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魏达 马超 +3 位作者 彭玉涛 栾伟 李铁民 刘长青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1,共8页
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心理和经济负担。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手段调节神经系统活动以治疗或改善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或疾病的技术。本文综述不同类型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联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 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心理和经济负担。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手段调节神经系统活动以治疗或改善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或疾病的技术。本文综述不同类型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联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以为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电刺激疗法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2
作者 耿介文 王思敏 +2 位作者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7-586,共10页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个DSA序列显示的1094个动脉瘤的三维断层数据。其中,训练集纳入604例患者共783个DSA序列的877个动脉瘤,测试集纳入77例患者共100个DSA序列的117个动脉瘤,验证集纳入75例患者共86个DSA序列的100个动脉瘤。(1)各数据集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瘤直径(P=0.003)、动脉瘤位置(P=0.003)的各数据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基线资料各数据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验证集中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为0.868±0.078。直径≥5 mm的动脉瘤分割的平均DSC高于直径<5 mm的动脉瘤(0.891±0.041比0.855±0.088,P=0.038)。窄颈、宽颈、分叉、侧壁动脉瘤分割的DSC值分别为0.882±0.065、0.859±0.085、0.876±0.072及0.863±0.08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瘤分割模型在验证集所得到的掩膜最大直径与人工分割获得的标准标签的最大直径有较好的一致性[(5.78±3.18)mm比(5.37±2.92)mm,r=0.97]。在验证集中,人工分割与应用神经网络分割动脉瘤的平均时长分别为2.5 min、34 s。结论本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可较为准确分割动脉瘤,该模型有助于动脉瘤形态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分割模型 神经网络 U形网络结构 Dice相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晓辉 耿介文 +1 位作者 王思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是常见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该部位动脉瘤与颅底的前床突、硬脑膜环和视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分类多样。该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清晰地识别该部位动脉瘤与...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是常见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该部位动脉瘤与颅底的前床突、硬脑膜环和视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分类多样。该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定义、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清晰地识别该部位动脉瘤与硬脑膜环的关系,进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突旁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情感障碍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伟国 马向科 +3 位作者 刘春萍 杨云娜 邹德非 张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焦虑状态)发生情况以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1例脑出血术后1周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筛选其中存在抑郁和焦...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焦虑状态)发生情况以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1例脑出血术后1周的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筛选其中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的153例患者,采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80例。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患者晨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d,连续4周。治疗后4周再次进行SDS、SAS评定,并以住院天数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照组患者口服相应剂量的安慰剂(维生素B6)。结果153例中出现单纯抑郁66例(43.1%),单纯焦虑54例(33.5%),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33例(21.6%)。治疗组服药后的SDS、SAS评分[单纯抑郁为(42±6)分,单纯焦虑为(43±7)分,同时抑郁和焦虑为(43±4)和(43±4)分],分别和用药前[单纯抑郁为(59±4)分,单纯焦虑为(63±4)分,同时抑郁和焦虑为(67±7)和(66±6)分]以及对照组[单纯抑郁为(67±9)分,单纯焦虑为(59±10)分,同时抑郁焦虑为(69±7)和(68±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效47例(64.4%),好转21例(28.8%)及无效5例(6.8%);对照组分别为6(7.5%),23(28.8%)及51例(6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3±7)d,与对照组(26±7)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高,早期的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加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抑郁 焦虑 抗抑郁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薛艳萍 翟仁友 +3 位作者 谭可 顾华 张芳 张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4-737,共4页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最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扩散张量成像 上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笔谈——脑疝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奇煌 李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98-598,601,共2页
关键词 脑疝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内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薛艳萍 翟仁友 +3 位作者 谭可 顾华 张芳 张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运用GE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 目的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运用GE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最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薛艳萍 翟仁友 +1 位作者 谭可 顾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ALS患者行全脑的轴位FLAIR序列扫描,并对其中15例于2周及6个月后进行复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FLAIR图像进行评分,并与性... 目的:探讨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例ALS患者行全脑的轴位FLAIR序列扫描,并对其中15例于2周及6个月后进行复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FLAIR图像进行评分,并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ALS患者的皮层下白质及皮质脊髓束内可见不同亮度的高信号,而中央前回可见线状低信号。这两种征象的FLAIR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2周及6个月后的FLAIR复查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别。ALS患者的FLAIR评分与ALS功能评分(ALSFRS)及病情进展速度无关,但与年龄及病程显著相关。结论:FLAIR序列可以为判断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是否受累提供客观依据,但病情监测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 肌萎缩侧索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向科 杨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0-95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 9±11. 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 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 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影像学结果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镇静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评估 被引量:12
10
作者 姜富城 黄菊梅 +5 位作者 冯跃先 钟红亮 贾建文 杨洪超 刘赫 刘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分析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CS)与转接全身麻醉(conversion to general anesthesia,CG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 目的分析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CS)与转接全身麻醉(conversion to general anesthesia,CG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17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CS组(97例)和CGA组(2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位置、关键时间节点、手术后脑灌注、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为控制混杂因素对基线影响,对患者的基线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3配对。结果应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3配比后CS组60人,CGA组20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GA组相比,CS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P=0.007),两组患者血管闭塞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CGA组椎动脉闭塞发生率较高。两组患者入院至腹股沟穿刺时间(door to puncture,DTP)与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GA组相比,CS组术后恶性脑水肿及坠积性肺炎发生率较低(P<0.05),预后良好率较高(P=0.019)。结论在AIS的血管内治疗中,CS简便有效,相比于CGA患者,能够更快地获得脑组织再灌注,并与更好的临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右美托咪定 清醒镇静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爽 马向科 刘思维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防治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3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目的旨在探讨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防治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3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者占19.6%。革兰阴性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低蛋白血症及严重呕吐均为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重、肺部病史的脑出血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需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误吸,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稳定血糖等方面着手防控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诊断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羿 张卫国 +3 位作者 贾建文 钟红亮 杨洪超 刘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6±10.6)岁,支架37枚;全部使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随访。以DSA为评判标准,将CTA的支架内动脉显影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包括支架所在动脉的直径、位于颅内或颅外、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以及临近弹簧圈存在与否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内的动脉成像质量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使用Youden指数得出血管直径的最佳界值为2.5 mm。在颅内、颅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内动脉的成像质量在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在弹簧圈的有、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颅内外动脉留置支架术后,CTA随访的准确性与支架所在动脉直径相关,大于2.5 mm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颅骨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临近的弹簧圈对成像质量有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伪影 随访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引流静脉类型对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疗效的影响
13
作者 杨洪超 刘振强 莫大鹏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37-741,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引流静脉类型对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静脉引流... 目的评价不同引流静脉类型对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静脉引流类型分为横窦单侧引流组和横窦双侧引流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和术后1个月随访时头痛、视力障碍和视盘水肿等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115例患者接受了支架治疗,年龄18~62岁,中位年龄38(31~46)岁,女性90例(78.3%),其中横窦单侧引流组87例,横窦双侧引流组28例。横窦单侧引流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低于横窦双侧引流组(8.0%vs.21.4%,P=0.022),静脉窦狭窄率高于横窦双侧静脉引流组(79.2%vs.73.9%,P=0.018)。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13例(11.3%)患者的头痛、视力障碍及视盘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消失,101例(87.8%)上述症状和体征有改善,1例(0.9%)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横窦单侧引流组比横窦双侧引流组视盘水肿体征的改善更明显(P=0.031),2组头痛和视力损害症状以及总体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可改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的症状,横窦单侧静脉引流患者的视盘水肿体征改善较双侧引流患者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颅内高压 静脉窦狭窄 支架 视力 视盘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