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辐射剂量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伟宾 黄连军 +8 位作者 郭久芳 肖颖 徐卫星 任献玲 邱威 赵培源 杨博鑫 李军 王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41-944,共4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由DAP估算有效剂量(ED),由CD估算最高皮肤剂量值(PSD)。结果患者所受T为0.9~71.2 min,平均10.5 min,〉30 min的9例(4.8%);ED为0.11~282.9 mSv,平均32.2 mSv,〉100 mSv的10例(5.4%);1 Gy3 Gy的4例(2.2%);1 Gy3 Gy的14例(7.5%)。T与PSD(1/2 CD)、PSD(4/5CD)、ED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显著相关。结论23.7%~36.0%心血管介入患者可因累积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5.4%心血管介入患者有显著的致癌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介入诊疗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诊疗中透视与电影辐射剂量率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伟宾 黄连军 +7 位作者 郭久芳 王弋辉 靳国梁 李羽加 申涛 张伯麟 张珅 陈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中DSA设备显示的实时辐射剂量率,为医务人员合理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9月采用美国通用公司DSA机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术中DSA机由透视模式转换为电影模式时各自序列显示的辐射剂...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中DSA设备显示的实时辐射剂量率,为医务人员合理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9月采用美国通用公司DSA机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术中DSA机由透视模式转换为电影模式时各自序列显示的辐射剂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视辐射剂量率为18.5~212.0 m Gy/min,均值为(114.7±42.1)m Gy/min;电影辐射剂量率为216~1 691 m Gy/min,均值为(970.1±298.4)m Gy/min。透视与电影辐射剂量率总体均值之比为1︰8.5。数字平板探测器面积越大,辐射剂量率均值越大,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较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增高趋势越明显;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较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低,差异显著。结论医务人员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合理选择DSA设备类型,密切观察动态实时显示的辐射剂量率,及时调整检查模式及可控参数,即刻评估可能致患者放射损伤的剂量水平,合理控制辐射剂量,以降低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诊疗 辐射剂量率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心病患者在介入诊疗中辐射剂量控制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伟宾 马晓海 +3 位作者 吴文辉 王霄芳 凌雁 黄连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37-841,共5页
目的探讨如何控制先心病(CHD)患者在介入诊疗中辐射剂量。方法利用SIEMENS DSA设备连续观察介入诊疗的CHD患者273例。按年龄和疾病分组统计总辐射时间(T)、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峰值皮肤剂量(PSD)和有效剂量(ED),分段统计C... 目的探讨如何控制先心病(CHD)患者在介入诊疗中辐射剂量。方法利用SIEMENS DSA设备连续观察介入诊疗的CHD患者273例。按年龄和疾病分组统计总辐射时间(T)、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峰值皮肤剂量(PSD)和有效剂量(ED),分段统计CD和PSD,结合CHD介入诊疗实际进行分析,为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结果总体T、CD、PSD(1/2CD)、PSD(4/5CD)、DAP、ED中位数达到3.05 min、113 mGy、56.5 mGy、90.4 mGy、11.62 Gy·cm^(2),、1.98 mSv,参数范围差异显著;CHD介入诊疗以未成年为主分布于各年龄段、各病种,年龄分组以少年中位数突出,疾病分组以室内隔缺损(VSD)中位数较大,各分组参数范围均差异显著;辐射剂量分段统计以<100 mGy为主,>500 mGy较少。结论提高术者及介入放射技师辐射剂量控制意识及技能,采用多种措施减少或避免辐射暴露,通过数据库建立辐射剂量参照值,有助于控制CHD患者介入诊疗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心病 介入诊疗 辐射剂量 辐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多学科治疗经验 被引量:24
4
作者 郎海波 高峰 +4 位作者 石进 陈雪 张杰 黄小勇 吴宪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6-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栓治疗合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4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速4...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多学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栓治疗合并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4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窦性心动过速48例,低收缩压15例,同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低收缩压16例。抗血小板治疗69例(肠溶阿司匹林35例,氯吡格雷8例,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例,肠溶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5例),抗凝治疗10例(华法林7例,低分子肝素3例)。血红蛋白下降20~90 g/L,中位数40 g/L。19例合并循环衰竭,于手术室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内镜检查及治疗,其余60例于心电监护、吸氧条件下行内镜检查及治疗。多学科共同会诊调整抗栓药物使用。结果内镜诊断消化性溃疡61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10例,急性糜烂性胃炎6例,十二指肠憩室1例,胃间质瘤1例。Rockall评分4~9分,中位数6分。8例追加介入止血治疗。均止血成功,未再出现活动性出血表现。结论抗栓治疗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出血和栓塞风险,多学科共同会诊决定抗栓治疗药物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抗栓治疗 多学科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鹿冠玉 赵蕾 +4 位作者 惠可尧 卢志辉 王兰菱 高海 马晓海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A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168例。