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52
1
作者 刘畅 郄淑燕 +1 位作者 王寒明 谭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6-700,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实验...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实验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测下肢运动功能,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屈髋肌群肌力(FHF)和伸膝肌群肌力(FKE),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时间评定步行能力。结果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各指标均提高(t>2.274,P<0.05);除FKE外,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095,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康复机器人 运动功能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丽华 郄淑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5-739,共5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近十年来在神经病学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大的进展,并逐渐应用于儿童脑性瘫痪、孤独症、精神障碍、多动症等的评估和治疗,下面对其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进...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近十年来在神经病学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大的进展,并逐渐应用于儿童脑性瘫痪、孤独症、精神障碍、多动症等的评估和治疗,下面对其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应用 儿童 康复 电生理技术 神经病学 脑性瘫痪 精神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指南》康复方案解读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伟 公维军 +4 位作者 高磊 甄巧霞 张巧荣 郄淑燕 方伯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4-620,共7页
本文对《欧洲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指南》进行解读,介绍循证医学证据下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方案选择及物理治疗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物理治疗 康复 指南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4
作者 樊志娇 靳岚琦 +3 位作者 黄志彬 李依格 姚思含 马玉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期间,试验组接受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NMES,对照组接受伪NMES,共8周。干预前后,测量患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单腿支撑相和步行时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干预后,两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均显著提高(|t|>17.578,P<0.001),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t=4.714,P<0.001);两组患侧单腿支撑相和患侧单腿支撑相与健侧单腿支撑相比值均显著改善(|t|>16.882,P<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234,P<0.01);两组各分区足底冲量均显著优化(t>9.221,P<0.001),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2.852,P<0.01)。结论NMES能有效提升ACLR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步行时足底压力分布,提高单腿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力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动力学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玉宝 黄志彬 +3 位作者 李依格 樊志娇 张丽华 孙凤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20,共8页
目的探讨日常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步行时足底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单侧CAI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方案,在日常活动中... 目的探讨日常佩戴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步行时足底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单侧CAI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试验组(n=26),两组均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训练方案,在日常活动中对照组佩戴安慰支具,试验组佩戴踝关节软式支具。采用压力平板系统测量患者步行时的足底峰值压力和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6例,试验组脱落5例,最终纳入41例。干预后,对照组各区域足底峰值压力和冲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足跟内侧、外侧和前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力和冲量显著增加(|t|>4.192,P<0.001),而中足和前足外侧峰值压力和冲量减小(t>2.984,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侧足跟内侧、外侧和前足内侧区的峰值压力和冲量高于对照组(|t|>2.126,P<0.05),中足和前足外侧区峰值压力和冲量低于对照组(t>2.133,P<0.05)。结论日常活动中佩戴软式支具可优化CAI患者患侧的足底峰值压力及足底冲量分布,预防再次发生扭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运动疗法 软式支具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美 王虎军 +2 位作者 李瑛琦 郄淑燕 王颖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8-338,共1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开放式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开放式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4年4月关于OWHTO治疗KOA前后患者步态分析所有文献。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整理,使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6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OWHTO术后6个月及以上患者步速[加权均数差(WMD)=0.07,95%置信区间(CI):0.03~0.10,P<0.001]显著增加;站立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WMD=5.09,95%CI:3.55~6.63,P<0.001),最大伸展角度(WMD=2.52,95%CI:1.30~3.74,P<0.001),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WMD=5.89,95%CI:0.80~10.98,P=0.023)显著增加;膝关节内收力矩第一峰值(WMD=-1.43,95%CI:-1.73~-1.14,P<0.001)、第2峰值(WMD=-1.20,95%CI:-1.48~-0.91,P<0.001)显著减小,膝关节伸展力矩(WMD=0.30,95%CI:0.02~0.57,P=0.036)显著增加。步长(WMD=6.20,95%CI:-4.00~16.41,P=0.234)、站立相百分比(WMD=-0.30,95%CI:-1.13~0.52,P=0.471)和膝关节屈曲力矩(WMD=-0.05,95%CI:-0.53~0.42,P=0.826)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通过对KOA患者OWHTO术前和术后至少6个月步态参数比较发现,术后患者步态时空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均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高位截骨术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屈曲 荟萃分析 摆动相 步态分析 楔形 数据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下肢各节段间协调性研究
7
作者 王颖鹏 王虎军 +2 位作者 李瑛琦 王丛笑 郄淑燕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5-155,共1页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后患者下肢各节段间协调模式如何变化。本研究旨在探究HTO患者行走时下肢各节段间协调模式,明确HTO对患者下肢协调模式的影响。方法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对28例HTO患者在手...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后患者下肢各节段间协调模式如何变化。本研究旨在探究HTO患者行走时下肢各节段间协调模式,明确HTO对患者下肢协调模式的影响。方法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对28例HTO患者在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及28名健康受试者进行步态分析。计算大腿-小腿和小腿-足连续相对相位(continuous relative phase,CRP),并使用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方法对整个步态周期中CRP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手术侧大腿-小腿CRP在5%~11%步态周期明显大于健康受试者(P=0.041),在43%~96%步态周期明显小于健康受试者(P<0.001);术前患者手术侧大腿-小腿CRP在40%~97%步态周期明显小于健康受试者(P<0.001)。术后6个月患者手术侧小腿-足CRP在0%~26%步态周期明显小于健康受试者(P<0.001),在56%~95%步态周期明显大于健康受试者(P<0.001)。术前患者手术侧小腿-足CRP在0%~20%步态周期明显小于健康受试者(P=0.002),在59%~93%步态周期明显大于健康受试者(P<0.001)。结论术后6个月,患者大腿-小腿协调性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到健康受试者水平,而小腿-足协调模式较术前并无改善,这可能是术前异常步态模式的残留,因此术后康复不仅要关注膝关节功能的改善,还需重视步态协调模式的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受试者 胫骨高位截骨术 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 术前患者 相对相位 协调模式 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恢复早期患者肘关节屈伸任务下皮质激活特征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8
