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和CD8^(+)T细胞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温淑芳 魏荣荣 +1 位作者 李浩然 刘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9-484,共6页
结核分枝杆菌是世界范围内单一感染源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已有大量人群被感染后处于长期潜伏感染状态。机体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依赖于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T淋巴细胞作为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增殖和活化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 结核分枝杆菌是世界范围内单一感染源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已有大量人群被感染后处于长期潜伏感染状态。机体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依赖于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T淋巴细胞作为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增殖和活化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T和CD8^(+)T细胞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且对机体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应答的机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适应性免疫的抗结核感染网络、结核病的诊断及临床研制新型疫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CD4阳性T淋巴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对肺结核诊断效能的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纪飞 黄丽花 +3 位作者 罗兰波 眭文娴 逄宇 刘爱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评估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舌拭子法)的肺结核诊断效能,分析各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一致性,探讨舌拭子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4年1—3月在广西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 目的:评估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舌拭子法)的肺结核诊断效能,分析各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一致性,探讨舌拭子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4年1—3月在广西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痰涂片、痰液GeneXpert MTB/RIF(Xpert)、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舌拭子法使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试剂盒。参考痰培养或复合微生物学标准(microbiological reference standard,MRS),通过基线比较、单变量ROC分析、变量相关性分析、Lasso回归和森林图,遴选高诊断效能参数、拟合肺结核诊断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分析舌拭子法与Xpert、痰培养、痰涂片、MRS等肺结核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参考痰培养,Xpert(χ^(2)=49.045,P<0.001)、舌拭子法(χ^(2)=42.626,P<0.001)、痰涂片(χ^(2)=17.443,P<0.001)在痰培养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依次为Xpert(AUC=0.902)、舌拭子法(AUC=0.875)、痰涂片(AUC=0.709);模型拟合显示,Xpert联合舌拭子法为最优诊断模型;单变量ROC及ROC对比分析显示,Xpert优于舌拭子法(AUC分别为0.902和0.875,敏感度分别为87.10%和83.87%,特异度分别为93.33%和91.11%,P值均<0.001),但差异无统计意义(Z=0.795,P=0.427)。参考MRS,舌拭子法(χ^(2)=46.723,P<0.001)、痰涂片(χ^(2)=23.262,P<0.001)在MRS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由大到小依次为舌拭子法(AUC=0.888)、痰涂片(AUC=0.738);模型拟合遴选舌拭子法为最优诊断模型;单变量ROC及ROC对比分析显示,舌拭子法明显优于痰涂片(AUC分别为0.888和0.738,敏感度分别为82.35%和50.00%,特异度分别为95.24%和97.62%,P值均<0.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9,P=0.004)。舌拭子法与MRS(Kappa=0.7847)和Xpert(Kappa=0.8348)一致性均较高,且与Xpert各分层的一致性好,总体一致率为92.11%。结论:无论是以痰培养还是MRS作为标准,舌拭子法都展现出不逊于Xpert检测的诊断效能,远优于痰涂片法,提示舌拭子法已是一种具备较大潜力的肺结核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拭子 分枝杆菌 结核 聚合酶链反应 评价研究 数据说明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核病宿主免疫反应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逄宇 高兴辉 +1 位作者 汤一苇 高孟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883-892,共10页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原体。作为胞内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发生、发展及患者的治疗转归,因此宿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应答具有作为结核病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的潜在价值。特别是在目...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原体。作为胞内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发生、发展及患者的治疗转归,因此宿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应答具有作为结核病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判断的潜在价值。特别是在目前病原学诊断技术存在诸多弊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宿主的免疫学指标反映疾病的状态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重要领域。作者主要从基于结核病宿主免疫反应的临床检测技术为切入点,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本领域的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应用实例,为早期精准诊断结核病提供重要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宿主特异性 免疫 临床实验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宿主导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闫红璇 袁金锋 +2 位作者 王艺霖 逄宇 高孟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3-1282,共10页