患者分别于PCI术后3~7 d和3个月时接受急性期与恢复期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期增加20%及以上认为发生心室重构,据此将入选患者分为心室重构组(n=49)与无心室重构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AMR值及CMR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AMR和急性期CMR显示的微血管阻塞(MVO)范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MR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6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4±11.4)岁,男性139例(82.7%)。AMR值与急性期CMR显示的MVO范围呈正相关(r=0.42,P<0.01)。心室重构组的AMR值高于无心室重构组[3.00(2.56,3.52)mmHg·s/cm vs.2.48(2.20,2.74)mmHg·s/cm,1 mmHg=0.133 kPa,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R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AMR值每增加0.2 mmHg·s/cm,心室重构风险增加45.1%(OR=1.451,95%CI:1.228~1.714,P<0.01)。AMR预测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结论:AMR与MVO范围呈正相关,是STE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介入导管室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被引量:5
6
作者 马晓海 刘焱 +1 位作者 付佳青 徐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8-342,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介入导管室作为医院内部多个临床科室的"桥梁"和"纽带",既是科学防控的关键部门,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导管室涉及医、技、护等多岗位的工作协调,承担着血管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介入导管室作为医院内部多个临床科室的"桥梁"和"纽带",既是科学防控的关键部门,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导管室涉及医、技、护等多岗位的工作协调,承担着血管造影机等多种医疗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因此,为科学防控疫情、提高医、技、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展现现代导管室的综合救治能力,我们在此对介入导管室疫情期间的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导管室 安全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手术室空气压力设计与COVID-19感染控制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伟宾 黄连军 +6 位作者 马晓海 张昆 郁鹏 朱栋梁 史震涛 朱雪清 蒲维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COVID-19在介入手术室交叉感染。方法2020年2月7至28日对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68所三级医院介入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空气压力设计情况进行调查,结合介入手术实际及COVID-19防控现状进行分析。结果68所医院介入手术室...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COVID-19在介入手术室交叉感染。方法2020年2月7至28日对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68所三级医院介入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空气压力设计情况进行调查,结合介入手术实际及COVID-19防控现状进行分析。结果68所医院介入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均无空气负压设计,不具备呼吸道传染病专业防护条件。结论疫情期间增强防控风险意识、加强医疗环境管理、强化感染防护措施、筹划改造、扩建及新建负压介入手术室,有助于降低COVID-19在介入手术室交叉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介入手术室 交叉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在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进展
8
作者 卢志辉 张臣 马晓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28,共5页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肺血管疾病,属于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中定义的第四大类肺动脉高压。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是一种在肺动脉造影引导下对狭窄部位进行连续及阶段性扩张的介入技术,为无法完...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肺血管疾病,属于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中定义的第四大类肺动脉高压。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是一种在肺动脉造影引导下对狭窄部位进行连续及阶段性扩张的介入技术,为无法完成外科治疗或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法。该文将从BPA发展过程、适应证演进、操作技术发展等方面来介绍BPA这一介入技术及其在治疗CTEPH中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体外预开窗与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疾病辐射剂量
9
作者 薛芳 韩晓峰 +6 位作者 王刚 邵磊 刘光锐 李铁铮 郭曦 邱威 马晓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3-556,共4页
目的对比体外预开窗与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疾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体外预开窗(A组)及21例原位开窗(B组)TEVAR治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比较组间透视时间、总参考空气比释动能(AK)、总剂量面积乘积(D... 目的对比体外预开窗与原位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疾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体外预开窗(A组)及21例原位开窗(B组)TEVAR治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比较组间透视时间、总参考空气比释动能(AK)、总剂量面积乘积(DAP)及TEVAR治疗时间。结果对72例均顺利完成TEVAR。A组透视时间[(21.42±8.04)min vs.(34.57±9.07)min]及总DAP[44315.0(31157.0,56307.5)μGy·m^(2)vs.72153.0(45460.0,82354.0)μGy·m^(2)]均低于B组(P均<0.05),而总AK[2423(1638,3533)mGy vs.3600(1898,3921)mGy]及TEVAR用时[(83.41±22.89)min vs.(81.00±22.13)min]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原位开窗TEVAR,体外预开窗TEVAR治疗主动脉疾病所需透视时间及总DAP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体外预开窗技术 原位开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伴近肾动脉再破口15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光锐 郭曦 +3 位作者 李铁铮 韩晓峰 薛玉国 黄连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1-724,共4页
