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目的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为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为1.8%,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约为77.8%。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Ⅱ高(OR=1.585,95%CI:1.043~2.409)、双侧颈+椎动脉均有斑块(OR=14.513,95%CI:2.538~82.978)、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OR=112.518,95%CI:8.967~1411.907)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OR=20.800,95%CI:3.639~118.902)是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EuroSCOREⅡ高、ECMO辅助和术后新发房颤之外,颈动脉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斑块是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实施心脏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并对有风险的患者严格术中、术后管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室间隔减容治疗即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手术组125例)或...目的:探讨室间隔减容治疗即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手术组125例)或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介入组41例)的HOCM患者,并在手术前、术后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6天(136~1 617天),获取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以上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变化。结果:手术组患者125例,年龄中位数48岁,男性70例(56.0%);介入组患者41例,年龄中位数50岁,男性28例(68.3%)。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86天,失访26例患者(15.6%),手术组和介入组分别失访18例和8例。与术前相比,术后手术组室间隔厚度(16.0 mm vs 21.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8 mmHg vs 73 mmHg,1 mmHg=0.133 kPa,P<0.05)均下降;介入组室间隔厚度(15.0 mm vs 20.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1 mmHg vs 66 mmHg,P<0.05)均下降,以手术组残余压差更低(P<0.05)。随访过程中手术组1例患者死亡,两组均有1例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无明显改善。结论:两种室间隔减容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情况,室间隔切除术患者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为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为1.8%,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约为77.8%。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Ⅱ高(OR=1.585,95%CI:1.043~2.409)、双侧颈+椎动脉均有斑块(OR=14.513,95%CI:2.538~82.978)、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OR=112.518,95%CI:8.967~1411.907)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OR=20.800,95%CI:3.639~118.902)是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EuroSCOREⅡ高、ECMO辅助和术后新发房颤之外,颈动脉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斑块是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实施心脏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并对有风险的患者严格术中、术后管理。
文摘目的:探讨室间隔减容治疗即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手术组125例)或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介入组41例)的HOCM患者,并在手术前、术后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6天(136~1 617天),获取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以上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变化。结果:手术组患者125例,年龄中位数48岁,男性70例(56.0%);介入组患者41例,年龄中位数50岁,男性28例(68.3%)。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86天,失访26例患者(15.6%),手术组和介入组分别失访18例和8例。与术前相比,术后手术组室间隔厚度(16.0 mm vs 21.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8 mmHg vs 73 mmHg,1 mmHg=0.133 kPa,P<0.05)均下降;介入组室间隔厚度(15.0 mm vs 20.0 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1 mmHg vs 66 mmHg,P<0.05)均下降,以手术组残余压差更低(P<0.05)。随访过程中手术组1例患者死亡,两组均有1例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无明显改善。结论:两种室间隔减容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情况,室间隔切除术患者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
文摘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非CPB下行手术的主动脉缩窄患儿中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esterase-L1,UCH-L1)浓度变化,评价UCH-L1是否是一个主动脉弓部手术后CPB相关脑损伤的预测指标。方法 2012年1月和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39例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主动脉成型手术;其中A组17例未行CPB,B组22例应用选择性脑灌注分别在6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后,关胸,术后2、8、24、48 h)收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UCH-L1、神经胶质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在术后8 h,拔除气管插管后6 h和出院前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结果 2组血清中UCH-L1浓度在术前基本相同[A组(0.184±0.066)μg/L vs B组(0.194±0.067)μg/L]。B组术后2 h后血清UCH-L1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A组(0.238±0.067)μg/L vs B组(0.327±0.151)μg/L,P<0.05],并于术后8 h达到高峰。在术后24 h,2组血清UCH-L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208±0.078)μg/L vs B组(0.201±0.081)μg/L,P>0.05]。B组血清UCH-L1的峰值浓度和CPB时间明显相关(r=0.575,P=0.005)。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持续存在的严重神经系统合并症。结论与非CPB手术相比,应用选择性脑灌注的小儿主动脉弓部手术可引起血清UCH-L1浓度显著升高,并且与CPB时间密切相关。UCH-L1可以作为一个CPB相关脑损伤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