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节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劲松 赵卫东 +1 位作者 林欣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离体动物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压缩骨折模型。方法:收集12例6 ̄8周新鲜小牛T12 ̄L3节段胸腰椎标本,采用G epstein改良方法对标本的中间椎体L1进行预损伤,前屈10°并轴向加载...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离体动物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压缩骨折模型。方法:收集12例6 ̄8周新鲜小牛T12 ̄L3节段胸腰椎标本,采用G epstein改良方法对标本的中间椎体L1进行预损伤,前屈10°并轴向加载,预加载1 000 N,然后以0.1 s的时间迅速下压L1椎体椎前高度的1/2距离,使L1椎体骨折,之后以5 m m/m in的速度将L1椎体压至椎前高度减少1/2,椎体中部骨折线形成;分别测试正常标本、模型标本的椎前高度、前屈-压缩刚度和T13 ̄L2节段的中性区(N Z)和三维运动范围(RO M)。结果:L1压缩性骨折模型制作理想,模型标本L1的椎前高度平均约占完整标本的51.26%,椎管前壁完整、脊柱后柱未见明显损伤;模型标本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显著减少(P<0.0001);T13 ̄L2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方向的中性区(N Z)、运动范围(RO M)均较完整标本明显增大(P<0.001或P<0.0001)。结论:此种离体、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动物压缩性骨折模型较为理想,可用于评价不同脊柱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模型 失稳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劲松 林欣 +7 位作者 黄彰 田克超 杜怡斌 徐宏森 程永红 张家宏 李业奎 牛敬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PVP)治疗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取6具新鲜小牛(6~8周龄)T12~L3脊柱标本,采用MTS机压缩L1椎体制备创伤性压缩骨折模型后,行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强化。于完整、损伤、成形即...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PVP)治疗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取6具新鲜小牛(6~8周龄)T12~L3脊柱标本,采用MTS机压缩L1椎体制备创伤性压缩骨折模型后,行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强化。于完整、损伤、成形即刻、3000次疲劳后分别采用MTS机及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T12~L3的整体刚度、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及L1椎体应变、疲劳后抗极限压缩强度,疲劳实验后随机选取1具标本行X线摄片并将L1椎体中部横断,观察L1椎体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可使L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完整状态的98.33%(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时T12~L3的整体刚度为完整状态的102.26%,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前屈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99.97%、后伸100.21%、右弯100.29%、左弯100.59%、右旋100.14%、左旋100.04%,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T12~L3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与完整状态一致(P>0.05)。3000次疲劳后,成形椎体的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9.79%(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后伸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5.99%(P>0.05),前屈、左/右弯为87.44%、90.13%/90.81%(P<0.05),左/右旋转为94.33%/94.37%,部分维持标本的稳定性;疲劳后在4Nm纯力偶矩作用下邻近节段T12~T13、L2~L3各向ROM和完整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节段T13~L1、L1~L2后伸、左/右旋转ROM和完整状态一致(P>0.05),T13~L1左/右弯、L1~L2前屈和损伤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1椎体在完整、成形、疲劳后的应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后成形椎体与完整椎体抗极限压缩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形后标本X线片及成形椎体横断剖面示疲劳后伤椎仍呈解剖复位,未见骨水泥断裂现象发生。结论: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稳定创伤性压缩骨折,3000次疲劳载荷循环后脊柱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胸腰椎 复位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的骨减压效果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鹿洪辉 沈惠良 林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率和椎管面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钩突 骨赘 减压 模型 计算机辅助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