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成人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晶 于海云 金玉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2-1215,共4页
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较常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主要分为两种亚型:成人型粒层细胞瘤(adultgranulosa cell tumor,AGCT)和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granulosa cell tumor,JGCT)。AGCT发病率相对较高,以低度恶... 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较常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主要分为两种亚型:成人型粒层细胞瘤(adultgranulosa cell tumor,AGCT)和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granulosa cell tumor,JGCT)。AGCT发病率相对较高,以低度恶性的临床病程及远期复发为特点。由于该类肿瘤较卵巢上皮源性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因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该文主要介绍AGCT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及免疫组化特征,重点探讨AGC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成人型粒层细胞瘤 诊断 分子生物学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脱水新技术在HE染色中应用效果评价
2
作者 薛晓伟 周立新 +6 位作者 谢斌 马铁 信芳杰 吴平 韩一丁 王莉 丁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评价组织脱水新技术在HE染色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实验室组织制备试剂的选择提供客观指标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8家医院病理科,使用组织脱水新技术制备的蜡块和切片,评价其优良率,同时分析造成染色不良... 目的评价组织脱水新技术在HE染色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实验室组织制备试剂的选择提供客观指标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8家医院病理科,使用组织脱水新技术制备的蜡块和切片,评价其优良率,同时分析造成染色不良事件和脱水机故障的原因。结果8家医院在蜡块和HE染色质量上表现稳定,蜡块优良率(P=0.96,χ^(2)=2.04)和染色优良率(P=0.42,χ^(2)=7.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蜡块质量与HE染色质量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0,P=0.63)。染色不良事件及脱水机故障的原因,与使用组织脱水新技术均无关。结论组织脱水新技术,在HE中表现稳定的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脱水新技术 HE染色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詹阳 郑兴征 +2 位作者 阴赪宏 谷玉春 朱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胎盘间叶发育不良(placental mesenchymal dysplasia,PM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例PMD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因自觉胎动消失或妊娠期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就... 目的探讨胎盘间叶发育不良(placental mesenchymal dysplasia,PM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5例PMD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因自觉胎动消失或妊娠期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就诊,可见患者胎盘增大,不同范围水肿、呈葡萄状。组织学表现为胎盘绒毛间质不同程度水肿,伴异常的厚壁小血管;绒毛膜板血管扩张并充血,部分绒毛间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无滋养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p57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PMD需与葡萄胎进行鉴别诊断。2例伴有胎死宫内。结论 PMD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当超声检查发现囊性胎盘时,应在鉴别诊断中考虑PMD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 绒毛水肿 非葡萄胎妊娠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部位结节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兴征 詹阳 +6 位作者 马建慧 王喜立 徐飞 陈天宝 张立红 金玉兰 朱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s,PSNs)的临床表现与组织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例PSNs,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者年龄25~41岁,平均(32.48±4.77)岁,有3/5的患者有2次及以...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结节(placental site nodules,PSNs)的临床表现与组织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例PSNs,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者年龄25~41岁,平均(32.48±4.77)岁,有3/5的患者有2次及以上妊娠史,诊断为PSNs时距上次妊娠间隔5~37个月,平均(15.33±8.05)个月,15例(75%)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大体上PSNs大多呈膜样结构,未见明确的结节;镜下可见内膜组织中1个或多个边界清楚的卵圆形结节,结节中央为玻璃样变,周边可见数量不等的中间型滋养细胞。免疫表型:CK(AE1/AE3)、CAM5.2、EMA、GATA-3、Cyclin E、p63强阳性,PLAP局限性强阳性,α-inhibin、h PL微弱且局限性阳性,Ki-67增殖指数1%~4%。结论 PSNs是源于绒毛膜中间型滋养细胞的良性非肿瘤性病变,需与透明样变的蜕膜组织、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及透明样变的鳞状细胞癌等鉴别,必要时可借助于免疫组化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部位结节 中间型滋养细胞 滋养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透明样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制片质量控制的探讨及体会 被引量:7
5
作者 范玲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23-824,共2页
为适应病理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障病理诊断和研究质量提高制片技术,实现病理切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院于2006年1月1日对医院病理制片质量控制加以严格管理,对石蜡制片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制片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优片率... 为适应病理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障病理诊断和研究质量提高制片技术,实现病理切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院于2006年1月1日对医院病理制片质量控制加以严格管理,对石蜡制片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制片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优片率达99.65%。由于病理技术工作各环节是流水作业,每一环节的失控均可造成制片的质量问题,因此质量控制涉及每一操作步骤,现将石蜡制片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操作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潘惠艳 赵群 +3 位作者 詹阳 赵丽红 张卫华 吴玉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对该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了解VGSCs在不同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VGSCs蛋白在细胞中的...