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卜聪亚 周玉杰 +6 位作者 史冬梅 李艳芳 谢英 马涵英 赵迎新 刘宇扬 李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PCI术后,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具备PCI指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7例,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132例和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未心房颤动组)115例,在...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PCI术后,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具备PCI指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7例,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132例和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未心房颤动组)115例,在PCI术前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分别测量PCI术前及术后6h及1周时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组患者PCI术前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患者cTnI、hs-CRP高于未心房颤动组(P<0.05);PCI术后6h,2组患者cTnl、CK-MB和hs-CRP均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组升高更明显(P<0.05);PCI术1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心房颤动组下降较未心房颤动组明显,但未回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PCI治疗,他汀类药物抗炎、保护心肌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房颤动 降血脂药 C反应蛋白质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和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与老年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
作者 仝珊 叶丛 +5 位作者 杨凯 侯晓晓 马茜 王志坚 吴多智 周玉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EATT)和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及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10例,随访1年最终入组40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EATT)和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及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10例,随访1年最终入组40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分为ISR组62例和非ISR组346例。记录所有患者血清Sfrp5水平,CT测量EATT和EATV,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ISR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EATT、EATV、Sfrp5的关系。结果ISR组EATT、EATV明显高于非ISR组[(18.19±7.96)mm vs(13.87±9.34)mm,P<0.05;(150.38±75.40)cm^(3) vs(116.30±41.70)cm^(3),P<0.05],Sfrp5水平明显低于非ISR组[(20.11±8.28)μg/L vs(34.78±10.64)μ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YNTAX评分、Sfrp5、EATT及EATV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EATT、EATV和Sfrp5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密切相关,或可以作为临床预测ISR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成万钧 周玉杰 +3 位作者 史冬梅 郭永和 聂斌 王建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桡、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效果及患者的术后近、中期预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160例在我医院接受PCI的冠脉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桡、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效果及患者的术后近、中期预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处理冠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160例在我医院接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PCI的入路不同分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股动脉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等)和支架血栓的情况,同时在术后6个月时通过冠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68例中仅1例患者因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最终有67例患者成功接受桡动脉治疗,桡动脉组的PCI成功率为98.5%。股动脉组中92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股动脉治疗。两组患者除性别、血脂方面,在其他临床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脉病变特征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中,桡动脉组83.6%患者选用的是6 F大腔导引导管(0.071英寸),股动脉组73.9%患者选用7 F导引导管,两组患者中单支架术处理的病变比例基本相近;在双支架处理的病变中,桡动脉组处理病变使用Balloon Crush技术多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股动脉组中选择标准Crush技术处理病变则多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完成最终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6%vs.79.3%)。桡动脉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血管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vs.11.9%),两组患者中均有1例患者出现支架血栓事件。术后6个月时冠脉造影随访:两组患者的主、边支再狭窄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股动脉途径,桡动脉途径PCI分叉病变具有相似的成功率和临床效果,桡动脉途径PCI分叉病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经皮 经腔 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成万钧 周玉杰 +4 位作者 赵迎新 郭永和 王志坚 聂斌 王建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超重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共选取20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至少6小时给予负荷量的氯吡格雷300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至少24小时后取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后聚集率绝对数差值≤10%界定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所有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I<24kg/m2,n=68)、超重组(BMI24.0~27.9kg/m2,n=90)和肥胖组(BMI≥28kg/m2,n=46)。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1例存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现象(15.2%),正常体重组68例中有5例(7.4%),超重组90例中有14例(15.6%),肥胖组46例中有12例(26.1%),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服药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超重(OR=1.72,95%CI=1.24-4.27;P=0.012)、肥胖(OR=2.92,95%CI=1.63-6.72,P=0.025)和糖尿病(OR=4.63,95%CI=1.32-16.25,P=0.017)都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并未取得与正常体重患者同样有效的血小板抑制疗效,但增加负荷量剂量能否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血小板聚集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成分异常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永和 昝朝霞 张维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脂成分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04至2006-10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70例患者,其中确诊冠心病311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三方面表示:造影是否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支数即0支、1支、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脂成分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04至2006-10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70例患者,其中确诊冠心病311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三方面表示:造影是否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支数即0支、1支、2支、3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Gensini总积分。根据病变积分分为4组,积分为0分的病例159例(积分0分组),积分大于0的病例以3分位点法,分位点积分为21、67,分为3组,0<积分≤21组(104例),21<积分≤67组(104例),67<积分≤197组(103例)。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在病变程度不同的患者中,随病变支数和病变Gensini总积分的增加,各血脂成分异常病例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在调整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性别和高尿酸危险因素后,Logistu多因素分析示各血脂成分异常均增加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危险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OR=3.661,95%可信区间2.556,5.245,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OR=3.473,95%可信区间2.154,5.602,P=0.006),脂蛋白a[LP(a)]增高(OR=3.040,95%可信区间1.752,5.273,P=0.003),载脂蛋白B(Apo B)增高(OR=3.003,95%可信区间2.239,4.341,P=0.007)和载脂蛋白A1(Apo A1)降低(OR=2.746,95%可信区间1.606,4.694,P=0.019)。在调整收缩压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年龄、性别和血尿酸水平后,各血脂成分水平与病变积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LDL-C水平(β系数=0.279;SE:0.052;P=0.001),LP(a)水平(β系数=0.262;SE:0.083;P=0.011)和ApoB水平(β系数=0.417;SE:5.494;P=0.007)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β系数=-0.284;SE:0.177;P=0.001)和Apo A1(β系数=-0.465;SE:5.923;P=0.009)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随各血脂成分异常发生率的增加而加重,故对血脂各异常成分的有效干预在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