目的评价同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伴近肾动脉较大再破口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共对1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同期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12... 目的评价同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伴近肾动脉较大再破口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共对1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同期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5~67岁,平均(48.93±6.42)岁。术前完善胸主动脉CTA检查。局部麻醉联合静脉强化麻醉下行经股动脉置管TEVAR术,隔绝近端原发破口,同期行肾动脉覆膜支架移植术隔绝近肾动脉水平较大再破口。收集分析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15例共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18枚,支架近端直径28~42 mm,远端直径24~42 mm,长度150~230 mm;植入肾动脉覆膜支架15枚(右肾动脉9例,左肾动脉6例),支架直径5~8 mm,长度2.5~5 mm,其中3例予球囊后扩张。术前平均血清肌酐值为(82.41±12.32)mmol/L,术后12个月为(75.88±11.36)mmol/L。随访显示3例假腔完全重塑吸收,5例完全血栓化,7例部分血栓化,肾动脉覆膜支架通畅率100%。结论同期TEVAR与肾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AD伴近肾动脉较大再破口患者安全有效,部分患者可达到一期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破口 肾动脉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腔内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果 黄连军 +2 位作者 黄小勇 王继相 佘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3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端锚定区不足15mm的处理方法,其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15例(A组),工JSA烟囱支架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3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端锚定区不足15mm的处理方法,其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15例(A组),工JSA烟囱支架植入14例(B组),头臂动脉转流7例(C组)。结果TEVAR术均获成功。IA型内漏3例,Ⅳ型内漏1例,内漏发生率11.11%。双上肢平均收缩压差在A组为(41.68±17.52)mmHg,与B组(15.61±8.83)mmHg和C组(11.54±10.0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围手术期死亡、脑梗死、截瘫、严重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CTA复查显示主动脉覆膜支架及烟囱支架无移位,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均通畅,原少量内漏消失,无新发内漏。结论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TEVAR术时可通过覆盖LSA、植入LSA烟囱支架和头臂动脉转流技术,安全有效地拓展近端锚定区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近端锚定区 锁骨下动脉 烟囱技术 动脉旁路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 被引量:14
12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黄连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内漏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弹簧圈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李铁铮 刘光锐 黄连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6-1002,共7页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岁(...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岁(32~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局部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中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2例报告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铁铮 韩晓峰 +2 位作者 郭曦 刘光锐 黄连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5-1139,共5页
2015年5-12月我科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同期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2例。1例肾下型AAA合并双髂总动... 2015年5-12月我科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同期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2例。1例肾下型AAA合并双髂总动脉瘤样扩张,Riolan动脉弓形成,行EVAR治疗AAA,同期采用"烟囱"技术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1例右侧髂总动脉巨大动脉瘤,行EVAR治疗髂总动脉瘤,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我们认为复杂AAA应用Viabahn支架合理重建IMA预防肠缺血,简化手术操作,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肠系膜下动脉 Viabahn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光锐 郭曦 +2 位作者 韩晓峰 李铁铮 马晓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20例复杂St...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20例复杂Stanford B型AD行IVUS辅助TEVAR的资料。术中应用IVUS评估锚定区管壁情况,判断真假腔,远端再破口数量,腹腔分支动脉受累数量,支架植入后即刻效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DSA不能显示管壁钙化及壁内血肿,IVUS显示20例中6例管壁钙化,4例壁内血肿,与术前CT血管造影(CTA)一致。IVUS可以明确判别20例真假腔,其中5例真假腔DSA无法判别。在17例中IVUS较DSA多显示32个远端再破口,在6例中多显示11条受累内脏动脉。术后即刻IVUS显示支架近端锚定区前小的新发血肿1例,贴壁不良、少量I型内漏1例,DSA无法显示。结论IVUS在TEVAR术中较DSA可以帮助术者获得更多、更准确的直观动态信息,适宜复杂TEVAR术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黄连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主动脉CTA资料,对受累的腹腔主要分支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缺血类型和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主动脉CTA资料,对受累的腹腔主要分支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缺血类型和灌注损伤程度进行分型,并分析二者与不同夹层原发破口位置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542支分支动脉中,465支(465/542,85.79%)存在缺血,包括337支(337/542,62.18%)动力型缺血及128支(128/542,23.62%)静力型缺血,其中灌注受损69支(69/542,12.73%)、灌注未受损396支(396/542,73.06%);77支(77/542,14.21%)血管无缺血。