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原血管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35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卜小宁 代华平 +2 位作者 叶俏 崔瑷 张洪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50-152,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胶原血管病(CV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除有CVD病史或CVD相应特征外,突出的临床症状是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最常见的肺部体征为吸气末“Velcro”性捻发音。胸片/胸部HRCT显示以双下肺野弥... 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胶原血管病(CV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除有CVD病史或CVD相应特征外,突出的临床症状是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最常见的肺部体征为吸气末“Velcro”性捻发音。胸片/胸部HRCT显示以双下肺野弥漫网结节影改变为主,部分患者可见胸膜增厚。肺功能改变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为特征,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或轻度过度通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和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最多,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肺功能、X线胸片和胸部CT均类似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应注意两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血管病 合并症 肺间质纤维化 临床分析 症状 胸片 血气分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关联 被引量:3
2
作者 叶艳平 王辰 +2 位作者 刘艳梅 黄秀霞 庞宝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321-325,共5页
为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关联 ,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是否为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 92例PT... 为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关联 ,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是否为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 92例PTE患者 ,以及年龄、性别与PEG患者匹配的、来自同一区域的 92名对照者的MTH FRC677T基因多态性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上述 92对入选对象的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浓度。结果 :①PTE组与对照组MTHFR基因C677T突变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3 0 .4%和 2 9.4% ,2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5 0 %和 47%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TT型与CC型比较发生PTE的相对危险度OR =1 .2 2 ,95 %CI为 0 .5 9~ 2 .5 1 ,表明TT基因型不增加PTE患病的危险性。②PTE组血清Hcy浓度为 ( 1 7.1± 9.3 9) 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 3 .8± 7.4) μmol/L],P =0 .0 3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增加了PTE患病的危险性 (OR =3 .67,95 %CI为 1 .84~ 7.3 1 )③PTE组CC、CT、TT 3种基因型的Hcy浓度分别为 ( 1 4.8± 6.5 ) μmol/L、( 1 5 .8± 7.3 ) μmol/L、( 2 1 .5± 1 1 ) μmol/L ,对照组对应基因型的血清Hcy浓度分别为 ( 1 2 .1± 5 .2 ) μmol/L、( 1 1 .9±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对照组 肺血栓栓塞症 中国汉族人群 C677T 多态性 OR 关联 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机械牵张对肺泡二型上皮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叶寰 詹庆元 +3 位作者 刘晓阳 任雁宏 杨春 王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细胞活性 机械牵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上皮细胞 牵张刺激 力学刺激 动态 增殖功能 分泌功能 硅胶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4
作者 李远红 张洪玉 +6 位作者 庞宝森 陈阳育 毛燕玲 马力 黄秀霞 辛萍 张海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627-631,共5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及评价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第1... 目的:观察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及评价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第1、14、28天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3mg/kg,第2~45天(第14、28天除外)每日被动吸烟2次,每次12支,持续30min,两次吸烟之间间隔4h,大鼠模型制备过程共45d。PTX治疗组每天熏烟前30min腹腔内注射PTX15mg/kg,连续30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肺功能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肺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肺功能指标第0.2秒用力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0.2/FVC)与正常对照组(88.52±2.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大鼠AT-Ⅲ和TF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大鼠tPA和PAI-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模型组大鼠AT-Ⅲ与TNF-α负相关(r=-0.87,P〈0.01);PTX组FEV0.2/FVC、TNF-α和AT-Ⅲ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组织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管壁及周围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紊乱,肺泡腔扩大。PTX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泡腔扩大情况较模型组减轻。结论:采用熏香烟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可成功复制大鼠阻塞性肺气肿模型。模型组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存在失衡状态,AT-Ⅲ、TFPI、tPA和PAI-1可能参与这一过程。PTX能阻止白细胞脱颗粒、抑制气道炎症,同时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改善高凝状态,对大鼠阻塞性肺气肿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阻塞性 抗凝血酶-Ⅲ 肿瘤坏死因子-α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己酮可可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