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辅助穿刺病理图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
1
作者 罗云昭 蒋宏传 徐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407-2413,共7页
背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化手段,但只有部分患者对NAT敏感,在NAT前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数据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影像学图像预测乳腺癌NAT疗效,效果欠佳。目的利用多... 背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化手段,但只有部分患者对NAT敏感,在NAT前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数据或深度学习方法结合影像学图像预测乳腺癌NAT疗效,效果欠佳。目的利用多示例学习(MIL)方法训练基于乳腺癌粗针穿刺全切片图像(WSI)的深度学习(DL-CNB)模型,实现对病理性完全缓解(pCR)的预测和相关肿瘤区域的可视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模式,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经NAT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NAT前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依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195例患者。根据Miller-Payne(MP)分级将患者分为pCR组(MP=5级,n=40)和non-pCR组(MP=1~4级,n=155)。首先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构建pCR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将所有WSI图像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从训练集中取出25%的数据作为验证集。标记每张WSI中全部肿瘤细胞区域,通过滑动窗口取块、数据筛选、数据增强、归一化处理等步骤准备训练集。对比5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选择最优模型作为DL-CNB的特征提取器。设置参数训练DL-CNB模型。利用独立测试集测试模型,评价DL-CNB的预测价值。根据由注意力模块获得的权重绘制热力图,实现WSI中与预测相关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结果pCR组组织学分级高、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的患者占比高于non-pCR组(P<0.05)。与HR+/HER2-相比,HR-/HER2+(OR=10.189,95%CI=3.225~32.187)和HR+/HER2+(OR=3.349,95%CI=1.152~9.737)可测预患者达到pCR状况(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准确率为81.000%。DL-CNB模型独立测试集AUC为0.914,准确率为84.211%。随机选取独立测试集中某张标签为non-pCR和某张标签为pCR的WSI肿瘤区域进行可视化展示。结论DL-CNB模型实现了通过乳腺癌穿刺WSI对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和重要区域的可视化,其预测结果优于临床数据预测模型。由此,本研究能够为符合NAT适应证的乳腺癌患者提供临床决策参考,辅助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预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 穿刺病理全切片图像 深度学习模型 多示例学习算法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乳腺定位导丝置入在触诊阴性乳腺微钙化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梁晓宁 郭瑞君 +2 位作者 巩丽焕 钟朝霞 李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9-98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定位导丝置入技术在触诊阴性的乳腺微钙化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触诊阴性而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发现乳腺微钙化病灶患者,于超声引导下在微钙化中心置入乳腺定位导丝。手术切除导丝定位的微钙化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定位导丝置入技术在触诊阴性的乳腺微钙化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触诊阴性而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发现乳腺微钙化病灶患者,于超声引导下在微钙化中心置入乳腺定位导丝。手术切除导丝定位的微钙化周围直径约2 cm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19例为乳腺恶性肿瘤,31例为乳腺良性病变。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定位导丝置入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性好、无辐射的方法,对于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伴微钙化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触诊 钙质沉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乳房即时再造 被引量:20
3
作者 蒋宏传 李发成 +2 位作者 王克有 李杰 寇建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90-391,39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损的解决方法。方法总结17例乳腺癌术后乳房自体组织移植、保留乳头和不保留乳头的人工假体填充乳房即时再造的经验,介绍病例选择、皮瓣设计和手术方法。结果应用下腹部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rec...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损的解决方法。方法总结17例乳腺癌术后乳房自体组织移植、保留乳头和不保留乳头的人工假体填充乳房即时再造的经验,介绍病例选择、皮瓣设计和手术方法。结果应用下腹部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rectusabdominismyocutaneous,TRAM)进行即时乳房再造4例,盐水-硅凝胶乳房假体进行即时乳房再造13例,其中4例为保留乳头的乳房再造,效果满意。结论Ⅰ、Ⅱ期乳腺癌在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乳房再造是安全可靠的,可减少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发生率。TRAM可同时进行腹部整形,假体的植入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房再造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并发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晨 吴龙 +3 位作者 蒋宏传 李杰 刘军 王淑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的高危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随访,按照病例组∶对照组=1∶4的比例选取未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乳腺癌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人乳腺...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的高危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随访,按照病例组∶对照组=1∶4的比例选取未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乳腺癌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人乳腺癌相关资料、月经生育相关资料、肿瘤家族史等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乳腺癌并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单因素分析显示,初潮年龄(OR=6.5,95%CI:2.37~27.81)、一级亲属肿瘤家族史(OR=3.57,95%CI:1.27~10.06)、乳腺或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OR=5.13,95%CI:1.47~17.92)、合并糖尿病(OR=2.12,95%CI:1.32~12.70)是乳腺癌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术后内分泌治疗(OR=0.29,95%CI:0.11~0.78)、术后定期妇科检查(OR=0.33,95%CI:0.12~0.86)降低乳腺癌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危险。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或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P=0.003,OR=5.951)、初潮年龄早(P=0.000,OR=9.909)、患有糖尿病(P=0.010,OR=9.842)是乳腺癌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乳腺癌术后定期妇科检查(P=0.037,OR=0.268)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肿瘤家族史尤其是乳腺或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初潮年龄早、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术后发生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术后定期妇科检查是避免并发妇科恶性肿瘤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春 刘军 +3 位作者 蒋宏传 黄京伟 曲士颖 王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构建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乳腺癌相关基因并进行分析。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对15对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癌旁乳腺组织进行差异基因的消减,构建c... 目的构建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乳腺癌相关基因并进行分析。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对15对乳腺癌组织及正常癌旁乳腺组织进行差异基因的消减,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对200个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序列进行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建立了乳腺癌差异表达片段cDNA消减文库;通过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得到17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6个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26个基因中有15个已被文献明确报道在乳腺癌组织或细胞中有差异表达。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建立了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cDNA消减文库,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消减杂交 乳腺癌 差异表达基因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联合乳管镜影像系统提高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6
作者 罗云昭 李杰 张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909-2913,共5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乳管镜影像系统提高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20例血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CTC、乳管镜影像系...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乳管镜影像系统提高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诊断效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20例血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CTC、乳管镜影像系统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C、乳管镜影像系统单独及联合检查时对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20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88例,恶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组CTC计数为1(0.5,2.5)个/3.2 mL,高于良性病变组的0(0,1)个/3.2 mL(P<0.001);ROC曲线显示,CTC计数诊断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最佳截断值为2个/3.2 mL,共检出良性病变103例,恶性病变17例;乳管镜检查检出良性病变77例,恶性病变43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C对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88%、97.73%、84.17%、88.24%、83.50%,乳管镜检查分别为84.38%、81.82%、82.50%、62.79%、93.51%,CTC与乳管镜联合检查分别为96.88%、81.82%、85.83%、65.96%、98.63%。结论CTC联合乳管镜影像系统检查对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乳头溢液 恶性病变 循环肿瘤细胞 乳管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