宿主导向治疗(host-directed therapy,HDT)是一种新的结核病辅助治疗方法,它针对宿主细胞而非病原体,利用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反应来对抗感染。当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助于增强化学药物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免疫病理损伤和减... 宿主导向治疗(host-directed therapy,HDT)是一种新的结核病辅助治疗方法,它针对宿主细胞而非病原体,利用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反应来对抗感染。当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助于增强化学药物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免疫病理损伤和减少耐药性产生等。笔者综述了结核病HDT候选药物的常见作用机制,并列举了目前正在研究的HDT候选药物,为寻找新型有效的抗结核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免疫 治疗应用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与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5
作者 谢莉 朱慧 +16 位作者 高静韬 刘忠泉 马丽萍 张立群 戈启萍 聂理会 孔忠顺 吴晓光 刘荣梅 陈红梅 宋艳华 李强 吕子征 刘宇红 陆宇 逄宇 高孟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探索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11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 目的:探索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在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变化规律及与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119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R/RR-PTB)患者,由专家组对其制定含贝达喹啉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收集患者服用贝达喹啉前的基线资料,并记录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电解质(钾、钙、镁)、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QTcF值,以及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QTc间期延长的因素。结果:119例患者均完成了72周抗结核治疗,处于停药随访中。其中,5例(4.2%)患者因在服用贝达喹啉24周内出现QTcF>500 ms,提前停用贝达喹啉;114例完成贝达喹啉治疗,包括53例完成24周(24周组),61例完成36周(36周组)。对于完成贝达喹啉治疗的114例患者,其第2周末时贝达喹啉的血药浓度谷浓度最高[1.753(1.365,2.412)μg/ml],明显高于第4周末[0.830(0.586,1.035)μg/ml]和第24周末[1.098(0.909,1.44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222,P<0.001;Z=-7.798,P<0.001),且第24周末时的谷浓度明显高于第4周末谷浓度(Z=-7.826,P<0.001)。无论是24周组还是36周组患者,停用贝达喹啉12周后的血药浓度[0.769(0.500,0.947)μg/ml和0.824(0.642,1.023)μg/ml]均恢复到服药后第4周末水平;停用24周后血药浓度仍接近有效血药浓度(0.6μg/ml)。心电图QTcF值的变化规律与贝达喹啉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服用贝达喹啉后均逐渐升高,停用贝达喹啉前后时达峰,随后均逐渐下降。8例(6.7%)出现心电图QTcF>500 ms;36例(30.3%)出现QTcF>450 ms;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岁)、低体质量指数(<18.5)、低钙血症(<2.3 mmol/L)更容易导致QT间期延长[OR(95%CI)值分别为7.056(1.841~27.043)、3.850(1.236~11.989)、2.786(1.029~7.541)]。结论:贝达喹啉的半衰期较长,有效浓度可维持至停药24周,且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时延长使用贝达喹啉至36周是安全有效的;服药期间,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应加强对高龄、低体质量指数、低钙血症等患者的心电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达喹啉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药物监测 心电描记术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对贝达喹啉药物敏感性动态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璐 薛仲探 +5 位作者 王玉峰 尚媛媛 任卫聪 姚丛 高飞 逄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贝达喹啉(Bdq)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从基因水平分析MTB对Bdq的耐药机制。方法MTB菌株分离来自NDIP(New Drug Introduct... 目的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对贝达喹啉(Bdq)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从基因水平分析MTB对Bdq的耐药机制。方法MTB菌株分离来自NDIP(New Drug Introduction Protection)项目合作医院的189例肺结核患者,其中,130例患者仅提供基线(服用Bdq第1剂前1周内)培养阳性菌株,59例除提供基线菌株外还提供开始含Bdq方案治疗后第2、4、8、12、16、20、24周时收集的培养阳性菌株。采用CMP1BDQ 96孔药敏微孔板检测患者基线MTB分离株对Bdq及另外11种抗结核药品耐药情况,并检测患者开始含Bdq方案治疗后不同时期的MTB临床分离株对Bdq的耐药情况。筛选出对Bdq耐药的MTB菌株,检测其Rv0678、atpE、pepQ、Rv1979c等4个基因的序列。结果86.2%(163/189)的基线MTB分离株对Bdq的MIC值分布在0.06μg/ml以下,MIC50和MIC90分别为0.03μg/ml和0.12μg/ml;基线MTB分离株对Bdq的原发耐药率为2.1%(4/189);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Bdq获得性耐药率为1.6%(3/189)。