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冠状动脉及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像学分析——双源CT和高分辨MRI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于薇 张小洁 +2 位作者 王瑞 王绿娅 张兆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评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HoFH)患者临床前期冠状动脉、颈动脉硬化(AS)病变的特征,探讨两大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9例HoFH患者(女4例,男5例,年龄16.00±3.17岁)分别行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和双源CT冠状动脉血... 目的:评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HoFH)患者临床前期冠状动脉、颈动脉硬化(AS)病变的特征,探讨两大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9例HoFH患者(女4例,男5例,年龄16.00±3.17岁)分别行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分节段进行分析并评分。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价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名患者均在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见到AS病变。冠状动脉110个节段中,38个节段存在病变,34.2%位于右冠状动脉,65.8%位于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颈动脉54个节段中47个节段发现病变,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是最常受累的节段。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平均评分为5.89±2.20和7.22±1.99,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72,P=0.029)。结论:HoFH患者颈动脉和冠状动脉临床前期即可见动脉硬化病变。高分辨MR和多排CTA可作为HoFH患者的疗效评价和随访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心血管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CTA表现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家祎 李宇 +5 位作者 张楠 罗南 王文川 温兆赢 刘东婷 范占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429-433,共5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TA及临床特点,评价主动脉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2月20例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A图像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0... 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TA及临床特点,评价主动脉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2月20例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A图像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0.3±7.9岁)。20例患者均有心血管手术史,其中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AVAR 8例(包括烟囱术2例),主动脉替换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术2例,升主动脉+全弓替换术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降主动脉替换术2例),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术1例,先天弓部瘤修补术1例,双瓣替换术2例,心包穿刺术1例。结果假性动脉瘤位于升主动脉6例,弓部4例,降主动脉9例,腹主动脉1例,均位于主动脉轮廓之外,单发。瘤体偏于一侧、形状不规则,瘤壁较厚,瘤体大小10.8~98cm^2,平均(48.5±9.3)cm^2。20例均可见破口与瘤腔相通,破口直径5.0~24.0mm,平均直径(12.3±4.2)mm。18例患者进行再次手术,CTA测量假性动脉瘤瘤体和破口大小与术中所见无明显差异,P〉0.05。1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18/20,平均随访时间146天,随访期间总病死率2/20。结论心血管手术是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常见原因,破裂以致死亡的风险较大,一经发现需及时手术治疗。心血管手术后需定期复查,主动脉CTA可及时准确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异性征象,适用于术前确诊及术后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假体植入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护理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淼 铁红红 +3 位作者 姜红 晏子旭 赵轶珂 张兆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7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探讨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620例(男380例,女240例,平均年龄58.4±9.2岁)临床怀疑冠心病行320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并... 目的:探讨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620例(男380例,女240例,平均年龄58.4±9.2岁)临床怀疑冠心病行320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并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0例患者中605例(97.5%)的图像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在2480支冠状动脉分支中1级血管分支共1709支(68.9%),满足诊断要求的血管分支共2390支(96.4%)。结论: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32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对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延春 刘长春 +3 位作者 范占明 王珏 赵雪 刘英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的256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并对其征象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并探索256层CT在成人穿孔型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证实的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35例,对其主次要征象进... 目的探讨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的256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并对其征象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并探索256层CT在成人穿孔型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手术证实的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35例,对其主次要征象进行分析总结,并与166例非穿孔型急性阑尾炎进行影像学对照。结果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的主要征象为阑尾腔外游离气体及腔外粪石,发生率分别为28.5%及5.7%,腔外气体均较少,最大深度均不超过4.7mm,最大长度不超过4.9mm,腔外粪石平均直径3mm。与非穿孔型急性阑尾炎相比,次要征象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阑尾周围炎发生率及程度均较严重。结论阑尾腔外气体及腔外粪石是成人阑尾炎穿孔的重要诊断依据,在主要征象不明显时,发现阑尾周围脓肿及严重的阑尾周围炎则可高度提示阑尾炎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穿孔的可能。256层螺旋CT在诊断穿孔型阑尾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穿孔型急性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伟 吕飙 +1 位作者 杜靖 李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对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搜集90例临床拟行双源CT胸部大血管... 目的通过对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搜集90例临床拟行双源CT胸部大血管检查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扫描。B组(4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扫描。由2名高年资的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A、B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价,两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两组图像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参数CTDI、DLP和ED差异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98,P>0.05);A、B两组噪声值分别为(13.25±1.27)HU,(13.51±1.41)HU,两组间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5,P>0.05);A、B两组CTDI、DLP、ED分别为(2.70±0.75)mGy、(29.55±10.17)mGy/cm、(0.41±0.14)mSv;(3.81±1.03)mGy、(51.57±14.81)mGy/cm、(0.72±0.20)mSv;A组CTDI、DLP、ED明显低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8.13,8.13,P=0.001)。