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腺肌病恶变再认识
1
作者 郭银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随着对子宫腺肌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腺肌病恶变(endometrial cancer arising in adenomyosis,EC-AIA)受到重视。EC-AIA患病率低,多为病例报道,但EC-AIA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临床问题,重...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随着对子宫腺肌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腺肌病恶变(endometrial cancer arising in adenomyosis,EC-AIA)受到重视。EC-AIA患病率低,多为病例报道,但EC-AIA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临床问题,重要的是EC-AIA没有特异性症状和有效辅助检查手段,临床诊断困难,不易早期发现且容易漏诊、误诊和延迟诊断,需要不断总结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变 子宫腺肌病 endometrial cancer arising in adenomy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郭银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不孕症、子宫增大及其相关症状。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近年来,青少年子宫腺肌病时有报道,其临床特点...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不孕症、子宫增大及其相关症状。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近年来,青少年子宫腺肌病时有报道,其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加重 子宫增大 子宫肌层 子宫腺肌病 痛经 相关症状 不孕症 子宫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边缘切除法在小阴唇肥大整形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郭银树 李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边缘切除法行小阴唇肥大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选择18例双侧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42岁,(28.5±6.6)岁,均有外阴部小阴唇摩擦不适及运动后疼痛不适,12例有性生活史者性生活无影响。查体双侧小阴... 目的探讨激光边缘切除法行小阴唇肥大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选择18例双侧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42岁,(28.5±6.6)岁,均有外阴部小阴唇摩擦不适及运动后疼痛不适,12例有性生活史者性生活无影响。查体双侧小阴唇水平组织冗余肥大,边缘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浓密,站立时双侧小阴唇超出大阴唇水平,测量左侧小阴唇宽度25~40 mm,(31.7±5.4)mm,右侧25~40 mm,(31.4±5.0)mm。采用边缘切除法行双侧小阴唇缩小整形,遵行双侧对称原则设计切口并画线,冷刀切开皮肤黏膜,CO 2激光切开皮下组织并严密止血,6-0可吸收缝线严密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8~120 min,(81.5±16.2)min,切口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6个月,(4.3±1.4)月,摩擦、疼痛症状均消失,12例有性生活史者术后性生活无影响。术后1个月检查,双侧小阴唇形态、颜色对称,形态自然,边缘组织柔软,颜色变浅,站立时均未超出大阴唇水平,测量左侧小阴唇宽度10~15 mm,(13.7±1.2)mm,右侧10~15 mm,(13.5±1.4)mm。结论边缘切除法小阴唇缩小整形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小阴唇缩小效果确切,外形自然,双侧同时手术后双侧形态对称,对于小阴唇水平组织冗余肥大、边缘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浓密者,是一种可行的小阴唇整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阴唇肥大 小阴唇整形 边缘切除法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