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对该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了解VGSCs在不同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VGSCs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分别用MTT法和Matrigel法检测VGSCs对宫颈癌细胞的增生和侵袭作用。以半定量RT-PCR和RNAi方法确认宫颈癌细胞中VGSC表达亚型及其功能。结果:在检测的4种宫颈癌细胞株中,ME180细胞表达较高水平VGSCs蛋白,其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VGSCs抑制剂-河豚毒素(TTX)对ME180细胞增生无影响(P>0.05),但呈浓度依赖性抑制细胞的Matrigel侵袭(P<0.05)。在ME180细胞中检测到Nav 1.2、Nav 1.6和Nav 1.7三种VGSCs亚型,其中Nav 1.6 mRNA占总mRNA的78%,RNAi抑制Nav 1.6mRNA表达后可降低细胞侵袭达52%(P<0.05)。结论:VCSCs在宫颈癌ME180细胞株高表达,Nav 1.6为其主要表达亚型,增加了体外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侵袭 TTX Nav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9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骆黎静 盛洁 +3 位作者 卢丹 段爱红 李巍 詹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82-985,共4页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和腹腔镜切除病灶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6月~2015年6月病理诊断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9例,年龄16~35岁,(23. 4±5. 9)岁。均有严重痛经,均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结果病灶均...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和腹腔镜切除病灶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6月~2015年6月病理诊断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9例,年龄16~35岁,(23. 4±5. 9)岁。均有严重痛经,均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结果病灶均位于子宫圆韧带起点处或其偏下方。病灶直径2. 2~4. 0 cm,(3. 2±0. 6) cm,内见一囊腔,直径0. 6~3. 5 cm,(1. 7±0. 8) cm。病理结果显示为囊性腺肌瘤样特征,但周围肌层中除紧邻囊腔部位外均未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分布。术后1个月痛经的疼痛评分由(9. 8±0. 6)分降至(0. 4±0. 7)分(P=0. 004)。随访2. 5~11. 5年,(6. 6±3. 2)年,无痛经和病灶复发。结论特殊部位孤立性子宫囊性腺肌瘤是一种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可致严重痛经的罕见疾病,腹腔镜下单纯病灶切除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囊性腺肌瘤 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干扰电压门控钠通道scn8a基因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潘惠艳 赵群 +3 位作者 詹阳 赵丽红 张卫华 吴玉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研究scn8a基因(编码Nav1.6亚型钠离子通道蛋白)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生、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干扰RNA技术(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下调人宫颈癌SiHa细胞scn8a基因表达,使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分... 目的研究scn8a基因(编码Nav1.6亚型钠离子通道蛋白)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生、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干扰RNA技术(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下调人宫颈癌SiHa细胞scn8a基因表达,使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siRNA转染细胞后scn8a mRNA和Nav1.6蛋白变化,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其对SiHa细胞的增生影响,采用划痕实验、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其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siRNA转染SiHa细胞48 h后,scn8a mRNA和Nav1.6蛋白水平分别降低62.7%(P<0.05)和65.8%(P<0.05),针对scn8a基因的siRNA对SiHa细胞的增生无影响(P>0.05),但可有效抑制细胞迁移达55.6%(P<0.05)和侵袭达36.9%(P<0.05)。结论针对scn8a的siRNA干扰了电压门控钠通道在宫颈癌SiHa细胞中表达,其对细胞增生无影响,但抑制了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scn8a基因 RNA干扰 侵袭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喜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74-376,共3页
关键词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病理形态学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支文雪 刘红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3,326,共4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异质性大,传统组织病理学评价可重复性较低,各型之间组织学特点常存在重叠,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的劣势日益凸显。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的TCGA分子分型,为预测患者预后...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异质性大,传统组织病理学评价可重复性较低,各型之间组织学特点常存在重叠,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的劣势日益凸显。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的TCGA分子分型,为预测患者预后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就近年来各分子亚型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优化检测流程进行综述,以期将传统病理学诊断与分子分型相结合,为更精准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疗效预测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子分型 研究进展 检测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酸解法及热酸解法对Feulgen染色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澄 金玉兰 +1 位作者 韩一丁 金玉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607,共2页
DNA倍体分析在肿瘤诊断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1987年VanDriel-Kulker首次提出在显微镜下细胞核光密度测量判断DNA含量的方法[2],其中Feulgen染色能够精确的显示细胞核DNA相对含量,其已逐渐成为临床检测的重要辅助手段。Feulgen染... DNA倍体分析在肿瘤诊断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1987年VanDriel-Kulker首次提出在显微镜下细胞核光密度测量判断DNA含量的方法[2],其中Feulgen染色能够精确的显示细胞核DNA相对含量,其已逐渐成为临床检测的重要辅助手段。Feulgen染色由Feulgen和Rossenbrek等在1924年提出,作为细胞核DNA特异性经典染色方法之一,在病理学及细胞化学领域一直沿用至今[3]。近年来Feulgen染色在染液成分、水解液浓度及水解时间上做了较大调整[4]。本文通过Feulgen染色中两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冷酸解法及热酸解法的染色过程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更稳定的染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酸解法 热酸解法 FEULGEN染色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