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王国蓉 杨光忠 +3 位作者 冷芸 吴垠 刘爱军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2,共8页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 目的:分析新冠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月1日-2023年7月15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有新冠感染或无新冠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动员采集前的治疗因素、采集情况、采集后的治疗概况进行分析。结果:269例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动员采集前32例有新冠感染史(简称“新冠组”),237例无新冠感染史(简称“无新冠组”)。新冠组:17例采用化疗(依托泊苷)+G-CSF,15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无新冠组:214例采用化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或E-CHOP)+G-CSF,17例采用普乐沙福+G-CSF,6例采用化疗+普乐沙福+G-CSF。采集情况:新冠组与无新冠组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5.52(0.94-26.87)对4.80(0.53-37.20)]×10^(6)/kg(P=0.610)、(93.8%对85.2%)(P=0.275)、(62.5%对49.4%)(P=0.190)。采用依托泊苷+G-CSF动员的113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7例)与无新冠感染(96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7.78(2.26-37.20)]×10^(6)/kg(P=0.847)、(100.0%对100.0%)(无P值)、(82.4%对86.5%)(P=0.655)。采用普乐沙福+G-CSF动员的32例患者中,新冠感染(15例)与无新冠感染(17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3.82(0.94-7.27)对4.11(0.53-9.05)]×10^(6)/kg(P=0.821)、(86.7%对88.2%)(P=0.893)、(40.0%对35.3%)(P=0.784)。新冠感染的32例患者中,采用依托泊苷+G-CSF(17例)与普乐沙福+G-CSF(15例)的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优秀率分别为[7.54(2.66-26.87)对3.82(0.94-7.27)]×10^(6)/kg(P=0.004)、(100.0%对86.7%)(P=0.120)、(82.4%对40.0%)(P=0.014)。截至2023年7月31日,完成干细胞采集的患者有232例(86.2%)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冠组24例,无新冠感染组208例。两组的中位回输CD34^(+)细胞数分别为3.67(2.50-13.44)×10^(6)/kg、3.11(1.12-19.89)×10^(6)/kg(P=0.058),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9-13)、11(9-17)(P=0.674),血小板植入中位天数分别为11(0-23)、12(0-43)(P=0.279)。结论:新冠感染史未影响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在新冠感染患者中,依托泊苷化疗动员采集结果似乎优于普乐沙福动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移植后出现寡克隆带的特征分析及疗效判断
2
作者 菅原 杨光忠 陈文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78,共5页
在近年来新药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普及应用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深度缓解率有了明显提高[1-2],而寡克隆带也随之越来越常见,即在部分已达深度缓解的MM患者血清或尿液... 在近年来新药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普及应用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深度缓解率有了明显提高[1-2],而寡克隆带也随之越来越常见,即在部分已达深度缓解的MM患者血清或尿液中,重新出现一种或数种与原始疾病类型不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克隆带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重建 疗效判断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过程中合并李斯特菌感染临床分析
3
作者 贾静 刘念 吴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2,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新药治疗过程中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LM)感染的疾病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8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4例MM患者感染L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4例患者...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新药治疗过程中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LM)感染的疾病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8年10月-2022年10月诊治的4例MM患者感染L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5±4.1)岁,均为诱导治疗未达深度缓解或疾病多线复发者,存在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及淋巴细胞计数下降。首发症状均为发热,3例患者发病2-3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提示合并脑膜炎。发病4-5 d后获取病原学结果调整为敏感药物抗感染方案,2例患者治疗后好转,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1例经敏感药物治疗后仍死亡。结论:MM患者新药治疗过程中,LM感染尤其重症风险可能增加,预防及早期敏感药物治疗可降低严重感染风险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 多发性骨髓瘤 新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P5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其对AKT/mTOR/4EBP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颖 陈文明 张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0-678,共9页
目的:探讨USP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意义、功能作用和潜在下游机制。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USP5在AML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在Jurkat和HL-60细胞中敲低和过表达USP5,分别通过RT-qPCR和Wester... 目的:探讨USP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意义、功能作用和潜在下游机制。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USP5在AML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在Jurkat和HL-60细胞中敲低和过表达USP5,分别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USP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通过CCK-8和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进行细胞增殖和生长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USP5在AML中高表达,USP5的上调与AML患者的生存呈负相关。敲减和过表达USP5分别会抑制和促进AML细胞的增殖和集落生长。敲减USP5的Jurkat和HL-60细胞可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此外,敲除USP5可以抑制AKT、mTOR和4EBP1的磷酸化。结论:过表达USP5与AM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靶向调控USP5可抑制AKT/mTOR/4EBP1信号传导,抑制AML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P5 急性髓系白血病 增殖 AKT/mTOR/4EB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及症状网络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杜慧慧 焦倩 +4 位作者 刘超 杨便红 吴雪 郭俊艳 李婷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不同时间症状群的构成及动态变化,运用症状网络探索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为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选取1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量表于患者诱导化疗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不同时间症状群的构成及动态变化,运用症状网络探索群内症状之间的关系,为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选取1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量表于患者诱导化疗前,化疗第1、2、3、4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调查。