结论双源CT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像时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同时可以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单次扫描多组织对比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临床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利新 于薇 +6 位作者 Fan ZY Xie YB 王占宏 Bi XM 安靖 张天静 Li DB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评价MR 3D单次扫描多组织对比序列(MATCH)定量评价颈动脉血管形态学和定性评价斑块内成分的价值。方法选择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且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30例,术前分别行MATCH(5min)及MRI常规多序列扫描(T1WI,T2WI,三... 目的评价MR 3D单次扫描多组织对比序列(MATCH)定量评价颈动脉血管形态学和定性评价斑块内成分的价值。方法选择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且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30例,术前分别行MATCH(5min)及MRI常规多序列扫描(T1WI,T2WI,三维时间飞跃和质子密度加权像,18min),扫描范围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覆盖全部斑块。用MRI-Plaque View软件分析斑块形态学参数: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标准化管壁指数(NWI),定性评价斑块内成分,包括斑块内出血(IPH)、斑块钙化(CA)、斑块脂质核心(LRNC)。用Cohen kappa分析2种序列对斑块内成分定性的一致性。结果 3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入选898个图像层面,MATCH和常规序列LA[(36.27±24.23)mm2 vs(35.72±20.12)mm2,t=1.87,P=0.062],WA[(42.80±20.67)mm2 vs(43.64±24.87)mm2,t=1.74,P=0.082],NWI[(59.21±13.90)vs(59.81±13.96),t=1.80,P=0.072]无显著差异。MATCH与常规序列判断斑块内成分有中到高度的一致性(LRNC:κ值=0.840,CA:κ值=0.802,IPH:κ值=0.773)。结论 MATCH有可能成为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及斑块破裂危险程度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伟 杜靖 +1 位作者 吕飙 王文川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361-136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DSCT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46例,按照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组(A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B组)。由两...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DSCT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46例,按照CT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组(A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B组)。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诊断。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不同扫描方式对于婴幼儿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畸形、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收集所有患儿辐射剂量参数CTDI、DLP和ED,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6例先心病患儿,经手术证实存在心血管畸形225处,其中心内部分畸形96处、心脏大血管连接畸形34处、心外大血管畸形107处。在不同扫描方式下,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A组72.1%(31/43)、93.8%(15/16)、93.5%(43/46),B组69.8%(37/53)、83.3%(15/18)、95.1(58/61),两组同一解剖部位畸形诊断准确率χ^2值分别为0.060、0.123、0.0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TDI、DLP、ED分别为:A组(2.97±0.85)mGY、(32.95±12.28)mGy/cm、(0.46±0.17)mSv,B组(3.95±1.09)mGY、(54.12±16.07)mGy/cm、(0.75±0.22)mSv,两组间比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患儿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图像质量与临床诊断的需求,可广泛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CT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咽鼓管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栓庄 叶梦晓 +3 位作者 邓锡汤 晏子旭 梁碧莹 李希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通过4DCT(four-dimensional CT)动态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ction,ETD)患者Valsava动作时的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ETD患者15例,无... 目的通过4DCT(four-dimensional CT)动态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ction,ETD)患者Valsava动作时的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功能。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ETD患者15例,无中耳疾病的志愿者15名。使用咽鼓管测压(tubomanometry,TMM),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和咽鼓管评分量表-7(the Eustachian tube score-7,ETS-7)等方法对所有对象咽鼓管功能做初步评价。嘱患者做Valsava动作,行ADCT动态扫描,记录ET开放过程,重建图像。测量ET数值,判断阻塞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可观察到ET全长,ETD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ETD组ET长度和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44.41±2.21)mm vs(40.60±2.20)mm,P<0.01;(168.73±4.66)mm vs(162.88±5.44)mm,P<0.01],前鼓室部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3.5±0.8)mm vs(5.3±1.1)mm,P<0.001]。结论ET长度越长、角度越大,越容易发生ETD。ADCT动态扫描可准确评估ETD患者ET阻塞部位,对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适应证具有指导意义,辐射剂量低,可作为ET常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测压 咽鼓管评分量表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风险度无典型冠心病症状男性和女性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英峰 王珏 +4 位作者 叶自青 赵雪 李召侠 胡满意 蔡成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7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脏病(ICVD)综合危险度记分中低风险度无典型冠心病症状男女人群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5例无典型冠心病症状、国人ICVD记分中低风险度者256层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图像,采用SPSS 19.0统计... 目的初步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脏病(ICVD)综合危险度记分中低风险度无典型冠心病症状男女人群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5例无典型冠心病症状、国人ICVD记分中低风险度者256层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图像,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全体研究者斑块及≥50%狭窄检出率,并对比男女间斑块及≥50%狭窄检出率,分析全体及男女间各斑块类型。结果全体495例中有304例检出斑块627个,斑块检出率为61.4%,其中≥50%狭窄检出率为23.0%。非钙化、钙化及混合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8.6%、39.0%、12.1%。男性与女性各类型斑块及≥50%狭窄检出率分别为70.2%、29.4%与53.4%、17.3%,男性与女性非钙化、钙化及混合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2.6%、44.7%及15.3%与15.0%、33.8%及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低风险度无典型冠心病症状人群,冠脉CTA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可以作为冠心病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VD综合危险度记分 无冠心病典型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