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的效果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1
作者 李茵 李晓东 +2 位作者 宋光元 史婉婉 王贵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1357,共7页
目的 探讨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PSC)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体外共培养体系评估DPSC的免疫调节作用;然后进行动物实验,将32只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DPSC治疗组,每组8... 目的 探讨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PSC)在体内外实验中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体外共培养体系评估DPSC的免疫调节作用;然后进行动物实验,将32只小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DPSC治疗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血清ALT、AST及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评估肝脏病理损伤。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PSC的CD105、CD73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99.97%、100%和99.53%;而CD34、HLA-DR和CD45阳性率分别为0.56%、0.17%和0,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DPSC可显著抑制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1.32%、45.76%;DPSC可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的增殖,促进率为52.29%。DPS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93.7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模型中,DPSC治疗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66.8%和60.0%(t值分别为3.321、2.907,P值分别为0.007 5、0.017 5),炎症相关因子TNF-α和IL^(-1)β显著下降57.5%和71.3%(t值分别为2.484、2.796,P值分别为0.039 8、0.020 6),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门静脉周桥接坏死改善不明显(t=1.969,P=0.098)。结论 DPSC通过免疫调节有效缓解免疫性肝损伤,为临床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牙髓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小鼠 近交BALB/C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