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参数对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动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赵森 陈烨 任修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5,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动脉事件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参数水平,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特点及其与动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目的:通过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动脉事件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参数水平,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特点及其与动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内科初诊的PV、ET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入选86例MPN患者,其中PV 44例、ET 42例,男性46例、女性40例,中位发病年龄61(23-83)岁。PV患者的JAK2V617F基因突变率、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脾肿大的发生率,以及WBC、HGB、HCT、PDW、MPV、P-LCR水平均明显高于ET患者(P<0.05),PLT和PCT水平显著低于ET患者(P<0.01)。22例(50%)PV患者合并动脉事件,其中≥2个部位发生动脉狭窄者12例,动脉事件中,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PV患者PDW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的PV患者(P=0.003),≥2个部位发生动脉狭窄的PV患者PDW高于≤1个部位动脉狭窄的PV患者(P=0.037)。23例(54.8%)ET患者合并动脉事件,≥2个部位发生动脉狭窄者7例,动脉事件中,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ET患者PCT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的ET患者(P=0.037),≥2个部位发生动脉狭窄的ET患者PCT高于≤1个部位动脉狭窄的ET患者(P=0.04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PCT升高分别是PV、ET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和ET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PDW和PCT升高分别预示着PV和ET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动脉事件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2
作者 韩雪 白贝贝 +2 位作者 冯翠翠 赵森 陈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12.8 vs 53.9±15.8岁,P=0.015)、IL-1β水平(17.7±26.0vs 4.3±8.6,P=0.012)、IL-8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1个CHIP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I:1.217-212.024,P=0.035)和IL-1β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PV/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CHIP相关基因 心脑血管事件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肿瘤与内皮祖细胞
3
作者 韩雪 王芳 陈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0-273,共4页
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特有的癌基因,与MPN的发病、血管并发症高发生率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MPN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因此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M PN中的作... JAK2V617F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特有的癌基因,与MPN的发病、血管并发症高发生率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MPN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因此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M PN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EPC JAK2V617F基因突变、外周血中EPC计数在MPN发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内皮祖细胞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深静脉血栓伴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冯翠翠 王芳 +3 位作者 韩雪 白贝贝 赵森 陈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5-340,共6页
目的分析青年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诊断的45岁以下DVT患... 目的分析青年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诊断的45岁以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及非PE组,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血栓部位、血细胞计数、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凝血、易栓等指标以及心脏病、吸烟、DVT史、手术、静脉曲张、妊娠/分娩等17种DVT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2例青年DVT患者中96例伴发PE,发生率为36.6%,病死率为3.1%。患者平均年龄(34.85±7.96)岁,男性多于女性(67.7%vs 32.3%,P=0.004);PE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较非PE组更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非PE组(P<0.05)。PE组DVT史、呼吸道感染、血栓累及多支静脉(≥2支)患者明显多于非PE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HDLC降低、CRP升高、既往DVT史、呼吸道感染是青年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DVT患者极易发生PE,重症可导致死亡;其D-Dimer及FDP升高,伴PE者更高,对D-Dimer及FDP极度增高的青年DVT建议行PE筛查。伴呼吸道感染、DVT史、高CRP、低HDL-C患者是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DVT一旦伴发上述危险诱因,应警惕PE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青年 诱因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志瑞 朱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3-501,共9页
目的:评价芦可替尼在治疗骨髓增殖型肿瘤(MP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7/9/30),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 目的:评价芦可替尼在治疗骨髓增殖型肿瘤(MP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7/9/30),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检索;将纳入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RCT)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芦可替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芦可替尼具有明显缩脾作用(RR 49.12,95%CI[15.81-152.59],P<0.001);芦可替尼治疗后,贫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RR 1.71,95%CI[1.05-2.77],P=0.03),粒细胞数减少(RR 2.46,95%CI[0.91-6.61],P=0.07)及血小板数减少(RR 1.04,95%CI[0.50-2.16],P=0.9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 1.45,95%CI[0.84-2.49],P=0.18),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 0.77,95%CI[0.33-1.80],P=0.55),感染事件发生率在芦可替尼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RR 1.02,95%CI[0.72-1.43],P=0.93)。结论:芦可替尼治疗MPD能有效的缩脾,但由于其贫血和出血事件增多,其使用的安全性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研究提供数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可替尼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纤维化 真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