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症状群,运用R语言构建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化疗不同时间共提取4个常见症状群:心理症状群、疾病行为症状群、疲乏相关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化疗前到化疗1、2、3疗程间歇期担忧是最主要的核心症状,第4疗程间歇期忧伤为最主要的核心症状,均属于心理症状群。结论不同时期的症状群相对稳定,又呈动态变化。医护人员需对稳定存在的症状群及核心症状进行全程干预,提高症状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改善患者的症状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 症状群 疲乏 担忧 忧伤 症状网络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存时间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申曼 黄仲夏 +4 位作者 李新 张佳佳 裴晓姣 潘振宇 陈文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8,共9页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易发生于老年群体的血液系统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随着硼替佐米等新型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延长至5~7年。多项个案报道硼替佐米用药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CAEs)病死率高,...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易发生于老年群体的血液系统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随着硼替佐米等新型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延长至5~7年。多项个案报道硼替佐米用药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CAEs)病死率高,鲜见真实世界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在应用硼替佐米期间出现CAE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血液与肿瘤科收治的NDMM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作为一线诱导化疗方案,仅在接受硼替佐米的治疗过程中评估CAEs并分为CAEs组26例,对照组138例。CAEs组中分为急性CAEs亚组(第1疗程过程中出现的CAEs)与非急性CAEs亚组(第2疗程及之后出现的CAEs)。收集比较CAEs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记录CAEs组患者发生CAEs时硼替佐米的累积剂量以及发生CAEs时的临床表现;分析NDMM患者在应用硼替佐米期间出现CAEs的影响因素及CAEs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CAEs组年龄﹥65岁、吸烟、心脏病史、高血压史、高危细胞遗传学比例及血清肌酐(Scr)、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G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6例CAEs患者中急性CAEs 14例,非急性CAEs 12例。急性CAEs中位累积剂量为2.7 mg/m^2;非急性CAEs中位累积剂量为20.8 mg/m^2。急性CAEs患者均发生心力衰竭(100.0%),非急性CAEs患者中心力衰竭4例(33.3%),心房颤动4例(33.3%),静脉血栓栓塞2例(16.6%),急性冠脉综合征2例(16.6%)。呼吸困难与心悸为最常见的CAEs症状,其次为水肿和体质量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岁、吸烟、HGB<76 g/L、Scr≥176μmol/L、LDH≥173 U/L是应用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发生CAEs的危险因素(P<0.05)。CAEs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28、7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63,P<0.01)。急性CAEs与非急性CAEs两亚组中位OS分别为9、3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9,P<0.01)。结论硼替佐米治疗期间出现CAEs的患者预后差,其危险因素为年龄≥66岁、吸烟、HGB<76 g/L、Scr≥176μmol/L、LDH≥173 U/L,急性CAEs生存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硼替佐米 心脏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自我管理调查及护理干预实践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便红 王秋梅 +1 位作者 闫岩 耿传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6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自我管理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对策。方法:以我院临床确诊伴有骨病的321例M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第一次住院时采用访谈法收集患者骨病相关资料并填写调查表,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自我管理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干预对策。方法:以我院临床确诊伴有骨病的321例M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第一次住院时采用访谈法收集患者骨病相关资料并填写调查表,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护理对策。患者第二次住院时再次调查同样内容,与第一次住院时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P<0.01)。经过护理指导后,对骨病的认识程度、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日常运动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结论:在对MM伴骨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相应的疾病信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护理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D与VCD方案诱导治疗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慧娟 杨光忠 +3 位作者 菅原 耿传营 周慧星 陈文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5-622,共8页
目的评价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bortezomib-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VRD)与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ortezomib-cyclophosphamide-dexamethasone,VCD)两种诱导治疗方案对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 目的评价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bortezomib-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VRD)与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ortezomib-cyclophosphamide-dexamethasone,VCD)两种诱导治疗方案对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干细胞采集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自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接受VRD(39例)或VCD(71例)方案诱导治疗后序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长期随访并且资料完整的110例MM患者的临床数据。对采用两种方案的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生存分析。并分析对细胞采集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后,缓解深度和二代流式法所测得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率均得到了提高。