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健康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P450 2D6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健 康熙雄 +3 位作者 吕红 王雅杰 陈雪彦 王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健康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P450 2D6(CYP2D6)遗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88名符合ICO-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健康人群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P450 2D6(CYP2D6)遗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与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88名符合ICO-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同时用此方法对8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与9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CYP2D6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根据CYP2C19*2(G681A)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基因型分为3组(G/G,G/A,A/A);同样方法将CYP2C19*3(G636A)和CYP2D6(C100T)基因型各分为3组。结果在CYP2C19的检测中,健康志愿者中共检测到6个基因型,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测到7个基因型。2组间等位基因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YP2C19*2χ2=4.954,P>0.05;CYP2C19*3χ2=2.334,P>0.05)。但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突变型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在CYP2D6(C100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检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χ2=0.066,P>0.05)。结论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在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CYP2D6遗传多态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2C19*2的突变型纯合子可能是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细胞色素P450 2C19 细胞色素P450 2D6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未治疗时间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辉 刘珊珊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 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未治疗时间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被引量:8
3
作者 闫俊娟 凌文琪 +1 位作者 郑毅 崔永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为调查工具,对北京市城区2065例6~11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法,利用学生家长开家长会的时间进行。由... 目的:探讨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为调查工具,对北京市城区2065例6~11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法,利用学生家长开家长会的时间进行。由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并由调查员现场统一核对回收问卷。结果:调查表填写有效1876例,有行为问题的儿童350例,行为问题检出率18. 7%,其中女孩高于男孩(23. 0%vs. 14. 1%,P <0. 001)。男孩的行为问题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分裂样(7. 0%)、强迫性(6. 5%)、交往不良(5. 4%)和多动(5. 0%);女孩的行为问题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抑郁(18. 2%)、性问题(6. 35%)、违纪(6. 1%)和多动(5. 0%)。结论: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行为问题较常见,女孩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行为问题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相关精神障碍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福春 黄晶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0期981-982,共2页
卒中除涉及运动、语言等功能损害以外,精神障碍也是其常见伴发症状之一,卒中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20%~70%。国外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是患者功能预后不良和生活质量低下的重要危险因素[1]。提高授课教师对此内容的... 卒中除涉及运动、语言等功能损害以外,精神障碍也是其常见伴发症状之一,卒中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20%~70%。国外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是患者功能预后不良和生活质量低下的重要危险因素[1]。提高授课教师对此内容的教学意识,培养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置脑血管病相关精神障碍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精神障碍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电休克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莉 刘超猛 +2 位作者 任艳萍 杨春林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3,共5页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手段之一,被推荐用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急性加重或患有紧张症的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FES)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手段之一,被推荐用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急性加重或患有紧张症的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FES)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FES预后的好坏对患者后期的人格塑造及社会关系维护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MECT治疗FES的研究进展,发现MECT治疗FES起效快,在维持期也表现出了长程的治疗效应,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关于MECT治疗FES的研究整体质量一般,数量尚不足,结论的可靠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电休克 首发精神分裂症 疗效 安全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精神分裂症自我报告康复效果的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廉思源 吴涵 +5 位作者 韩金祥 肖存利 任艳萍 金文青 王雯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238,共6页
目的了解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报告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康复技术、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康复调查问卷收集接受精神康复训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结果自编康复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C... 目的了解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报告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康复技术、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康复调查问卷收集接受精神康复训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结果自编康复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68和0.874。纳入102例康复患者,根据患者自我报告的康复训练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组78例,无效组24例。有效组和无效组相比,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交友状况、康复次数、康复时间、人际关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OR=0.083,P=0.019)、居住状况(OR=0.093,P=0.025)、朋友(OR=0.011,P=0.001)、每年康复次数(OR=1.029,P=0.027)与康复效果有关。结论自我报告的康复效果评估是临床康复评估的有益补充,婚姻状况为单身、居住无独立空间、无朋友、康复次数少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在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靶向训练,以提升康复疗效,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康复 自我报告康复效果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静息态下alpha活动和认知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沙莎 赵希希 +5 位作者 韩传亮 彭兴 张培 董雯 尹晶晶 王长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4,共8页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的alpha频段能量和认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3例匹配的健康对照,通过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其认知功能,同...