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差异基因表达谱的建立与分析
1
作者 高杰 周建 +4 位作者 苏丕雄 刘岩 顾松 张希涛 安向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探讨与永久性心房颤动(p AF)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为研究p AF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Agilent 4x44K基因芯片分析p AF患者(n=7例)与窦性心律健康者(n=4例)的左心房组织m RNA,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以Gene Ontolo... 目的:探讨与永久性心房颤动(p AF)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为研究p AF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用Agilent 4x44K基因芯片分析p AF患者(n=7例)与窦性心律健康者(n=4例)的左心房组织m RNA,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以Gene Ontology(GO)和KEGG、Biocarta数据库为基础,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功能和信号通路。选取差异显著的部分基因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在5例p AF患者与5例窦性心律健康者标本进行验证。结果:表达谱结果显示,共有9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67个基因表达下调,420个基因表达上调。选取9个差异显著的基因在新一组的病例标本上应用q RT-PCR验证,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改变与芯片结果一致。这些基因通过参与左心房组织纤维化、电重构、炎症、细胞应激、代谢调节、转录调节等与p AF的发生密切相关。GO和Pathway分析表明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调节代谢,表达上调的基因影响细胞应激反应、免疫应答、血小板活化等过程。结论: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与p AF发生相关的重要基因,通过影响细胞代谢、炎症、免疫应答、血栓形成等参与左心房的结构、功能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晶 王辰 +7 位作者 刘杰 李积凤 刘岩 顾松 杨媛华 翟振国 甘辉立 王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分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内膜剥脱术后的肺组织标本(CTEPH患者组)...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分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患者内膜剥脱术后的肺组织标本(CTEPH患者组)和肺癌或肺大泡患者正常肺组织标本(正常对照组)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用特异性抗体(smoothmuscle-α-actin,SM-α-actin)进行免疫荧光鉴定。膜片钳记录两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结果①酶解法成功分离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经鉴定SM-α-actin阳性细胞达90%以上;②CTEPH患者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21.05 mV±2.20 mV,n=1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8.12 mV±2.28 mV,n=10),细胞膜电位降低了约45%,处于明显去极化状态(P<0.001);③CTEPH患者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APD50(0.185 s±0.035 s),APD75(0.277 s±0.053 s),APD90(0.333 s±0.064 s)与正常对照组APD50(0.100 s±0.016 s),APD75(0.150 s±0.024 s),APD90(0.180 s±0.028 s)相比,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 CTEPH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明显减小,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提示CTEPH患者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明显的电生理学特性改变,该变化可能是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激活、钙离子浓度增加、肺血管重构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膜片钳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β448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媛 李积凤 +5 位作者 刘杰 牛梦林 孙然 王军 刘岩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87-192,共6页
目的构建野生型(BβArg448)和突变型(BβLys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BβArg448Lys基因多态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含纤维蛋白原野生型Bβ链cDNA全长的表达载体pMLP-FGB(448G)为模... 目的构建野生型(BβArg448)和突变型(BβLys448)纤维蛋白原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BβArg448Lys基因多态性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含纤维蛋白原野生型Bβ链cDNA全长的表达载体pMLP-FGB(448G)为模板,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BβLys448表达载体,即突变型质粒pMLP-FGB(448A)。应用脂质体转染及药物加压筛选的方法,将纤维蛋白原Aα链、野生型/突变型Bβ链、γ链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至CHO-K1细胞,RT-PCR检测各条链mRNA的表达。结果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系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结论野生型及突变型纤维蛋白原稳定转染细胞等在转录水平构建成功,为进一步体外研究BβArg448Lys所致纤维蛋白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定点突变 稳定转染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