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个性化桡骨头假体的力学性能试验与研究
1
作者 杨珖 李尚哲 +2 位作者 陈仁杰 张海龙 鲁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6-403,共8页
目的 探究正常肘关节与两种新型个性化桡骨头假体及两种进口假体的力学性能、侧方稳定性差异。方法 收集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三维CT/MRI数据,对肘关节中立位,旋前/旋后50°时,屈肘0°、30°、90°、120°等体位... 目的 探究正常肘关节与两种新型个性化桡骨头假体及两种进口假体的力学性能、侧方稳定性差异。方法 收集6名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三维CT/MRI数据,对肘关节中立位,旋前/旋后50°时,屈肘0°、30°、90°、120°等体位进行有限元分析,明确正常关节、钴珞钼合金一体型假体(1型)与组配型假体(2型)、Acumed(3型)与Wright(4型)假体在关节间接触面积及两侧应力的差异。分别对6例新鲜冷冻肘关节标本施加内、外翻应力并测量关节内、外翻成角10°时的应力数值,对比分析各假体和正常肘关节的参数差异。结果 内、外翻应力下,1、2型假体与正常关节的应力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3型假体在10种体位下的测量值显著小于正常关节(P<0.05)。所有体位时4型假体测量值均显著小于正常关节(P<0.05)。有限元分析证实,上述12种体位下,1、2型假体的各项参数与正常关节相似。3型假体在6种体位下的接触面积显著小于正常关节;4种体位下的肱骨侧应力峰值显著大于正常关节;2种体位下的桡骨侧应力显著大于正常关节。4型假体在7种体位下其接触面积显著小于正常关节;6种体位下其肱骨侧应力峰值显著大于正常关节;5种体位下其桡骨侧应力显著大于正常关节。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桡骨头假体相较于目前市场上应用的进口假体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更接近正常桡骨头,本研究为这一新型假体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 假体 力学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奉龙 谢建昊 +2 位作者 赵阳 姜春岩 朱以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急性重度肩锁关...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急性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测量喙锁间距(coracoclavicular distance,CCD),评估肩锁关节复位效果,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及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半年以上(6~18月)。根据Rockwood分型,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例,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3例。术前CCD为19.7±4.5 mm,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CCD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术后6周(8.6±2.6 mm)及末次随访(11.7±3.5 mm)CCD较术后即刻(7.9±2.5 mm)明显升高(P<0.01)。末次随访CCD也较术后6周显著增加(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及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共有10位(48%)患者出现复位丢失,复位失效7例,手术失败3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锁骨内外侧骨隧道增宽。随访期间无锁骨或喙突骨折,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使用肩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移植喙锁韧带重建手术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后,患者在早期随访中影像及临床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虽然复位失效率相对较高(48%),但手术未见明显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异体肌腱 喙锁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保温措施对髋关节镜围手术期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頔 郑峒 +2 位作者 李嫚 李娜 肖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3-618,共6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围手术期采取多途径复合保温措施对患者核心体温、麻醉复苏时间和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髋关节镜下髋臼盂唇修复手术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40...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围手术期采取多途径复合保温措施对患者核心体温、麻醉复苏时间和术后寒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髋关节镜下髋臼盂唇修复手术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以环境升温、液体加温和温毯保温为核心的复合保温措施。通过腋下体温探头监测核心体温,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核心体温、麻醉复苏时间和术后寒战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和术后体温为36.2℃±0.2℃和36.6℃±0.2℃,高于对照组的35.9℃±0.2℃和36.4℃±0.2℃(P<0.001);观察组术中低体温(<36.0℃)的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70.0%(P<0.001);两组术前体温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麻醉复苏时间为27.0(24.0,30.0) min[M(P_(25),P_(75))],短于对照组的30.0(28.0,33.0) min(P<0.001)。观察组术后寒战的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P=0.034)。结论:在髋关节镜围手术期采取多途径复合保温措施有助于维持患者核心体温,缩短麻醉复苏时间,降低术后寒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 核心体温 体温过低 髋关节镜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镜术后患者恐动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宇尘 张爽 +1 位作者 夏京花 鲁楠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本文回顾肩关节镜术后患者恐动症研究现状,阐述恐动症的发生情况、不良影响、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及测量工具。为我国护理人员早期识别肩关节镜术后恐动症人群并采取预见性护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肩关节镜术后患者重返运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肩关节镜 恐动症 疼痛 恐惧-回避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头骨性结构的测量与双侧三维配准研究
5
