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耐药的体外诱导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左小淑 王彬 +2 位作者 徐建 付雷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目的利用浓度梯度倍增的氯法齐明(clofazimine,Cfz)体外诱导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株,并进行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从亚最低抑菌浓度(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 目的利用浓度梯度倍增的氯法齐明(clofazimine,Cfz)体外诱导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株,并进行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从亚最低抑菌浓度(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ub-MIC)[1/8MIC(按照Cfz的MIC值为0.12μg/ml配置)、1/4MIC、1/2MIC…]开始,在Cfz浓度倍增的7Hll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Cfz的耐药性,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来进行验证;同时利用Alamarblue微板分析法(microplate Alamar blue assay,MABA)测定诱导耐药菌株对10种抗结核药物(INH、RFP、EMB、Mfx、Lzd、Cs、Cm、TMC207、TBI-166、Cfz)的MIC情况。结果Mtb标准株经诱导后对Cfz的MIC值是诱导前的32-64倍(诱导前Cfz的MIC值是0.12ttg/m1)。对10种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Cfz诱导耐药菌株对TMC207(Bendaquiline)及TBI-166产生交叉耐药。耐药株在7H9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无药连续培养10代后,测定其MIC值无明显变化,MIC数值都稳定在32MIC64MIC之间,对此诱导耐药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检测到19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a,SNP)突变和19个插入缺失(InDel)突变。结论从亚MIC药物浓度开始,逐渐递增的长期药物刺激能够诱导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的获得性耐药,获得的耐药株耐药性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氯法齐明 抗药性 细菌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法齐明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叶 李媛媛 +4 位作者 徐建 陈曦 王彬 付雷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160-1166,共7页
目的通过测定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氧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步探讨吡法齐明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2、4、8倍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H37Rv标准株24h,应用荧光探... 目的通过测定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氧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步探讨吡法齐明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2、4、8倍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H37Rv标准株24h,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的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前后结核分枝杆菌菌体内的活性氧含量水平变化。以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5株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均耐药、3株对氯法齐明耐药但对吡法齐明敏感、1株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均敏感(编号13385)的结核分枝杆菌及H37Rv标准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较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并对吡法齐明药物处理浓度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性氧含量水平测定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在经不同浓度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处理24h后,各浓度药物处理样本的荧光强度值均值排序分别为1MIC(6668.5)>8MIC(2751.5)>2MIC(2572.0)>4MIC(2015.0),8MIC(2637.5)>4MIC(2297.0)>2MIC(2085.5)>1MIC(1896.0),菌体内积累的活性氧含量均高于无药物刺激的阴性对照样品(H37Rv标准株+DCFH-DA,878.5)至少2倍;且在各浓度吡法齐明处理的菌株中,菌株测定的荧光强度值与药物浓度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r=0.976,P<0.001),经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92.576,P=0.011)。菌株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氯法齐明耐药菌株的过氧化氢酶平均活性(0.87U/10^4cell)是其敏感菌株(0.48U/10^4cell)的近2倍;而吡法齐明耐药菌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值(0.88U/10^4cell)略高于其敏感菌株(0.71U/10^4cell),但与氯法齐明耐药菌株均值相近。结论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后均会引起菌体内活性氧含量的积累,两药可能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和吡法齐明耐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药性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药物评价 临床前 氯法齐明 吡法齐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获取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明豪 王彬 +2 位作者 付雷 徐建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97-401,共5页