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的alpha频段能量和认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3例匹配的健康对照,通过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记录被试在睁眼和闭眼静息态下的脑电信号,比较两组在左侧额叶区(F3、F7)、右侧额叶区(F4、F8)、左侧中央区(T3、C3)、右侧中央区(T4、C4)、左后部脑区(T5、P3、O1)、右后部脑区(T6、P4、O2),以及中线Fz、CPz、Pz、Oz这4个位点的alpha相对功率,并探讨其与认知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除社会认知维度外,精神分裂症组在MCCB测验的其他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01)。在闭眼状态下,精神分裂症组全脑的alpha波相对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睁眼状态下,精神分裂症组的后部脑区,以及中线CPz、Pz、Oz电极alpha波相对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患者闭眼状态的所有脑区alpha波相对功率与其完成MCCB测评的总分,信息处理速度维度得分,推理和问题解决维度得分和言语学习与记忆维度得分均呈现正相关(P<0.05);患者睁眼状态的alpha波相对功率与其完成MCCB测评的总分,信息处理速度维度得分,言语学习与记忆维度得分均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水平存在多维度损害,静息状态下alpha水平和患者信息处理速度,推理和问题解决及言语学习与记忆等认知能力存在正相关,提示静息状态下的alpha水平或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水平受损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静息态 脑电图 ALPHA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作者 赵昕 王丹 +3 位作者 孙倩 金文青 王雯 任艳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9-595,共7页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不同刺激能量设定方案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给予低刺激能量MECT,对照组给予常规刺激能量MECT。2组MECT治疗次数均为6次,电极放置位置为双侧额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分别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评估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6次后。记录首次MECT治疗时刺激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MEC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试验组29例、对照组27例)完成MECT治疗及后续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8.97%和70.37%,缓解率分别为51.72%和62.9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HAMD-17总分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首次MECT刺激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时间<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CB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1例患者出现谵妄;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谵妄、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MECT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低刺激能量MECT与常规刺激能量MECT治疗抑郁发作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有所减少,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刺激能量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解郁方”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袁海宁 贾竑晓 +2 位作者 朱虹 田金洲 时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清热养阴解郁方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共55例符合难治性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入氟西汀合并中药治疗组或氟西汀治疗组,疗程12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 目的探讨清热养阴解郁方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共55例符合难治性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入氟西汀合并中药治疗组或氟西汀治疗组,疗程12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结果与单用氟西汀治疗的患者相比,合并中药治疗能较好地缓解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第8周,12周末时,2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第4周末时合并服用中药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即有所缓解(P<0.01)。结论 "清热解郁方"对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解郁 中药 氟西汀 难治性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惊厥治疗与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早期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任艳萍 张俊岩 +4 位作者 吴涵 罗炯 杨春林 马辛 姜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 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惊厥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发作 早期治疗效果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健 王刚 马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and Asberg ... 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Scale,MADRS)减分率<50%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丙戊酸钠+西酞普兰组(VPA+CIT)或丙戊酸钠+西酞普兰+利培酮组(risperidone,RIS),接受为期6周的随机开放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终点VPA+CIT+RIS组和VPA+CIT组MADRS、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of illness,CGI-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改善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of illness,CGI-I)评分较导入期末均明显降低,其中MADRS、BPRS、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GI-I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阳性因子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治疗第1周末BPRS阳性因子评分VPA+CIT+RIS组较VPA+CIT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在改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方面起效更快。在随机治疗第2周,VPA+CIT+RIS组有效率为66.0%,VPA+CIT组为33.3%,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起效更快。结论 VPA+CIT+RIS与VPA+CIT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均安全有效。在快速起效及降低转相风险方面,VPA+CIT+RIS组优于VPA+CIT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强化治疗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预测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丛丛 吴涵 +5 位作者 周丹娜 姜玮 王雯 杨春林 马辛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将5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2周的高频(10 Hz)rTMS治疗,对照组接受2周伪刺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2周)末、随访(6周)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AMD-17评分和HAMA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时间<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70.59%)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后,治疗组BDNF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基线BDNF浓度与疗效呈正相关(P<0.05)。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血清BDNF基线浓度高的抑郁症患者rTMS治疗效果更好,BDNF可以作为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抑郁症海马体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涛 韩鸿宾 +1 位作者 王丽颖 蔡焯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特点。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17例未用药首发抑郁症患者和19名正常对照的海马体积。结果患者组双侧海马绝对体积(AHV)以及AHV/颅内脑体积(ICV)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特点。