与移植前相比,VCD组移植后3个月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严格意义完全缓解(stringent complete response,sCR)率从39.4%提升至59.1%(P=0.001),MRD阴性率从16.7%提高至41.7%(P=0.003)。而VRD组的CR/sCR率从51.2%提升至67.6%(P=0.008),MRD阴性率也由26.1%提高至47.8%(P=0.059)。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t(4;14),t(14;16)和del(17p)]的患者也可达到相似的疗效。在生存时间方面,VCD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2.0个月与98.0个月,而VRD组的中位PFS及OS均尚未达到(PFS:P=0.856;OS:P=0.382)。VRD组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低于VCD组(3.52×10^(6)/kg vs 4.65×10^(6)/kg,P=0.046),但两组间动员失败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RD方案诱导治疗超过4个疗程后,采集的CD34^(+)细胞数即有下降趋势,而VCD方案诱导治疗3~6个疗程对CD34^(+)细胞数无明显影响。结论与VCD方案相比,VRD方案诱导治疗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缓解,但对生存并无显著影响。VRD方案的诱导治疗疗程数对干细胞的采集数量有一定影响,其采集干细胞前疗程数不宜超过4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诱导治疗 微小残留病 干细胞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欣 魏秀珍 +2 位作者 刘晋玮 耿传营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分型及疗效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76例MM患者血清VEG...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临床分型及疗效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76例MM患者血清VEGF浓度,分析其与MM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分型、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老年组(>65岁)相比,年轻组(≤65岁)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gG型患者血清VEGF水平最高,轻链型次之,IgA型最低,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DS分期Ⅲ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Ⅱ期患者有增高趋势,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SS分期Ⅰ期患者VEGF水平较Ⅱ/Ⅲ期患者低,但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MM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mission,VGPR)的患者VEGF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而获得PR以下疗效患者的VEGF水平则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根据VEGF的血清水平(≤150 ng/L)将患者分为2组,2组之间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存在明显差异(P<0.05),VEGF水平高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MM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年龄、分期和分型无明确关系,但与MM患者疗效及生存期具有相关性,是MM患者的危险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维持治疗25例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申曼 黄仲夏 +1 位作者 张佳佳 李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硼替佐米对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进行维持治疗的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5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收治的25例初治/复发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PD)方案维持治疗,其... 目的:探讨应用硼替佐米对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进行维持治疗的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5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收治的25例初治/复发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PD)方案维持治疗,其用法为硼替佐米1.3 mg/m^2,地塞米松20 mg,每程d 1、8、15、22,3个月为1疗程。结果:截至2017年11月1日,25例MM患者中,严格完全缓解(sCR)5例,完全缓解(CR)8例,良好部分缓解(VGPR)7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1例。25例患者经过维持治疗,21例(84%)疗效保持在PR以上,其中1例CR改善为sCR;4例疾病进展后调整方案,所有患者维持治疗疗程中位数为9(6-31)个疗程,中位维持治疗时间27(18-9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3(25-17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9-1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57(27-160)个月。截至2019年11月1日,3年生存率为84%(21/25),5年生存率为72%(13/1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及周围神经病变,经预防与治疗均可耐受。结论:鉴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非自体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可选用PD方案用于维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维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3年我国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左丽宏 李春燕 王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12期1258-1260,共3页
目的 :系统分析近10年我国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2004-2013年国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 :系统分析近10年我国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发展态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2004-2013年国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210篇文献,分别发表在91种期刊上,近4年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作者来自29个省市,研究单位以临床医疗机构为主;文献以临床科研论文为主,其次是个案报告和经验介绍论文,仅2.86%为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集中在肿瘤患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案例报道与分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对策、血栓形成原因回顾与分析等方面,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实践标准;论文引文以中文文献为主(70.37%),论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者9篇,最高被引频次为93次;研究受科研基金资助者12篇(5.71%)。结论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问题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尚须加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高质量科研论文的产出,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管理流程,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静脉血栓 文献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临床分期骨髓瘤的C-MYC蛋白和MDSC、Th17细胞与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岩 李燕郴 +1 位作者 耿传营 刘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81-1886,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临床分期骨髓瘤的C-MYC蛋白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Th17细胞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院内收治的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骨髓组织C-MY... 