目的利用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体外诱导获得对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菌株,考察其耐药稳定性及用于筛选新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方法将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在Lzd浓度2... 目的利用浓度2倍递增的方法体外诱导获得对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菌株,考察其耐药稳定性及用于筛选新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方法将MTB标准株H37Rv(ATCC27294)在Lzd浓度2倍递增的含药固体培养基上进行传代培养,逐步诱导菌株对Lzd耐药,运用微孔板阿尔玛蓝(microplate alamar blueassay,MABA)法测定部分抗结核药物对体外诱导Lzd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体外诱导获得的Lzd耐药株测序鉴定rpfa基因的突变情况。将诱导Lzd耐药菌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10代以观察耐药稳定性变化,包括MIC变化和rjbfG基因突变情况。结果MTB标准株诱导后得到7株单克隆MTB菌株,其对Lzd的MIC值范围是5.99~18.28μg/ml,为诱导前(0.25μg/m1)8倍以上,成功获得Lzd耐药株,且对Sutezolid(PNU-100480)同时发生交叉耐药,7株菌株均检测到rplC基因中T460C的突变。体外诱导Lzd耐药株在无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0代,MIC值有所下降(范围为4.71~7.47μg/ml),但均稳定在诱导前8倍以上。结论通过体外诱导实验可以获得对2种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药物均耐药的MTB耐药菌株;rplC基因突变与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相关;MTB对恶唑烷酮类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较难复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恶唑烷酮类 体外研究 抗药性 细菌 连续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药类型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莹宇 付雷 +4 位作者 张炜焱 王彬 陈曦 陆宇 陈效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952-960,共9页
目的初步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临床耐药分离株和实验室诱导耐药株的毒力变化表征。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和减毒株H37Ra各1株、4株临床耐药分离株(15833、16030、17080和30744,各1株)和8株实验室诱导耐药... 目的初步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临床耐药分离株和实验室诱导耐药株的毒力变化表征。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和减毒株H37Ra各1株、4株临床耐药分离株(15833、16030、17080和30744,各1株)和8株实验室诱导耐药株[分别为单耐Pretomanid(PA-824)菌株(P1)、单耐利奈唑胺(Lzd)菌株(L1)、单耐PBTZ-169菌株(169-1、169-2、169-3,各1株),以及同时耐PA-824和Lzd的LPDR菌株(PL1、PL2、PL3,各1株)]。测定临床耐药分离株对一、二线抗结核药物和实验室诱导耐药株对Lzd、PA-824、PBTZ-16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绘制各研究菌株的体外生长曲线及测量感染巨噬细胞2d后的胞内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并测定感染2d后巨噬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动物实验选取BALB/c小鼠168只,6~7周龄,体质量16~18g/只,分为14组,每组12只。将各耐药菌株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感染BALB/c小鼠,记录小鼠半数生存期,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体外实验表明,MTB临床耐药分离株30744生长曲线相比于其他耐药株的生长平台期提前,菌株体外适应性较低,其余各耐药菌株生长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临床耐药分离株(15833、16030、30744、17080)和对Lzd和PA-824同时耐药的实验室诱导耐药株(PL1、PL2、PL3)感染巨噬细胞2d后的胞内CFU计数[分别为(5.180±0.074)、(5.571±0.029)、(5.550±0.073)、(5.446±0.099)、(5.763±0.197)、(5.907±0.053)、(5.661±0.083)log10CFU/ml]明显低于标准株H37Rv[(6.207±0.028)log10CF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32、12.758、12.034、10.241、4.796、7.042、9.113,P值均<0.05)。另外,菌株15833、16030、30744、1708、P1、L1、PL1、PL2、PL3、169-1、169-2、169-3感染巨噬细胞2d后LDH释放量的吸光度A490值比值(分别为0.252±0.039、0.412±0.078、0.247±0.022、0.358±0.054、0.329±0.015、0.483±0.017、0.328±0.046、0.455±0.075、0.283±0.041、0.258±0.044、0.374±0.080、0.311±0.097)均明显低于标准株H37Rv(0.958±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69、16.788、38.244、24.238、44.005、32.698、27.713、15.171、31.798、31.472、16.515、15.570,P值均<0.01)。体内毒力实验显示:(1)所有菌株感染小鼠后,半数生存期(≥15d)均明显长于H37Rv标准株(12d)。(2)小鼠生存曲线显示:准广泛耐药菌株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长于耐多药菌株,即30744>17080>16030>15833;双重耐药菌株LPDR组小鼠存活时间>PBTZ-169耐药菌株组=单耐Lzd组>单耐PA-824耐药菌株组。结论 MTB耐药株的毒力均较野生型标准株下降,毒力的大小与该菌株耐药的数量可能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毒力 生存率分析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皎洁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00-704,共5页