作者 杨珖 陈仁杰 +2 位作者 李尚哲 张海龙 鲁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目的 测量分析成人桡骨头骨性结构并对双侧桡骨头进行立体配准,分析其差异性,并对包括年龄、性别、BMI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53正常志愿者双肘三维CT数据,22例女性、31例男性,平均年龄(34.2±8.1)岁,除外... 目的 测量分析成人桡骨头骨性结构并对双侧桡骨头进行立体配准,分析其差异性,并对包括年龄、性别、BMI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53正常志愿者双肘三维CT数据,22例女性、31例男性,平均年龄(34.2±8.1)岁,除外骨性结构异常。影像学数据以DICOM格式传输到MIMICS 21.0软件中,测量双侧桡骨头外侧缘最大直径(D1_(max))、最小直径(D1_(min))、内侧缘最大直径(D2_(max))、最小直径(D2_(min))、桡骨头高度(H)及曲率半径(r)与颈干角(a);进行双侧桡骨头三维配准,评估双侧桡骨头立体结构差异性;分析年龄、性别及BMI对双侧桡骨头结构差异性的影响。结果 53例患者的左侧D1_(max)、D1_(min)、D2_(max)、D2_(min)、H、r与a分别为(23.13±2.20) mm,(21.76±2.15) mm,(17.68±2.03) mm,(16.62±1.80) mm,(11.13±0.90) mm,(11.61±1.09) mm,(167.78±2.25) mm,(167.78±2.25)°;右侧分别为(23.28±2.12) mm,(21.87±2.15) mm,(18.28±1.83) mm,(16.93±1.77) mm,(11.32±1.33) mm,(11.53±0.89)mm,(167.81±2.31)°。双侧桡骨头在D2_(max)处存在显著差异(P=0.027),但平均差异小于2 mm;其他各解剖学参数双侧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不是结构差异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正常人群中,双侧桡骨头骨性结构无明显差异,并与年龄、性别、BMI情况无显著相关性,可以将一侧桡骨头骨性结构作为构建对侧桡骨头的解剖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 三维CT 解剖 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神经阻滞与收肌管阻滞应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疗效及早期功能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雪 张文晶 +2 位作者 李嫚 张辉 张志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7-871,共5页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进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用于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进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4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CB组(21例)和FNB组(21例)。ACB组患者行收肌管阻滞,FNB组患者行股神经阻滞,评价两组术后在镇痛效果、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和功能恢复等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ACB组(5.5±1.6和6.1±1.6)优于FNB组(6.3±1.8和6.9±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和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 h和24 h的股四头肌肌力方面,ACB组优于F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未见显著性差异。ACB组最大屈膝角度达到90°所需时间为2.8±0.5天,FNB组为4.2±0.6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对于行胫骨结节截骨联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收肌管阻滞在保留股四头肌肌力及早期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股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神经阻滞 收肌管阻滞 胫骨结节截骨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肩关节假体设计的演变及其相关生物力学问题研究进展
7
作者 麻伟 赵阳 朱以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575-580,共6页
肩袖损伤患者由于难以恢复其肩袖肌腱的完整性,故其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基于反向球窝设计的“限制型”肩关节假体。早期的反肩关节假体的肩盂假体固定失效率非常高。Grammont设计的第一款现代反肩关节假体将... 肩袖损伤患者由于难以恢复其肩袖肌腱的完整性,故其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基于反向球窝设计的“限制型”肩关节假体。早期的反肩关节假体的肩盂假体固定失效率非常高。Grammont设计的第一款现代反肩关节假体将旋转中心内移至肩盂表面,降低了肩盂假体的失效率,获得了巨大成功。在Grammont设计的假体广泛应用的同时,旋转中心内移假体可能导致前后部肩袖肌肉松弛,使肩关节内外旋肌力下降;旋转中心内移还会造成肩胛骨撞击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新型的旋转中心外移的反肩关节假体设计。外移旋转中心可以降低肩胛骨撞击,允许更大范围的无撞击活动度;但另一方面,外移旋转中心会增加关节盂假体-骨界面的剪切力,增加机械性失效风险。不同设计方案的反肩关节假体在生物力学上有优势,也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肩置换 生物力学 旋转中心 假体设计 肩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胫骨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8
作者 宋关阳 郑峒 +1 位作者 王道峰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513-520,共8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胫骨相对股骨出现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0例ACL损伤患者的站立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结果。根据矢状位下内... 目的: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胫骨相对股骨出现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0例ACL损伤患者的站立位膝关节磁共振成像结果。根据矢状位下内、外侧胫骨平台后缘与内、外侧股骨髁后缘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胫骨前移阴性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均未发生前移)、胫骨部分前移组(仅外侧胫骨平台发生前移)以及胫骨整体性前移组(内、外侧胫骨平台均发生前移)。分别对比三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连续性、半月板受损情况以及受伤到手术时间(time from injury to surgery,TFIS),通过组间比较以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发生胫骨整体性前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280例连续病例中,41例存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14.6%),此外,胫骨部分前移患者110例(39.3%),胫骨前移阴性患者129例(46.1%)。胫骨整体性前移组患者PTS、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以及TFIS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患者(P<0.05)。而ALL损伤发生率、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麻醉下轴移分度以及KT-1000侧-侧差值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组与胫骨前移阴性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胫骨整体性前移组与胫骨部分前移组患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S大于12°、TFIS大于6个月以及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是造成ACL损伤后发生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中,ACL损伤后胫骨整体性前移的发生率为14.6%,临床中对于PTS大于12°、TFIS大于6个月以及内侧半月板合并损伤的ACL损伤患者需警惕胫骨整体性前移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整体性前移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