作者 蒋金金 张玉婷 +1 位作者 王璐怡 汪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6-1441,共6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早期的脑功能重组。方法 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右半球脑梗死患者20例(试验组),病程2~4周,左侧重度偏瘫;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完成模块设计左侧屈肘任务,...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早期的脑功能重组。方法 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右半球脑梗死患者20例(试验组),病程2~4周,左侧重度偏瘫;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完成模块设计左侧屈肘任务,进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检查;对照组只完成1次检查;试验组每2周检查1次,共5次,计算偏侧化指数;并于每次检查前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FMA-UE评分逐渐上升(P<0.05);偏侧化指数显示,试验组全脑、初级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由右侧优势逐渐趋于平衡,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由平衡转为右侧优势,前运动皮质从右侧优势转为左侧优势。结论 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随着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多数运动皮质区从患侧优势激活逐步转为左右平衡激活;但少数脑区可能转变为健侧或患侧优势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 脑激活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偏侧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郄淑燕 王丛笑 +1 位作者 张丽华 马全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5-1067,共3页
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步行训练强调诱发下肢关节分离运动,单独训练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分解动作.由于步行训练受下肢负重影响,... 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步行训练强调诱发下肢关节分离运动,单独训练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分解动作.由于步行训练受下肢负重影响,不能早期开展[1].近年来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普遍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中.减重平板训练使患者在还不具备足够承重和保持平衡能力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以负重、迈步和平衡三要素相结合为特征的步行训练,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病情稳定后早期这段最有恢复潜能的时期[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减重平板训练 步行能力 功能性电刺激 步行训练 平衡能力 下肢关节 脑卒中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的效果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晓磊 李强 +6 位作者 章耀华 张鸿悦 刘文辉 李佳 董明 杨云 杨华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4-1339,共6页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试验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试验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测量加速时间,平衡测试仪测量稳定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左右和前后稳定指数均降低(t>2.521,P<0.05),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13.628,P<0.001)。试验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及前后稳定指数低于对照组(|t|>2.174,P<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1.947,P<0.001)。结论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可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离心运动 神经肌肉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分数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丽华 米立新 +1 位作者 郭龙军 王璐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2-806,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3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前及8周后行简式Fugl-Meyer评定(FMA)、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及DTI检查,从内囊后肢、大脑脚、...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3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前及8周后行简式Fugl-Meyer评定(FMA)、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及DTI检查,从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三个层面,测量病灶侧CST和健侧相应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康复前后,在CST 3个不同的层面上,病灶侧FA均显著低于健侧(t>5.330,P<0.001)。在内囊后肢层面上,病灶侧FA康复后提高(t=-3.415,P<0.05),在大脑脚、脑桥层面无显著性差异(t<1.653,P>0.05);健侧在三个层面上康复前后FA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021,P>0.05)。康复前后,三个层面的FA与FMA评分、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P<0.05),其中内囊后肢FA与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较强(r=0.67)。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CST损伤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郄淑燕 王丛笑 +3 位作者 宋德军 马全胜 汪杰 米立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周围磁刺激(RPMS)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CNLBP患者分为试验组(n=22)和对照组(n=2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理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和RPMS,对照组增加CST和伪刺激。两组分... 目的观察重复周围磁刺激(RPMS)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43例CNLBP患者分为试验组(n=22)和对照组(n=21)。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理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和RPMS,对照组增加CST和伪刺激。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应用平衡测试仪进行改良感觉整合平衡测试(m CTSIB),观察患者在4种不同体位下的重心摆动速度,评估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VAS、OD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试验组m CTSIB中睁眼泡沫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m CTSIB中各体位下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m CTSIB中睁眼泡沫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RPMS可以改善C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杂环境下的姿势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重复周围磁刺激 核心稳定性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近红外光脑成像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智权 米立新 +1 位作者 汪杰 张黎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9-1141,共3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高达40%—50%,其中约15%为重度抑郁[1]。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是脑功能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2],具有时间灵敏度高、成...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高达40%—50%,其中约15%为重度抑郁[1]。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是脑功能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2],具有时间灵敏度高、成本低、便于携带安置、执行任务难度低及操作简单等多项优势[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成像 患者 重度抑郁 科学研究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与上肢运动功能关系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丽华 郭龙军 +3 位作者 郄淑燕 米立新 王璐怡 甄巧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卒中患者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5年7月住院脑卒中患者18例接受DTI,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进行评分,比较病灶侧与健侧基底...