灌注受损的分支血管中,动力型缺血37支(37/69,53.62%),静力型缺血32支(32/69,4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7,P=0.215)。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缺血类型(动力型、静力型)及灌注改变情况(受损、未受损)无明显影响(χ~2=1.352、0.776,P=0.509、0.678)。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的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缺血类型及灌注损伤程度无明显影响,评估腹腔主要分支血管缺血及灌注改变情况对指导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夹层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改变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铁铮 韩晓峰 +1 位作者 刘光锐 郭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57-1061,1065,共6页
目的 探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灌注改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257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资料,其中SMA受累143例。收集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A影像资料,... 目的 探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灌注改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257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资料,其中SMA受累143例。收集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A影像资料,基于分支血管缺血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SMA血流灌注改变情况。结果 143例SMA受累夹层均顺利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且未同期处理SMA。SMA灌注受损缺血占10. 5%(15/143),其中动力型灌注受损7例,静力型灌注受损8例。术前CTA提示侧支循环通路形成10例,包括腹腔干-SMA通路3例,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SMA通路7例。腔内修复术后,13例1周内腹部不适症状消失,2例间断饱腹后腹胀,无需进一步手术。术后复查CTA显示,除2例SMA灌注类型维持不变且侧支循环通路仍开放外,余13例SMA灌注类型均改善,且8例侧支循环通路未再显示。术前CTA显示SMA灌注好的128例中,除4例由Ⅰ-a型转为正常型即假腔完全血栓化吸收外,余124例维持术前灌注类型不变。结论 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SMA缺血多数属动力型,缺血灌注受损型比例较低,腔内修复术不仅能隔绝原发破口防止夹层破裂,同时能有效改善缺血的SMA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侧支循环通路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彭 郭曦 +5 位作者 黄小勇 李铁铮 刘光锐 薛玉国 蒲俊舟 黄连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瘤 夹层 肾动脉 肾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形成致腔内动脉瘤修复术后Ⅱ型内瘘2例
19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2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黄连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7-258,共2页
病例1: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于我院接受腔内动脉瘤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术中应用Endurant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未见支架移位、内瘘等并发症。术后20个月,患者以“腹... 病例1: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于我院接受腔内动脉瘤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术中应用Endurant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未见支架移位、内瘘等并发症。术后20个月,患者以“腹部不适1月余,加重7天”再次入院,复查主动脉CTA(图1A^1C),轴位延迟期图像示支架外瘤腔内可见对比剂(Ⅱ型内瘘),三维重建图像见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与腹腔干间形成侧支循环通路,瘤腔最大径76mm(术前71mm),瘤腔体积394.01mm^3(术前334.57mm^3),IMA开口处管腔直径2.5 mm。经股动脉入路将猪尾导管送至肾动脉水平行腹主动脉造影,明确显示腹腔干和IMA侧支循环通路形成(图1D)。采用组合微导管导丝避让分支血管选择至IMA开口(图1E),以2枚Interlock(Boston Scientific公司,6mm×10cm)组合可控弹簧圈和2枚Cook不可控弹簧圈(塔型圈,基底直径6 mm,尖端直径2 mm)进行栓塞。术后即刻造影示IMA开口处完全封闭,瘤腔内无对比剂灌注(图1F)。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Ⅱ型内瘘消失(图1G^1I),瘤腔体积365.54 mm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侧支循环 肠系膜下动脉 腹腔干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VIABAHN支架于开窗型腹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报道
20
作者 李彭 郭曦 +5 位作者 黄小勇 李铁铮 刘光锐 薛玉国 蒲俊舟 黄连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76-378,共3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伴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行 B 超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形成,遂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就诊。既往高血压20年,控制良好;肝炎病史40年。患者入院后查体血压150/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7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伴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行 B 超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形成,遂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就诊。既往高血压20年,控制良好;肝炎病史40年。患者入院后查体血压150/90 mmHg (1 mmHg =0.133 kPa),心率18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形成 支架植入术 窗型 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医院就诊 下腹部疼痛 介入诊疗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