结核病治疗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迫切需要研发抗结核新药。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成果十分有限,对现有药物体内外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进行研究,优化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减... 结核病治疗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迫切需要研发抗结核新药。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成果十分有限,对现有药物体内外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进行研究,优化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作者主要对PK/PD研究方法及抗结核药物PK/PD特点进行综述,为临床优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药代动力学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露丸的抗结核作用初步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彬 付雷 +3 位作者 徐建 郭少晨 朱慧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 评价中药圣露丸的体外及小鼠结核病模型中的抗结核活性。方法 在7H9液体培养基、7H10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测定圣露丸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气溶胶感染方式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先后感染SPF级BALB/... 目的 评价中药圣露丸的体外及小鼠结核病模型中的抗结核活性。方法 在7H9液体培养基、7H10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测定圣露丸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气溶胶感染方式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先后感染SPF级BALB/C小鼠46只和36只,分别建立小鼠急性结核病模型。均为感染第10天开始给予药物治疗,随机分组,每组10只。其中圣露丸组每只小鼠每次剂量为3 g/kg;异烟肼(INH)组,每次剂量为25 mg/kg,同时设无药空白对照组。各组均口服灌胃给药,每周给药5次,分别给予3周和6周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次日处死各组小鼠,称重,无菌操作下解剖,做肺组织活菌计数。结果 圣露丸在7H9液体培养基中对H37Rv的MIC为2.5 mg/ml,在7H10固体培养基中对H37Rv的MIC为〈5 mg/ml。小鼠感染及治疗过程中各组耐受性良好,无死亡。给予3周共计15次(每次给予“圣露丸”3 g/kg)剂量治疗后,圣露丸组小鼠全肺的CFU为 (6.81±0.71) lg CFU,较空白对照组降低0.39 lg CFU。应用圣露丸治疗6周后,圣露丸组的小鼠全肺的CFU为 (4.33±0.51) lg CFU,较空白对照组降低1.10 lg CFU。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建立的小鼠结核病模型中,中药圣露丸显示出抗结核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中草药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圣露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明豪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研究活性强、安全性高的抗结核新药是解决结核病防控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抗结核新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具有强大的抗结核活性,临床试验耐受性... 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研究活性强、安全性高的抗结核新药是解决结核病防控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抗结核新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具有强大的抗结核活性,临床试验耐受性良好,联合使用还有望缩短抗结核疗程。笔者主要从硝基咪唑类药物体内外抗结核活性、作用机制及耐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 临床试用 硝基咪唑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8
作者 郭哲 刘梦 +7 位作者 赵建元 胡辛欣 徐建 柏菁璘 岑山 游雪甫 余利岩 张德武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目的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挖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 目的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挖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菌株CPCC 203679进行基因组测序,采用antiSMASH(v7.1.0)在线工具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对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抗病毒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链霉菌CPCC 203679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勃利霉素A(1)、勃利霉素F(2)、5'-脱氧-5'-甲硫肌苷(3)、环(L-丙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4)。化合物1和2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4和4.7μmol/L,化合物1还显示一定的抗革兰阳性菌和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菌株CPCC 203679的基因组序列全长8,055,535 bp,平均(G+C)含量为72.58%,共编码7507个基因,预测到44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中分离得到2个活性良好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并首次报道了勃利霉素类大环内酯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该菌株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进一步挖掘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病毒活性 抗菌活性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新药药效学特点及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祁雪婷 陆宇 陈效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965-969,共5页
