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展开更多
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and Asberg ...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Scale,MADRS)减分率<50%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丙戊酸钠+西酞普兰组(VPA+CIT)或丙戊酸钠+西酞普兰+利培酮组(risperidone,RIS),接受为期6周的随机开放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终点VPA+CIT+RIS组和VPA+CIT组MADRS、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of illness,CGI-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改善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of illness,CGI-I)评分较导入期末均明显降低,其中MADRS、BPRS、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GI-I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阳性因子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治疗第1周末BPRS阳性因子评分VPA+CIT+RIS组较VPA+CIT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在改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方面起效更快。在随机治疗第2周,VPA+CIT+RIS组有效率为66.0%,VPA+CIT组为33.3%,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起效更快。结论 VPA+CIT+RIS与VPA+CIT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均安全有效。在快速起效及降低转相风险方面,VPA+CIT+RIS组优于VPA+CIT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文摘目的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文摘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Scale,MADRS)减分率<50%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丙戊酸钠+西酞普兰组(VPA+CIT)或丙戊酸钠+西酞普兰+利培酮组(risperidone,RIS),接受为期6周的随机开放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终点VPA+CIT+RIS组和VPA+CIT组MADRS、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of illness,CGI-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改善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of illness,CGI-I)评分较导入期末均明显降低,其中MADRS、BPRS、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GI-I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阳性因子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治疗第1周末BPRS阳性因子评分VPA+CIT+RIS组较VPA+CIT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在改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方面起效更快。在随机治疗第2周,VPA+CIT+RIS组有效率为66.0%,VPA+CIT组为33.3%,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起效更快。结论 VPA+CIT+RIS与VPA+CIT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均安全有效。在快速起效及降低转相风险方面,VPA+CIT+RIS组优于VPA+CIT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