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3D几何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于红玉 李海云 +2 位作者 张莹 杨新建 王盛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75-177,共3页
血流动力学的状态参数及其变化是认识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以及风险预测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DSA图像的颅内动脉瘤的3D几何模型的建立方法,完成了动脉瘤3D形状的几何表达。该模型为进一步分析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基础。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几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忠 王忠诚(审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2-864,共3页
关键词 原发性脑出血 hemorrhage 淀粉样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异常 ICH 蛛网膜下腔 颅内压增高 自发出血 非创伤性 破入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随访研究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羽 葛明 +3 位作者 张凯 孟凡刚 胡文瀚 张建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47-550,共4页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继发于脑外伤后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术后长期疗效。方法患者17岁时遭受严重脑外伤昏迷20余天,3年后逐渐出现肌张力障碍,呈进行性发展。21岁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BFMDRS评...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1例继发于脑外伤后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术后长期疗效。方法患者17岁时遭受严重脑外伤昏迷20余天,3年后逐渐出现肌张力障碍,呈进行性发展。21岁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BFMDRS评分83分,其中运动评分56,功能障碍评分27。自术后1个月给予刺激治疗开始对其进行术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开启刺激器后1周时该患的症状开始有所缓解。给予刺激3个月后该患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BFMDRS总评分改善49%,其中运动症状评分改善50%,功能障碍评分改善48%。在随后随访过程中,该患的肌张力障碍症状进一步得到改善,3.5年时该患情况稳定,肌张力障碍症状未再出现,BFMDRS评分为8分,运动症状评分8分,功能障碍评分0分。持续刺激未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不再服用相关药物。结论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外伤性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肌张力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术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和免疫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崇然 李晋 +3 位作者 张涵 黄华 安沂华 王忠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8期659-660,共2页
神经营养因子在突触水平、轴突水平和细胞水平,乃至神经系统的附属结构水平上,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关于神经系统的免疫分子,新近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不是免疫豁免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有促进作... 神经营养因子在突触水平、轴突水平和细胞水平,乃至神经系统的附属结构水平上,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关于神经系统的免疫分子,新近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不是免疫豁免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有促进作用,一些原来被认为只有在免疫系统中存在的大分子还被证明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再生,而且不依赖于免疫系统。因此,作者推测神经营养因子和免疫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反应 免疫分子 神经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施万细胞-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夏雷 郝淑煜 +4 位作者 李德志 陈刚 高川川 历俊华 万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种植神经干细胞(NSCs)与施万细胞(SCs)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SCs和SCs,以PLGA为支架移植入大鼠T8半横断脊髓损伤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PLGA组、PLGA+N... 目的探讨种植神经干细胞(NSCs)与施万细胞(SCs)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移植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SCs和SCs,以PLGA为支架移植入大鼠T8半横断脊髓损伤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PLGA组、PLGA+NSCs组和PLGA+NSCs+SCs组。术前和术后进行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MEPs)检查及BBB评分;然后在同侧或对侧进行T6再次半横断,并进行CMEPs检测及BBB评分。结果 CMEPs的恢复率及波幅在PLGA+NSCs+SCs组最高。移植后,大鼠BBB评分逐渐改善;在移植后第2周及以后,PLGA+NSCs组和PLGA+NSCs+SCs组的BBB评分显著高于PLGA组(P<0.001)。同侧再次半横断后,CMEPs消失,BBB评分快速恢复;对侧再次半横断后,大鼠双下肢完全瘫痪。结论种植NSCs和SCs的PLGA支架移植有利于脊髓损伤功能重建,再生轴突可能形成了功能性连接;但是同侧再生轴突对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神经干细胞 施万细胞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蛛网膜囊肿 被引量:3
6
作者 姜之全 张亚卓 +1 位作者 宗绪毅 王新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2期1122-1123,113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应用外径4mm0°硬性脑室镜(德国Rodolf公司)治疗20例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其中侧脑室16例,三脑室4例,术中根据囊肿的部位、囊肿与脑室壁的粘连情况、室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应用外径4mm0°硬性脑室镜(德国Rodolf公司)治疗20例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其中侧脑室16例,三脑室4例,术中根据囊肿的部位、囊肿与脑室壁的粘连情况、室间孔及中脑导水管是否闭锁分别施行囊肿切除、囊肿造瘘、囊肿造瘘+透明隔造瘘或三脑室底造瘘术。结果内镜下脑室囊肿造瘘术12例,其中2例室间孔闭锁同时行透明隔造瘘,4例中脑导水管梗阻同时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内镜下囊肿切除8例,其中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无出血、感染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20例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20例术后症状均改善。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疗效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脑室内 蛛网膜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徐丽 崔云 +1 位作者 李桂林 江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28-3730,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表达和肿瘤侵袭性对患者血浆IGFB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IGFBP-2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患者肿瘤组织IGFBP-2和基质...