结核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现有的化疗方案存在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效果不佳等问题。临床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药物组合方案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作者对近些年上市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抗结核新药药效学特点及相互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抗结... 结核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现有的化疗方案存在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效果不佳等问题。临床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药物组合方案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作者对近些年上市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抗结核新药药效学特点及相互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及新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结核药 药物疗法 联合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膜蛋白MmpS5-MmpL5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东硕 王彬 +1 位作者 陆宇 徐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膜蛋白MmpL5及MmpS5-MmpL5外排泵系统,探讨其在贝达喹啉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蛋白MmpL5及MmpS5-MmpL5的乙酰胺诱导型表达载体,在耻垢分枝杆菌中诱导表达MmpL5蛋白及MmpS5-MmpL5蛋白,测定表... 目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膜蛋白MmpL5及MmpS5-MmpL5外排泵系统,探讨其在贝达喹啉耐药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蛋白MmpL5及MmpS5-MmpL5的乙酰胺诱导型表达载体,在耻垢分枝杆菌中诱导表达MmpL5蛋白及MmpS5-MmpL5蛋白,测定表达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其外排能力,同时探讨贝达喹啉对表达菌株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与对菌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的影响。结果:成功在耻垢分枝杆菌中表达结核分枝杆菌膜蛋白MmpL5及MmpS5-MmpL5,表达菌株的生长不受影响,共表达MmpS5-MmpL5蛋白的菌株外排能力增加,导致其对溴化乙锭的积累量(△荧光强度为395)较表达MmpL5蛋白组(△荧光强度为655)和携带pMV261s空质粒组(△荧光强度为642)减少约40%。贝达喹啉对MmpS5-MmpL5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由0.25μg/ml提高到2μg/ml,增加了8倍。贝达喹啉将MmpS5-MmpL5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菌体内ATP含量[(0.197±0.018)μmol/L]降低36.49%[(0.125±0.010)μmol/L]。MmpL5单表达不能形成外排泵,也对贝达喹啉无影响。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的膜蛋白MmpL5和MmpS5需要共表达才能在耻垢分枝杆菌中发挥作用,降低贝达喹啉的药物敏感性。MmpS5-MmpL5蛋白表达体系的建立为进行贝达喹啉的具体转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抗药性 MmpS5-MmpL5 贝达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浓度的研究
11
作者 葛菲 朱慧 +2 位作者 程凯 陆宇 徐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9-556,共8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同时测定肺结核患者血浆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肼和肼的浓度的方法。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04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服用异烟肼的剂量为1次/d,每次3...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同时测定肺结核患者血浆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肼和肼的浓度的方法。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04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服用异烟肼的剂量为1次/d,每次300~500 mg,于服药后2 h采集静脉血)的血浆样本作为研究样本。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异烟肼-D4为内标,以对甲基苯甲醛作为衍生化试剂,对待测物进行衍生化处理,采用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HILIC-Z色谱柱(100 mm×2.1 mm,2.7μm)分离,二元洗脱系统(A相为含0.1%甲酸和5 mmol甲酸铵的水溶液;B相为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4 ml/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模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运行时间为8 min。结果:本测定方法不受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干扰,异烟肼、乙酰肼、肼分别在50~6000、25~3000、1~12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均>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15%;准确度绝对值<15%;提取回收率均>85%;基质效应在85%~115%;稳定性良好。应用该方法检测104例肺结核患者的异烟肼、乙酰肼及肼的浓度,分别为(2402.33±1248.57)ng/ml、(1902.51±596.82)ng/ml、(26.50±17.13)ng/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MS/MS法操作简便、分析快速、专属性强、敏感度高,可应用于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肼和肼在肺结核患者中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异烟肼 液相色谱-质谱法 药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模型在抗结核新药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媛媛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014-1017,共4页