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卒中患者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5年7月住院脑卒中患者18例接受DTI,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进行评分,比较病灶侧与健侧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部分各向异性(FA),对病灶侧FA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FA显著小于健侧(t=-21.09,P〈0.001)。患侧FA与Fugl-Meyer评分正相关(r=0.570,P〈0.05),与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正相关(r=0.509,P〈0.05)。结论脑卒中后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受损,损伤程度与上肢运动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工作记忆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薛翠萍 恽晓平 +2 位作者 张一 姚球近 牛秀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例伴工作记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训练组使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进行为期4周的工作记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认知康...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例伴工作记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训练组使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进行为期4周的工作记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认知康复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数字顺/倒背、空间顺/倒背、n-back测试及日常生活记忆调查问卷评定。结果训练组各项测试结果除数字正背外,均较对照组提高(Z〉2.014,P〈0.05),日常生活记忆问卷评分改善(Z=1.970,P=0.049)。结论工作记忆系统训练可以提高脑损伤患者记忆水平,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记忆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训练系统 脑损伤 工作记忆 日常生活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测试指标与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踝痉挛评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邓思宇 卢茜 +2 位作者 郄淑燕 刘畅 毕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研究等速被动测试指标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康复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18例作为痉挛组,16名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MAS评定痉挛组踝关节肌张力,BIODEX等速运动测试系统评定两组... 目的研究等速被动测试指标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康复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18例作为痉挛组,16名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MAS评定痉挛组踝关节肌张力,BIODEX等速运动测试系统评定两组踝关节被动运动,角速度分别为10°/s、60°/s、120°/s、180°/s、240°/s。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平均力矩(AT)、峰力矩-角速度线性斜率(SLOPE)。运用Spearman法对上述两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痉挛组不同角速度PT、PT/BW、AT均大于对照组(P〈0.05),等速指标随角速度增大而增大,120°/s后上升缓慢。痉挛组4个等速指标与MAS相关系数为0.3043~0.7632(P〈0.01),SLOPE的数值最大。结论等速指标与MAS具有相关性,符合痉挛中速度依赖的定义。120°/s敏感性最高,SLOPE与MAS相关性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等速测试指标 痉挛 改良Ashworth量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杰 王丛笑 +2 位作者 苏建康 郄淑燕 方伯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08-1011,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个显著特征是纹状体多巴胺缺乏导致的PD患者运动自动化能力下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及步态异常等。此外,PD患者还常...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个显著特征是纹状体多巴胺缺乏导致的PD患者运动自动化能力下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及步态异常等。此外,PD患者还常伴有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情绪改变、睡眠障碍以及二便异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改变 步态异常 运动迟缓 感觉障碍 非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 帕金森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苏建康 汪杰 +1 位作者 王丛笑 郄淑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63-1365,共3页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脑卒中后1—3个月[1],也可发生在后期,甚至几个月后,其发病率高达72%—84%[2],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者可静息时自发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 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脑卒中后1—3个月[1],也可发生在后期,甚至几个月后,其发病率高达72%—84%[2],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者可静息时自发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造成严重影响[3]。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在康复实践中已被证实安全有效,目前多应用于肌骨损伤和颈腰椎病患者康复[4],但针对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相关报道及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偏瘫肩痛 日常生活质量 颈腰椎病 肩关节 康复治疗 发病率高 自发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汪杰 苏建康 +1 位作者 王丛笑 郄淑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2-344,共3页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残疾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据报道统计2010年全世界就有3300万人患有脑卒中[2],而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3]。在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约为50%—80%[4—5],其中...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残疾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据报道统计2010年全世界就有3300万人患有脑卒中[2],而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3]。在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约为50%—80%[4—5],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6—7],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及日常生存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病 脑卒中偏瘫患者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三维平衡 静态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模拟应激跑台训练系统影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汪杰 苏建康 +2 位作者 张玉婷 王丛笑 郄淑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36,共3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发生率最高的膝关节疾病[1],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手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体感受器仍有缺陷[2],可能导致神经肌肉控...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发生率最高的膝关节疾病[1],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手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体感受器仍有缺陷[2],可能导致神经肌肉控制力的下降,术后患者常出现膝关节不稳、反应速度变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重建术后康复不仅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等传统内容,也要让膝关节受损的本体感觉得到康复[4]。目前,针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有较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危机模拟应激跑台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关节活动范围 前交叉韧带 跑台训练 本体感受器 膝关节不稳 膝关节疾病 跌倒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