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1
作者 樊志娇 靳岚琦 +3 位作者 黄志彬 李依格 姚思含 马玉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期间,试验组接受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NMES,对照组接受伪NMES,共8周。干预前后,测量患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单腿支撑相和步行时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干预后,两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均显著提高(|t|>17.578,P<0.001),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t=4.714,P<0.001);两组患侧单腿支撑相和患侧单腿支撑相与健侧单腿支撑相比值均显著改善(|t|>16.882,P<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234,P<0.01);两组各分区足底冲量均显著优化(t>9.221,P<0.001),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2.852,P<0.01)。结论NMES能有效提升ACLR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步行时足底压力分布,提高单腿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力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动力学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玉宝 黄志彬 +3 位作者 李依格 樊志娇 张丽华 孙凤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20,共8页
目的探讨日常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步行时足底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单侧CAI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方案,在日常活动中... 目的探讨日常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步行时足底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单侧CAI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方案,在日常活动中对照组佩戴安慰支具,试验组佩戴踝关节软式支具。采用压力平板系统测量患者步行时的足底峰值压力和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6例,试验组脱落5例,最终纳入41例。干预后,对照组各区域足底峰值压力和冲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足跟内侧、外侧和前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力和冲量显著增加(|t|>4.192,P<0.001),而中足和前足外侧峰值压力和冲量减小(t>2.984,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侧足跟内侧、外侧和前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力和冲量高于对照组(|t|>2.126,P<0.05),中足和前足外侧区峰值压力和冲量低于对照组(t>2.133,P<0.05)。结论日常活动中佩戴软式支具可优化CAI患者患侧的足底峰值压力及足底冲量分布,预防再次发生扭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运动疗法 软式支具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I评分与肩关节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丽华 郭龙军 +3 位作者 米立新 马全胜 马玉宝 刘洪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RI结构变化的发生率,确定结构变化与功能的相关程度。资料与方法对39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均行MRI检查,并计算肩锁关节、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的MRI评分评估肩部MRI表现,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 目的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RI结构变化的发生率,确定结构变化与功能的相关程度。资料与方法对39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均行MRI检查,并计算肩锁关节、肩峰下滑囊和肩袖的MRI评分评估肩部MRI表现,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评估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比较治疗前后MRI评分和SPADI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前MRI评分与SPADI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后MR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SPA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47.05±14.68比65.10±9.87,t=16.416,P<0.01)。治疗前MRI评分与治疗前后SPADI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β=-0.924,95%CI-12.286~-9.310,P<0.01,R^2=0.854)。结论 MRI评分与治疗前后SPADI评分的变化呈负相关,MRI评分越高,治疗后肩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效果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肩关节 肩锁关节 骨关节炎 滑囊炎 肌腱病 肩痛 康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治疗颈痛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雪强 王于领 +32 位作者 张志杰 朱毅 李建华 杨霖 万里 马全胜 马明 刘春龙 祁奇 张伟明 谭同才 郭京伟 许志生 李扬政 宋朝 李艳 黄大海 李长江 矫玮 侯晓晖 黄力平 李豪杰 苟波 廖远朋 陈建 朱东 刘静 赵彦 王文清 江征 谢幼专 马辉 陈佩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9,共11页
颈痛(neck pain)是成年人慢性病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发病率高达7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为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提高运动疗法改善颈痛的治疗水平,来自中国康复... 颈痛(neck pain)是成年人慢性病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发病率高达7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为进一步加强体医融合,提高运动疗法改善颈痛的治疗水平,来自中国康复科学、骨科以及运动科学等领域的专家组制定了“运动疗法治疗颈痛的中国专家共识”。经检索国内外常用电子数据库,参考国际常用的证据水平进行分级,结合中国正积极倡导的“非医疗健康干预”和“体医融合”,该专家共识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运动疗法治疗颈痛的规范和推荐建议,指导物理治疗实践和推行体医融合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颈痛 专家共识 体医融合 循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足偏角和足底冲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玉宝 王晨曦 +3 位作者 高维广 樊志娇 马全胜 孙凤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训练15 min,共8周。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足偏角和患侧足底七区冲量百分比。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患侧足偏角均显著减少(t>4.615,P<0.001),试验组患侧足偏角更小(t=2.263,P<0.05)。干预后,两组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冲量百分比显著增加(t>4.221,P<0.001),试验组更高(t>3.651,P<0.01);两组中足区、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3.174,P<0.01),试验组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更少(t>2.366,P<0.05);试验组前足内侧区和足趾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3.508,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08,P>0.05)。结论 体表感觉训练可进一步改善ACLR后患者步行中的足偏角和患侧冲量分布,优化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体表感觉训练 步行 足偏角 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即时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维广 刘淑惠 +1 位作者 马玉宝 娄亚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佩戴踝关节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及步行模式下患侧下肢生物力学的即时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肌骨康复中心门诊CAI患者40例,采用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Y平衡... 目的探讨佩戴踝关节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及步行模式下患侧下肢生物力学的即时疗效。方法2021年1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肌骨康复中心门诊CAI患者40例,采用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Y平衡测试于患者佩戴支具前后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同步采集步行模式下患侧足底动力学指标和下肢主要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结果佩戴支具后,睁、闭眼模式下压力中心椭圆面积和移动速度均明显减小(|t|>2.876,P<0.01);Y平衡测试各方向评分均显著增大(|t|>21.212,P<0.001);步行模式下患侧中足区和前足内侧区峰值压力和冲量增大(|t|>2.057,P<0.05),足跟外侧区、前足外侧区、足趾区峰值压力和冲量减少(|t|>2.464,P<0.05);患侧下肢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振幅均方根增大(|t|>2.159,P<0.05)。结论佩戴软式支具后可以即刻显著改善CAI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优化步行模式下患侧足底动力学分布,增强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激活程度,从而改善运动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软式支具 平衡 足底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