铁红(Hematite,α-Fe_2O_3)描绘出云龙纹、水波纹,绿色、红色颜料共同呈现纹饰内区的暗黄色,此后再以Cu-Zn-Pb合金黄铜粉末勾描出"金边"。此外在画作中还发现了人工合成的群青(Ultramarine,(Na,Ca)_(7-8)(Al,Si)_(12)(O,S)_(24)[SO_4,Cl_2(OH)_2]),结合巴黎绿、群青合成成功的年份,确定了画作完成的时间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工笔画 颜料鉴定 绘画技法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