4例对Bdq原发耐药患者MTB分离株均检测出Rv0678突变,未检出atpE、pepQ和Rv1979c突变;3例Bdq获得性耐药患者MTB分离株均检测出Rv0678突变,1例检测出Rv1979c突变,未检出pepQ和atpE突变;3例对Bdq敏感性降低患者MTB分离株中有2株检测出Rv0678突变,1株检测出Rv1979c突变,未检出atpE和pepQ突变。结论目前MTB临床分离株对Bdq的耐药率较低,耐药突变均发生在已知基因,未发现新的耐药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抗药性 基因 贝达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结核病患者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子征 王伟 +2 位作者 刘京铭 李传友 高孟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研究初治结核病患者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12例初治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体检健康的新入职职工和在读学生12名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初治结核病患者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12例初治肺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体检健康的新入职职工和在读学生12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提取RNA,将RNA逆转录为cDNA,进行实时定量PCR。使用H37Rv标准株感染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HP-1细胞)作为感染组,而未感染H37Rv标准株的THP1细胞作为未感染组,分别在感染4h和6h使用Trizol法提取RNA,将RNA逆转录为cDNA,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使用p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测量各个基因的循环阈值(cyclethreshold,Ct),并计算各个基因的ACt值。不同样品同一基因的检测通过计算两者之间的ACt值差值,使用2-△△Ct比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Ras蛋白脑组织同源类似物(Rheb)基因ACt值为8.71±0.58,对照组△Ct值为7.83±0.5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01);病例组Rheb基因表达下调。病例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Ct值为11.88±0.97,对照组ACt值为10.81±1.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16);病例组roTOR基因表达下调。使用-△△Ct法比较两组间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倍数关系,对照组Rheb基因表达水平是病例组的(1.85±0.91)倍;对照组roTOR基因表达水平是病例组的(2.76±1.56)倍。H37Rv标准株感染THP-1细胞6h后,感染组自噬相关蛋白LC3B基因△Ct值为6.41±0.15,未感染组△Ct值为7.04±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P=0.046);感染组表达上调。感染组roTOR基因△Ct值为8.73±0.16,对照组△Ct值为10.10±0.2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P=0.041),感染组表达上调。结论初治结核病患者患病后Rheb和mTOR基因表达下调,调节细胞的自噬;而H37Rv标准株感染THP-1细胞6h后LC3B和mTOR基因表达上调,调节细胞自噬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自噬 基因表达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K656与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体外协同抗脓肿分枝杆菌的活性研究
8
作者 郭海萍 陈磊 +2 位作者 霍凤敏 逄宇 李姗姗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评价3-氨甲基-4-卤代苯并恶唑类化合物GSK656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对脓肿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6-2018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菌株库保存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共80株,包括脓肿分枝杆... 目的评价3-氨甲基-4-卤代苯并恶唑类化合物GSK656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对脓肿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6-2018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菌株库保存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共80株,包括脓肿分枝杆菌30株,堪萨斯分枝杆菌7株,胞内分枝杆菌37株,鸟分枝杆菌5株和偶发分枝杆菌1株;将30株脓肿分枝杆菌纳入本研究。用微孔阿尔玛蓝检测法(MABA法)测定GSK656、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对脓肿分枝杆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GSK656分别与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联合用药时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克拉霉素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为0.031~16mg/L,其耐药率为10.0%(3/30)。阿奇霉素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为0.125~64mg/L,其耐药率为30.0%(9/30)。GSK656对脓肿分枝杆菌分离株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25mg/L和2mg/L。在GSK656-克拉霉素联合中,6株(20.0%,6/30)表现为协同作用,23株(76.7%,23/30)为无关,1株(3.3%,1/30)为拮抗;在GSK656-阿奇霉素联合中,3株(10.0%,3/30)为协同,18株(60.0%,18/30)为无关,9株(30.0%,9/30)为拮抗,GSK656联合克拉霉素组与GSK656联合阿奇霉素组的联合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0,P=0.018)。结论GSK656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脓肿分枝杆菌的活性。GSK656联合克拉霉素组与GSK656联合阿奇霉素组的联合效应有差异,其中拮抗效应在GSK656与阿奇霉素联合用药时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K656 抗菌药 分枝杆菌 非典型性 药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