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仑膦酸钠维D3或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炎症细胞因子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美岑 邓微 +4 位作者 霍丽丽 兰玲 王倩 徐晓杰 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维D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 目的研究阿仑膦酸钠维D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预处理对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理组(阿仑膦酸钠维D3组,n=33)、单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组(维生素D2组,n=31)、无预处理组(对照组,n=33)。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前及输注唑来膦酸24 h后留取外周血,比较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输注唑来膦酸前后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对照组、维生素D2组、阿仑膦酸钠维D3组输注唑来膦酸前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及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3^(+)/CD3^(+)CD69^(+)(CD3^(+)与CD3^(+)CD69^(+)两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IL-6、TNF-α、IFN-γ均较输注前升高(均P<0.05),对照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IL-6升高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维生素D2组高于阿仑膦酸钠维D3组(P=0.002)。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TNF-α、IFN-γ升高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CD3^(+)T淋巴细胞均较输注前减少,阿仑膦酸钠维D3组CD3^(+)T淋巴细胞减少程度低于对照组(P=0.040)。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CD3^(+)/CD3^(+)CD69^(+)T淋巴细胞均较前增多,且对照组、维生素D2组较阿仑膦酸钠维D3组增加更多(P=0.047、0.046)。三组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前后CD3^(+)/CD3^(+)TCRγδ^(+)、CD3^(+)/CD3^(+)TCRγδ^(+)/CD27-IL-23R^(+)、CD3^(+)/CD3^(+)TCRγδ^(+)/CD27-IL-23R-、CD3^(+)/CD3^(+)TCRγδ^(+)/CD27^(dim) IL-23R-、CD3^(+)/CD3^(+)TCRγδ^(+)/CD27 High IL-23R-水平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仑膦酸钠维D3、维生素D2预处理可减少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引起急性时相反应的相关炎症细胞因子IL-6的产生,阿仑膦酸钠维D3预处理保留了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后的CD3^(+)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CD3^(+)/CD3^(+)CD69^(+)T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炎症相关淋巴细胞活化,可减轻首次静脉输注唑来膦酸出现的急性时相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急性时相反应 唑来膦酸 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成骨不全症33例临床特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杰 陈佳 +3 位作者 李伟 左庆瑶 刘梅娟 邓微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目的总结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骨转换、骨密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至2023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33例成人OI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OI患者的特点,包括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 目的总结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骨转换、骨密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至2023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33例成人OI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OI患者的特点,包括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prepeptide,P1NP)、N-端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以及临床表型评分、成年后骨折、体积和面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结果33例成人OI患者中,约3/4为Ⅰ型和Ⅳ型,94%有脆性骨折史,普遍存在骨痛、维生素D缺乏(64%)或维生素D不足(91%);83%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OI患者的BMD Z值≤-2 SD,89%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BMD T值≤-2.5 SD。成人Ⅲ型OI患者的临床表型评分最高(Ⅰ型5.4±0.8、Ⅲ型12.3±1.6、Ⅳ型7.3±1.8,P<0.001)、身高Z值最低(Ⅰ型0.02±0.8、Ⅲ型-4.0±1.4、Ⅳ型-1.9±1.1,P<0.001)、体质量指数最高[Ⅰ型(22.4±3.1)kg/m^(2)、Ⅲ型(25.8±2.1)kg/m^(2)、Ⅳ型(22.6±3.8)kg/m^(2),P=0.049];更多出现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和牙齿异常;股骨颈和全髋面积BMD Z值显著低于Ⅰ、Ⅳ型,但骨转换生化指标P1NP、OC、CTX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OI患者普遍存在骨痛、超重、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腰椎和髋部骨量低下,提示极高骨折风险;胶原代谢异常、活动减少、增龄和绝经相关骨量丢失在成人OI共同发挥作用。OI是导致成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遗传性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成人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