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表达和肿瘤侵袭性对患者血浆IGFB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3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IGFBP-2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患者肿瘤组织IGFB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情况;IGFBP-2以肿瘤细胞阳性与否分为两个水平("1"和"2"),MMP-9以肿瘤细胞阳性率"≤60%"和">60%"分为两个水平("1"和"2"),对患者血浆IGFBP-2表达水平进行2×2析因分析。结果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IGFBP-2、MMP-9表达(P=0.003、P=0.014)及二者的交互效应(P=0.049)均能影响患者血浆IGFBP-2水平。结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IGFBP-2水平受肿瘤组织IGFBP-2表达、肿瘤侵袭性及其交互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母细胞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二维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莹 杨新健 +5 位作者 李海云 丁光宏 张晓龙 姚伟 王盛章 李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带子瘤的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二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例(动脉瘤A、B)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行数值模拟,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流流速:动脉瘤载瘤动脉内平... 目的探讨带子瘤的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二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例(动脉瘤A、B)带子瘤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行数值模拟,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流流速:动脉瘤载瘤动脉内平均流速为(0.135±0.060)m/s,动脉瘤内流速为(0.018±0.012)m/s(t=8.458,P=0.000);颅内动脉瘤母瘤及子瘤内均形成低速涡流,心动周期T=0.2s时动脉瘤A、B均流速最高。②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变化:动脉瘤载瘤动脉平均动压为(12.9±14.1)Pa,壁面切应力平均为(0.87±0.77)Pa;动脉瘤内动压为(1.6±1.8)Pa,壁面切应力(0.24±0.23)Pa,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动压及壁面切应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3,P=0.009;t=4.001,P=0.004)。血流流入动脉瘤瘤体后,动压及壁面切应力迅速下降,至动脉瘤顶部时切应力降至最低。相对于动脉瘤的其他区域,瘤颈处的动压及壁面切应力最高(P<0.05)。相对于其他心动周期,T=0.2s时,动脉瘤内动压、壁面切应力最高(P<0.05)。动脉瘤内动压及壁面切应力变化与血流流速变化相一致,呈正相关(r=0.895,P=0.000;r=0.663,P=0.000)。子瘤与母瘤的移行处未见壁面切应力的升高。结论带子瘤的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符合一般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未发现有明显致其形成、生长、破裂的特殊血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过程 计算流体力学 子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前后手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功能磁共振影像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少武 张巍 +2 位作者 刘翔 戴建平 李丽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1期944-946,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运动区功能变化及康复后脑功能重组。方法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双侧手指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检查。在患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后重复检查。影像学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评...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运动区功能变化及康复后脑功能重组。方法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双侧手指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检查。在患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后重复检查。影像学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常规MR I表现为运动功能区脑梗死或相应皮质脊髓束通路脑梗死;在脑功能成像检查中,健侧手指运动功能区显示基本正常;除2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而未能表现功能区外,其余患者在对应的皮质运动功能区显示缩小或伴移位,有13例患者的患侧手指在被动运动时运动功能区能显示。7例患者在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手指运动功能区的显示与其临床症状的好转一致。结论fMR I研究可为手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皮层功能区定位提供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进行康复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血氧依赖水平(BOLD)扫描 运动皮质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脑卒中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组织MGMT和Ki-67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丽 崔云 +1 位作者 李桂林 江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组织MGMT和Ki-67的表达,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79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Karnofsky评分、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期等;将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石蜡切片进行Ki-67和MGMT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染色阳性率;多元... 目的研究胶质瘤组织MGMT和Ki-67的表达,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79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Karnofsky评分、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期等;将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石蜡切片进行Ki-67和MGMT的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染色阳性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判断Ki-67和MGMT的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生存时间的关系。MGMF表达情况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的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示,并采用log-rank方法分析。结果患者性别、年龄、术前Karnofsky评分及Ki-67阳性率与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期无相关性(P>0.05)。MGMT阳性率与无进展生存期呈负相关(r=0.074,P<0.05),与生存期呈负相关(r=-0.127,P<0.001)。将所有患者分为MGMT指数≤15%和MGMT指数>15%2组,无进展生存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胶质瘤中Ki-67表达与肿瘤预后无关,MGMT表达与肿瘤预后有关,MGMT检测对胶质瘤预后判断可能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MGMT KI-67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附2例报告)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羽 张凯 +3 位作者 葛明 孟凡刚 胡文瀚 张建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评估病程、病情相似的2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术后疗效。