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17例未用药首发抑郁症患者和19名正常对照的海马体积。结果患者组双侧海马绝对体积(AHV)以及AHV/颅内脑体积(ICV)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海马的AHV/ICV(1.380±0.162)低于右侧(1.462±0.105)和对照组左侧(1.478±0.1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55和0.051)。未见年龄、病程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海马体积相关(P>0.05)。结论未发现首发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炯 孙丛丛 +8 位作者 潘伟刚 王丹 史晓宁 王茜 金文青 梁立荣 杨春林 马辛 任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伪刺激治疗。治疗次数两组均为20次。治疗部位为前额部、双侧乳突部,频率为77.5 Hz,强度为15 mA。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安全性。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结束时(4周末),随访时(8周末)。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随访8周末时HAMD-17和HAMA的评分进行比较,显示两组HAMD-17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组间<0.05),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效应增大(P交互<0.05)。两组HAMA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4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74.29%±8.40%vs 32.54%±13.30%;第8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81.00%±10.68%vs 40.27%±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抑郁发作联合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交流电刺激 抑郁发作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梦雅 贾竑晓 +1 位作者 朱虹 刘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对16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以及16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头像采集,并使用Photoshop、Morph工具处理并合成面... 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对16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以及16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头像采集,并使用Photoshop、Morph工具处理并合成面孔,使用Presentation心理学软件请被试进行面孔识别并记录反应时;使用Metlab及SPSS工具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在识别自我图片的反应速度上较健康被试反应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识别陌生人图片的反应速度上,抑郁症患者和健康被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名人图片的反应速度上,抑郁症患者的右手对名人图片的反应速度较正常被试慢(P<0.05),而左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面孔识别 自我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躁狂发作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竑晓 尹梦雅 朱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躁狂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对32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患者以及32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面孔识别测试并记录反应时;使用Metlab及SPSS工... 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躁狂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自我异常。方法对32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患者以及32例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相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面孔识别测试并记录反应时;使用Metlab及SPSS工具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正常被试对自我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P<0.05),而躁狂发作患者在对各组图片的反应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正常被试相比,躁狂发作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发作 面孔识别 自我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悉面孔加工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珊珊 贾竑晓 刘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熟悉面孔加工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相对精确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的调查,我们对熟悉面孔加工过程的了解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有关熟悉面孔加工的影响因素、功能模型,所涉... 熟悉面孔加工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相对精确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的调查,我们对熟悉面孔加工过程的了解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有关熟悉面孔加工的影响因素、功能模型,所涉及的神经基础及熟悉面孔加工异常在临床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熟悉面孔 熟悉面孔加工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酞普兰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姚瑶 杨健 +4 位作者 裴昱 王勇 马辛 王晓民 汪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39-244,共6页
目的通过连续腹腔注射西酞普兰,研究西酞普兰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stress,CUS)抑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1)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采用包括束缚、强迫游泳、禁食水、夹尾等多种方法... 目的通过连续腹腔注射西酞普兰,研究西酞普兰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stress,CUS)抑郁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1)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采用包括束缚、强迫游泳、禁食水、夹尾等多种方法连续刺激成年雄性SD大鼠4周,检测其抑郁行为。2)模型成功后,对模型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西酞普兰3周,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善。3)行为学检测后,将大鼠立即处死,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血清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含量。结果 1)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4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糖水偏好明显下降,旷场实验垂直和水平运动距离明显减少,提示造模成功。2)给药3周后,10 mg.kg-1.d-1西酞普兰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及旷场实验垂直和水平运动距离,提示抑郁症状得到改善。3)10 mg.kg-1.d-1西酞普兰组模型大鼠血清和海马BDNF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4周可使大鼠出现抑郁症状,10 mg.kg-1.d-1西酞普兰可以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了海马BDNF的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库与神经病学建设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凌晓 黄越 +27 位作者 蔡志友 陈彪 陈生弟 樊东升 方伯言 郭燕军 韩璎 黄华品 纪文军 李红燕 刘坤 裴中 彭丹涛 施福东 隋轶 唐北沙 王枫 王雯 王朝霞 吴安华 徐运 杨东东 张国富 张力伟 张振涛 赵伟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4-923,共10页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 人脑组织库(简称脑库)是通过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渠道进行的脑组织采集、存储、研究并资源共享,为医学研究者开展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而奠定基础的机构。脑库的发展伴随神经病学发展的始终:神经病学始于对个案脑组织的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随着脑库建设可将神经病学再度带入崭新的认知领域,促进神经系统疾病新病种的发现与确定,对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新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脑库发展史、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与神经病学的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我国脑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神经科学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