在当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传统抗结核药物对耐药结核病治疗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抗结核新药的发现成为迫切关注的问题.而动物模型对药效学的评价是新药研发的关键步骤,是抗结核新药临床应用的有力支持.作者主要从动物模型的种类... 在当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传统抗结核药物对耐药结核病治疗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抗结核新药的发现成为迫切关注的问题.而动物模型对药效学的评价是新药研发的关键步骤,是抗结核新药临床应用的有力支持.作者主要从动物模型的种类、特点等方面介绍常见动物模型在新型抗结核药物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基础工作研究者对各种动物模型的了解,有利于选择及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以满足研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 动物模型 药物评价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在豚鼠结核感染中的辅助治疗作用评价
13
作者 冉飞勇 付雷 +3 位作者 王彬 郭少晨 陆宇 陈效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12-518,共7页
目的建立豚鼠慢性结核病模型,评价维生素D在结核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以气溶胶方式成功感染豚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每日常规剂量维生素D给药组(VD组)8只,单次高剂量维生素D... 目的建立豚鼠慢性结核病模型,评价维生素D在结核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以气溶胶方式成功感染豚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每日常规剂量维生素D给药组(VD组)8只,单次高剂量维生素D隔周给药组(VDH组)8只,异烟肼-利福平给药组(H-R组)8只,异烟肼-利福平化疗联合每日常规剂量维生素D给药组(HR+VD组)8只;异烟肼-利福平化疗联合单次高剂量维生素D隔周给药组(H-R+V1)H组)8只。结核感染豚鼠4周后开始给药。分别于给药4周和8周后每组取4只豚鼠称体质量,处死,解剖,观察肺脏和脾脏病变,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和活菌计数。结果豚鼠感染及给药过程中各组耐受性良好,无死亡。单独维生素D治疗的两组均未见豚鼠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下降,也未观察到肺脏和脾脏病变减轻。治疗4周H-R组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分别为(4.98±0.26)lgCFU和(4.02±0.03)IgCFU,H-R+VD.组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分别为(4.39±0.11)lgCFU和(2.30±0.43)lgCFU,HR+VDH组较H-R组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分别下降了0.59lgCFU和1.72lgCFU,并观察到脾脏病理改变较之减轻。治疗8周后HR组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分别为(3.73±0.23)lgCFU和(2.26±0.24)lgCFU,HR+VDH组肺脏活菌计数为(3.21±0.23)lgCFU,脾脏达到无菌化,H-R+VDH组较H-R组肺脏和脾脏活菌计数分别下降了0.52lgCFU和2.26lgCFU,并观察到肺脏病理改变较之减轻。治疗4周后HR+VD组脾脏活菌计数为(2.36±0.10)lgCFU,H-R+VD组较HR组脾脏活菌计数下降了1.66lgCFU。结论在豚鼠慢性结核病模型中,维生素D显示出辅助异烟肼-利福平治疗结核病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豚鼠 疾病模型 动物 维生素D 化学疗法 辅助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浆中贝达喹啉、普托马尼和利奈唑胺的方法学建立及应用
14
作者 程文 朱慧 +3 位作者 付雷 张炜焱 张立群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3-622,共10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浆中贝达喹啉(Bdq)、普托马尼(Pa)、利奈唑胺(Lzd)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测定方法。方法:血浆样品以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为内标,使用乙腈沉淀血浆蛋白并离心取上清...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浆中贝达喹啉(Bdq)、普托马尼(Pa)、利奈唑胺(Lzd)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测定方法。方法:血浆样品以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为内标,使用乙腈沉淀血浆蛋白并离心取上清液。设置流动相为0.1%甲酸(A)和5 mM甲酸铵的纯水与乙腈(B),采用梯度洗脱方式进行上清液中Bdq、Pa和Lzd浓度的HPLC-MS/MS分析。根据峰型和分离度确定色谱分离条件为柱温35℃、流速0.4 ml/min、分析时间4 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正离子扫描。通过专属性、建立标准曲线与定量限测定、精密度与准确度、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稳定性考察对所建立的HPLC-MS/MS进行方法学考察,最后使用实验小鼠进行方法学建立与验证。结果:MRM模式扫描血浆样本结果显示:Bdq、Pa、Lzd和PR的去簇电压分别为80、91、80、100 V,碎裂电压分别为80、32、28、30 V,母离子/子离子分别为555.2/58.2、360.2/175.2、338.1/296.3和260.2/116.2。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Bdq、Pa、Lzd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93、1.79、1.53 min,峰形良好,出峰位置均无干扰峰信号;线性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993、0.999和0.999,且分别在0.05~12.5、0.1~25、0.2~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3种药物的日内和日间准确度均在90%以上,精密度波动均小于15%;不同浓度的3种药物及内标PR的提取回收率达到78.45%~108.78%,受血浆处理方法的影响小,基质效应均高于90%,且符合±15%的要求;样品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误差均在±15%以内;应用该方法成功检测36份小鼠血浆样品中Bdq、Pa、Lzd的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0.03~1.82、0.11~14.21、0.02~16.54μg/ml。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MS/MS方法可稳定快速地同时检测血浆样本中Bdq、Pa和Lzd的药物浓度,方法学考察证实该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可供临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色谱法 液相 质谱分析法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贝达喹啉 普托马尼 利奈唑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