目的:探究不同临床分期骨髓瘤的C-MYC蛋白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Th17细胞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院内收治的6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MM组,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骨髓组织C-MY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外周血MDSC细胞比例以及Th17细胞比例,分析不同ISS分期MM患者的C-MYC蛋白和MDSC、Th17细胞与发病的相关性,C-MYC蛋白表达情况与MDSC、Th17细胞比例情况及MM临床参数的关系。比较单一与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结果:MM组患者骨髓组织中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和外周血MDSC与Th17细胞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SSⅠ、Ⅱ、Ⅲ期MM患者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及MDSC和Th17细胞均呈升高趋势(r=0.432,r=0.401,r=0.351);MM患者的MDSC、Th17细胞比例均与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0.415,r=0.417);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大于单一指标诊断(C-MYC蛋白、MDSC细胞、Th17细胞)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MM患者C-MYC蛋白表达MDSC/Th17细胞比与性别、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MM患者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DSC、Th17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并与临床ISS分期呈一定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抑制性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C-MYC蛋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Bcr-Abl水平与临床状态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国蓉 于珍 +4 位作者 赵耀中 李增军 李长虹 钱林生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61-865,共5页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 本研究分析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实时定量PCR检测的转录本水平与临床状态的关系,以便为根据bcr-abl转录本水平的绝对值合理预测患者状态提供一些基础。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的bcr-abl/abl比值(%),分析获得bcr-abl阳性患者bcr-abl/abl的基线值;再检测8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161份骨髓标本,比较各标本的bcr-abl/abl值相对于基线值的水平以及与该时间点患者的临床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初诊患者治疗前bcr-abl/abl(%)值呈正偏态分布,变异范围较大:中位值13.5631(1.0206-98.3159),算术平均值21.1491(95%CI:12.3532-29.9450),为严格判断治疗后的相对变化,因此用以参比的bcr-abl/abl(%)基线值确定为低限值,即1。在161例次标本中,bcr-abl/abl(%)高于基线值(≥1)的有33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13例次(39.4%,13/33),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17例次(51.5%,17/33),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9.1%,3/33);较基线值下降0-1数量级(0.1≤bcr-abl/abl%<1)的有26例次,其中耐药/复发/病情进展的6例次(23.1%,6/26),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7例次(26.9%,7/26),完全血液学缓解的7例次(26.9%,7/26),遗传学缓解的6例次(23.1%,6/26);较基线值下降1-2数量级(0.01≤bcr-abl/abl%<0.1)的19例次,其中治疗后未缓解/尚未缓解的2例次(10.5%,2/19),完全血液学缓解的3例次(15.8%,3/19),遗传学缓解(CyR)的14例次(73.7%,14/19);较基线值下降2-3数量级(0.001≤bcr-abl/abl%<0.01)的7例次,其中主要遗传学缓解(MCyR)的2例次(28.6%,2/7),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5例次(71.4%,5/7);较基线值下降3个数量级以上(bcr-abl/abl%<0.001)的76例次,均为CCyR。结论:利用单次检测值较基线值下降的程度能较好判断患者该时点的临床状态;bcr-abl/abl%<0.01能可靠地反映患者获得CyR,而bcr-abl/abl%<0.001能反映患者获得CCyR。然而,患者疾病状态的判断仍以动态连续检测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定量PCR bcr—abl 慢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多b值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丽 蒋涛 +1 位作者 姜桦 高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0-326,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无骨髓病变的健康志愿者20例(>40岁),常... 目的探讨应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无骨髓病变的健康志愿者20例(>40岁),常规扫描后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取b值为0、50、600、1 000 s/mm^2,分别测量健康组及MM病变骨髓信号强度比,用定性评分和定量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方法来比较不同b值DWI的图像质量,同时通过比较两组的ADC值以及不同b值的ADC值,确定敏感性诊断的最佳b值。结果在常规T1WI及T2WI压脂序列上检出的164处病灶,在DWI上检出156处,敏感度达95%。在b值为50、600、1 000 s/mm^2时,图像的信噪比SNR为22.28±14.40、11.85±7.78、7.57±4.7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23,P<0.05);MM组ADC值分别为(1.52±0.81)×10^(-3)mm^2/s、(1.32±0.74)×10^(-3)mm^2/s、(1.11±0.71)×10^(-3)mm^2/s,b值为600及1 000 s/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值为50及600 s/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DC值随着b值的增高而减低;其敏感度随着b值的增高而增高,但信噪比明显降低,图像模糊,所测ADC值很不稳定。b为600 s/mm^2,MM组与健康组ADC值分别为(1.32±0.74)×10^(-3)mm^2和(0.28±0.11)×10^(-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MR DWI从分子水平定量的检出多发性骨髓瘤病变椎体的破坏程度,其检出率、敏感度较高,选择b值600测量数据较稳定,图像的信噪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3a-5p靶向调控JAG1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越 陈婷婷 +1 位作者 周合冰 陈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1-809,共9页