病例1:8岁发病,BFMDRS评分100,运动评分80,功能障碍评分20,DYT1基... 目的探讨关于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评估病程、病情相似的2例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术后疗效。病例1:8岁发病,BFMDRS评分100,运动评分80,功能障碍评分20,DYT1基因突变阳性。病例2:18岁发病,BFMDRS评分98,运动评分71,功能障碍评分27,DYT1基因突变阴性。结果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给予刺激治疗5个月时病例1的BFMDRS/运动评分/功能评分分别为38/32/6,病例2分别为66/44/22。病例1术后肌张力障碍症状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均优于病例2,且病例2术后功能障碍改善较差。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术后疗效主要与手术时机有很大关系,应早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术 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术后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在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庆丽 燕浩 +5 位作者 陈红燕 王凯 李越秀 韩在柱 张玉梅 张贵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9-1031,共3页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项用于静息态网络研究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它比基于任务的fMRI更简单易行。本文就rsfMRI的成像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在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默认网络 认知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表型分化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崇然 景猛 +2 位作者 李长宇 安沂华 刘恩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2期999-1001,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表型的诱导条件。方法体外扩增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将第3代细胞分为A组(对照组)、B组(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1,25-二羟维生素D3的诱导组)和C组(在B组基础上加大鼠长骨骨折血肿浸出液诱导...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表型的诱导条件。方法体外扩增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将第3代细胞分为A组(对照组)、B组(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1,25-二羟维生素D3的诱导组)和C组(在B组基础上加大鼠长骨骨折血肿浸出液诱导组),于诱导后第5、8、11天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细胞的成骨样细胞标志分子(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骨钙素),并用von Kossa法检测培养物钙化情况。结果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经小分子诱导培养5d后,部分发生形态学变化,碱性磷酸酶和I型胶原呈弱阳性表达,无钙质沉积;诱导8d后,发生形态学变化的细胞增多,呈集落生长,碱性磷酸酶和I型胶原表达增强,钙质沉积仍不明显;11d后,骨钙素开始表达,且出现钙质沉积。C组细胞表型变化与B组类似,但发生变化的细胞和钙质沉积的数量更多。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可以被小分子物质诱导为成骨表型;骨折血肿浸出液能够加强这一作用,可作为一种诱导成骨的添加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诱导分化 骨折血肿浸出液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佟旭 王素洁 +2 位作者 王伊龙 缪中荣 莫大鹏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0期968-97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的IIH伴...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数:0 vs 7 mm Hg,P<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vs 0,P<0.001)、6个月(88.5%vs 5.9%,P<0.001)和12个月(88.5%vs 23.5%,P=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结论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颅内高压 静脉窦狭窄 支架置入 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靖 戴建平 +3 位作者 朱明旺 尚京伟 孙胜军 刘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939-941,共3页
目的 分析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资料。结果 在T1WI肿瘤多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 ;在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 2 5例肿瘤有瘤内囊变 ;2 2例在肿瘤一端或两端有脊髓继... 目的 分析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资料。结果 在T1WI肿瘤多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 ;在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 2 5例肿瘤有瘤内囊变 ;2 2例在肿瘤一端或两端有脊髓继发囊腔形成。增强扫描后 ,3 3例肿瘤边界不清 ,1 7例边界清楚。 3 0例肿瘤轻度强化 ,1 4例明显强化 ,6例未强化。 44例肿瘤强化不均匀 ,其中 2 2例呈散在斑片状强化 ,1 5例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 ,7例呈大片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脊髓星形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 ,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好发于颈胸段脊髓 ;多呈偏心性生长 ,脊髓背侧较常见 ;肿瘤边界多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MGMT和hMLH1甲基化与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慧媛 江涛 +3 位作者 袁芳 崔云 李桂林 黄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mutLhomolog1(Homo sapiens,hMLH1)的甲基化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 目的探讨胶质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和错配修复基因mutLhomolog1(Homo sapiens,hMLH1)的甲基化及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胶质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了78例胶质瘤患者组织中MGMT和hMLH1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43例(55.1%),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32例(41.0%)。MGMT与hMLH1在胶质瘤中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分别为15.9%和84.6%。两种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均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结论胶质瘤细胞中同属于DNA修复系统的MGMT蛋白表达率远低于hMLH1表达率,这提示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与DNA修复系统紊乱有关的一些独特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MGMT HMLH1 免疫组织化学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