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医学显像在骨折相关性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韩洁 杨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6-1190,共5页
骨折相关性感染是创伤骨科的一种常见且严重并发症,明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前提,专家共识中提出根据某些临床表现(瘘、窦道或伤口裂开等)即可诊断,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感染表现较为复杂,仅根据临床表现明确诊断具有挑战性。近年随着技术发展... 骨折相关性感染是创伤骨科的一种常见且严重并发症,明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前提,专家共识中提出根据某些临床表现(瘘、窦道或伤口裂开等)即可诊断,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感染表现较为复杂,仅根据临床表现明确诊断具有挑战性。近年随着技术发展,核医学显像在骨折相关性感染的研究逐渐增多。除较常应用的三时相骨显像外,标记白细胞显像、^(18)F-FDG PET或PET/CT显像也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检出和定位感染灶、评价骨折愈合和内固定及手术计划制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核医学显像对骨折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在骨折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感染 骨折 核医学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对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韩洁 冯瑾 +1 位作者 张连娜 杨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总结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 related infection,FRI)的^(18)F-FDG PET/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0月本院42例确诊为下肢长骨FRI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分析归纳该疾病^(18)F-FD... 目的:总结下肢长骨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 related infection,FRI)的^(18)F-FDG PET/CT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0月本院42例确诊为下肢长骨FRI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分析归纳该疾病^(18)F-FDG PET/CT征象及代谢参数的特点。结果:42例下肢长骨FRI患者中股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24例;骨折端^(18)FFDG代谢均增高,骨折端附近骨质周围代谢增高34例、长骨周围代谢增高10例,骨折端附近髓腔代谢增高16例、长骨髓腔代谢增高11例,内固定周围代谢增高20例,钉道代谢增高12例,窦道形成11例,脓肿形成3例,SUVmax为7.34±2.94,SUVmax/肌肉SUVmax为5.99±2.79,SUVmax/对侧SUVmax为3.72±1.91。根据细菌毒力高低分为两组,代谢参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 PET/CT可显示下肢长骨FRI的部位及范围,且不受金属固定物的影响,感染区域表现为单发或多发高代谢灶,程度明显高于肌肉及对侧,窦道、脓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下肢骨 感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杨芳 张毓艺 +3 位作者 冯瑾 张连娜 高璇 陈紫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6-1271,共6页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创伤后骨髓炎中的代谢影像特征,并评估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创伤后骨折愈合不良可疑感染患者64例,采用定性及半定量评估方...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创伤后骨髓炎中的代谢影像特征,并评估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创伤后骨折愈合不良可疑感染患者64例,采用定性及半定量评估方法评价^(18)F-FDG PET/CT对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断准确性,并与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结果 64例患者中,37例确诊为创伤后骨髓炎,其中23例通过术中微生物培养阳性确诊,14例通过临床症状及随访结果确诊。其余27例患者中,10例术中微生物培养、17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均未提示感染。^(18)F-FDG PET/CT正确诊断37例感染组中的34例,正确排除27例感染阴性组中的23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总体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1.89%、85.19%、89.47%、88.46%和89.06%。感染组中^(18)F-FDG PET/CT半定量指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6.23±2.16,感染阴性组为4.2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和C反应蛋白为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且SUVmax诊断准确度高于C反应蛋白(χ^(2)=27.245,P<0.00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提供的代谢影像特征有助于为诊断创伤后骨髓炎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创伤和损伤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原发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
4
作者 陈紫薇 张连娜 +1 位作者 冯瑾 杨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分析骶骨原发性肿瘤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确诊的31例骶骨原发性肿瘤的PET/CT资料,观察骶骨病变的位置、影像学特征、^(18)F-FDG摄取程度以及其他部位受累的情况,并对患者的... 目的:分析骶骨原发性肿瘤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确诊的31例骶骨原发性肿瘤的PET/CT资料,观察骶骨病变的位置、影像学特征、^(18)F-FDG摄取程度以及其他部位受累的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骶骨原发性肿瘤中以尤文肉瘤(19.4%)、脊索瘤(16.1%)、骨巨细胞瘤(16.1%)、未分化肉瘤(12.9%)、软骨肉瘤(9.7%)为主,尤文肉瘤、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未分化肉瘤患者的中位年龄有统计学差异(H=14.774,P=0.002)。骶骨肿瘤的基线SUVmax平均值为11.97±8.63,尤文肉瘤、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未分化肉瘤、软骨肉瘤的SUVmax有统计学差异(F=15.950,P<0.001)。低级别与高级别恶性肿瘤的SUVmax有统计学差异(t=-4.505,P=0.001)。结论:不同类型的骶骨原发性肿瘤在年龄及代谢活性中有一定差异,PET/CT可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与软组织肿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CT早期动态显像与常规显像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毓艺 张连娜 +3 位作者 冯瑾 张良 杜昊燃 杨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1-676,共6页
目的:利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早期动态灌注成像技术结合传统常规显像,评估^(18)F-FDG灌注与代谢参数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不... 目的:利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早期动态灌注成像技术结合传统常规显像,评估^(18)F-FDG灌注与代谢参数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不良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0±14.0)岁。以病理及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术后感染的金标准。对^(18)F-FDGPET/CT早期动态显像进行重建处理得到时间放射性曲线,分析骨折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的达峰时间、早期动态显像峰值(EDSUV_(max))、达峰速率。常规显像获得骨折部位SUV_(max)值及靶本底比值(TB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获得EDSUV_(max)值与常规显像SUVmx值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最佳阈值,并计算诊断效能。结果:在早期动态显像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者骨折部位EDSUV_(max)值为5.3(4.1,8.0),高于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的4.0(3.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达峰时间缩短、峰时提前,在时间放射性曲线中,感染者均表现为早期达峰后下降,而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为持续上升型曲线。在常规显像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者骨折部位SUVmx值、TBR值分别为11.2(6.0,14.0)、4.97(2.90,7.30),均高于单纯骨折愈合不良者的4.80(3.25,7.05)、2.80(2.3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获得EDSUVmx值与常规显像SUV_(max)值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5和8.1,获得的灵敏度分别为42.1%、63.2%,特异度分别为100%、90.5%。结论:早期动态与常规"8F-FDGPET/CT显像诊断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效能大致相当,早期动态显像获得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动态显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