目的:探讨miR-203a-5p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稳健排序整合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的3个miRNA表达谱(GSE16558、GSE24371和GSE17498,包含131个MM样本和17个正常浆细胞样本)进行差异性表达整合分析。用慢病... 目的:探讨miR-203a-5p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稳健排序整合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的3个miRNA表达谱(GSE16558、GSE24371和GSE17498,包含131个MM样本和17个正常浆细胞样本)进行差异性表达整合分析。用慢病毒构建了能稳定过表达miR-203a-5p的MM细胞株。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M细胞株RPMI8226及U266中miR-203a-5p的表达情况,并检测miR-203a-5p表达上调后对MM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表型的影响。应用稳定表达miR-203a-5p的U226细胞进行裸鼠成瘤实验,评价miR-203a-5p在体内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利用Target Scan和miRanda等生物预测软件预测miR-203a-5p的候选靶基因,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研究MM细胞中miR-203a-5p的潜在靶点。结果:miR-203a-5p在MM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浆细胞。miR-203a-5p过表达可以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动物体内实验表明,上调miR-203a-5p可以明显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JAG1的3’UTR区域可以与miR-203a-5p结合,JAG1是miR-203a-5p的作用靶基因。此外,回复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JAG1可以逆转由miR-203a-5p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及周期阻滞。结论:miR-203a-5p通过靶向调控JAG1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从而发挥抑癌作用,该分子有望作为一种基于miRNA的MM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iR-203a-5p JAG1 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院PICC置管护士规范化培训及资格认证实践 被引量:7
16
作者 左丽宏 李春燕 +3 位作者 庞晓燕 王兵 崔丽华 沈露辉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2期57-58,共2页
目的:为规范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方法:对45名护理人员进行了PICC置管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和考核,合格者颁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PICC置管资格认证书"。结果:17名护士获... 目的:为规范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方法:对45名护理人员进行了PICC置管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和考核,合格者颁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PICC置管资格认证书"。结果:17名护士获得了资格认证书。同时该院成立了PICC置管、维护和并发症会诊中心,对需要PICC技术支持的科室进行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等会诊。结论:经过1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规范了该院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操作规程,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完善了PICC相关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PICC置管专业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规范化培训 资格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文明 吴垠 +2 位作者 朱嘉芷 Jeannette Soria Massoud Mirshahi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0-314,共5页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瘤细胞系获得上清液,将此培养液培养HBMEC,研究其时HBMEC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将此液...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瘤细胞系获得上清液,将此培养液培养HBMEC,研究其时HBMEC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将此液放入含有携带HBMEC微珠的三维纤维蛋白中,研究其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2%FBS的RPMI 1640培养液比较,骨髓瘤细胞系培养液对HBMEC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01),并促进HBMEC的迁移,诱导毛细血管管腔的形成(长度及宽度)(P<0.001)。结论:骨髓瘤细胞系可能通过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促进HBMEC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 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 血管新生 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贺玉钦 高文(综述) 陈文明(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40-644,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系统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基因的异质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数目异常与MM的恶性度存在密切关系。伴随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如原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系统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基因的异质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数目异常与MM的恶性度存在密切关系。伴随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如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基因芯片(gene microarray)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有了较大拓展。本文针对11种新发现的lncRNA来阐释MM的不同机制。lncRNA有望成为诊治MM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基因异质性 长链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护理相关用具合理选择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9
作者 左丽宏 李春燕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静脉输液作为治疗和抢救病人的常用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静脉输液应用过于随意或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
关键词 静脉输液 临床应用 输液护理 用具 操作不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勇 陈文明 周合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560-565,共6页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 目的总结193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和疾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0年~2009年193例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193例成人ITP患者中,22.8%的患者发病前有感染病史,79.3%的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出血表现者共167例(86.5%),皮肤淤点、淤斑最多见(77.7%),5例(2.6%)患者发生脑出血死亡。发生出血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较未出血患者更低(P=0.000)。患者中166例(86.0%)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115例(69.3%)出现治疗反应者。发病时血小板低于20×109/L,治疗效果较好(P=0.011);女性患者疗效优于男性(P=0.029);15~40岁较40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有出血情况者较无出血者疗效好(P=0.004);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抗核抗体(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与否和疗效无关。46例(23.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2例(6.2%)为转氨酶升高,12例(6.2%)血糖升高,1例(0.52%)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成人ITP患者慢性过程多见,糖皮质激素仍然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ANA阳性的ITP患者应该长期随访,其有可能转化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表现 治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