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患者远端桡动脉入路诊疗安全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9
1
作者 何晓芬 郭旭 +4 位作者 范承哲 马玉栋 张楠 于蕾 王力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穿刺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dTRA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支架植入术诊疗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入手术室至穿刺...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穿刺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dTRA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支架植入术诊疗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入手术室至穿刺成功时间、手术时间、X线辐射时间、总辐射剂量)、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患者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1.6±9.0)(33~74)岁。dTRA脑血管造影技术成功率为100%。入手术室至穿刺成功时间为(23.1±10.1)(9~50)min,手术时间为(46.1±27.4)(14~154)min,X线辐射时间为(17.7±12.3)(6~69)min,总辐射剂量为(671.6±334.3)(70~1573)mGy。造影完成后17例同期接受介入治疗,其中1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造影后拟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因路径迂曲改为股动脉穿刺。dTRA行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4.1%(16/17)。术后24 h 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急性支架内闭塞,急诊取栓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0分。术后患者未出现穿刺点淤血、出血、血肿及桡动脉闭塞。结论dTRA行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 桡动脉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种新闭塞分型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郭旭 孙瑄 +8 位作者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邓一鸣 徐晓彤 缪中荣 高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31、3.865,P值分别为0.047、0.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71、1.522,P值分别为0.052、0.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非急性期闭塞 脑血管造影分型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治疗后院内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范承哲 张楠 +1 位作者 梁林 许保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7-174,共8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手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4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颈动脉重度狭窄联合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且二者均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均... 目的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手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4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颈动脉重度狭窄联合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且二者均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均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先行CAS,术后6个月内完成非体外循环CABG。观察CAS及CABG术后院内并发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54~76岁,平均(64±5)岁。CAS及非体外循环CABG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为23.3%(7/30例),其中CAS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1例),非体外循环CABG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脑梗死2例)。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生心肌梗死及死亡。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联合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CAS+CABG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需要在相关科室配套完善的医院内实施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哲 濮月华 +3 位作者 于蕾 段婉莹 米东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299-1305,共7页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均为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5.71~3081.96,P=0.002)。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自动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传递函数 平均血流速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造影诊断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力锋 何晓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CCAS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82例,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CCAS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82例,均同期行心脑联合造影。根据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不同,分别将282例患者分为非重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各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和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依据同期心脑联合造影的结果,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标准评估冠状动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并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50%≤狭窄率<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将任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且同时满足左主干或左侧前降支或左侧回旋支或右侧冠状动脉中任一血管重度狭窄定义为CCASS,并依此将282例患者分为CCASS组和非CCASS(轻、中度狭窄)组,分别为78例和20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以发生CCASS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分析CCASS的影响因素。结果(1)282例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07例(37.9%),冠状动脉重度狭窄170例(60.3%),CCASS 78例(27.7%)。(2)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88,95%CI:1.054~1.123,P<0.01)、吸烟(OR=3.090,95%CI:1.720~5.530,P<0.01)、既往脑梗死(OR=2.646,95%CI:1.376~5.086,P=0.004)和糖尿病(OR=1.790,95%CI:1.010~3.170,P=0.046)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饮酒、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均非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均P>0.05)。(3)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57,95%CI:1.028~1.087,P<0.01)、糖尿病(OR=2.170,95%CI:1.170~3.950,P=0.02)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发生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风险降低(OR=0.400,95%CI:0.190~0.870,P=0.02);吸烟、饮酒、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均非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均P>0.05)。(4)CCASS组患者年龄高于非CCASS组[(65±8)岁比(59±10)岁,t=-6.72,P<0.01],男性、吸烟、既往脑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非CCASS组[84.6%(66/78)比70.6%(144/204),χ^(2)=5.83,P=0.016;70.5%(55/78)比52.0%(106/204),χ^(2)=7.92,P=0.005;34.6%(27/78)比17.2%(35/204),χ^(2)=10.27,P=0.002;80.8%(63/78)比62.3%(127/204),χ^(2)=8.79,P=0.003;42.3%(33/78)比26.5%(54/204),χ^(2)=6.63,P=0.010;30.8%(24/78)比18.6%(38/204),χ^(2)=4.85,P=0.02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饮酒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HD合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CASS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080,95%CI:1.045~1.115,P<0.01)、吸烟(OR=2.460,95%CI:1.340~4.513,P=0.004)、既往脑梗死(OR=2.103,95%CI:1.109~3.988,P=0.023)为CCAS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均非CCASS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增加、有吸烟史和脑梗死病史可增加CCASS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