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腹腔镜手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患者妇科疾病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付凤仙 段华 +3 位作者 汪沙 汤一群 甘露 徐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患者妇科疾病行宫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妇科微创中心2013年1月~2017年1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12例年龄≥80岁老年患者妇科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宫腔镜手术时间(30.0±10.7)min,3例腹腔镜手术时...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患者妇科疾病行宫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妇科微创中心2013年1月~2017年1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12例年龄≥80岁老年患者妇科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宫腔镜手术时间(30.0±10.7)min,3例腹腔镜手术时间分别为30、45、65 min,1例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时间为55 min,1例宫腔镜手术时间为30min,再次腹腔镜手术时间为70 min。7例宫腔镜手术出血量为(20.0±10.7)ml,3例腹腔镜手术出血量分别为30、35、50 ml,1例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出血量60 ml,1例宫腔镜手术出血量10 ml,再次腹腔镜手术出血量100 ml。7例宫腔镜手术病理:2例萎缩性子宫内膜,3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宫颈息肉,1例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3例腹腔镜手术病理均为良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为萎缩性子宫内膜及良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分化)。术后无前列腺电刀综合征、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及静脉血栓性疾病等并发症。12例随访(19.8±10.7)月,未见异常。结论在充分评估患者手术风险的基础上,宫腹腔镜手术对于诊治80岁以上老年患者妇科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宫腹腔镜手术 妇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技术保守性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郭银树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以腹腔镜、宫腔镜为代表的内镜手术、介入治疗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微创技术,正深入到妇科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显示出较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创技术在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凸显,本文对腹腔镜腺肌病病灶切除、腹腔镜腺... 以腹腔镜、宫腔镜为代表的内镜手术、介入治疗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微创技术,正深入到妇科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显示出较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创技术在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凸显,本文对腹腔镜腺肌病病灶切除、腹腔镜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宫腔镜子宫内膜及内膜肌层交界区切除、子宫动脉栓塞术、高频聚焦超声等治疗子宫腺肌病进行文献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宫腔镜 子宫动脉栓塞术 高强度聚焦超声 子宫腺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微创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欣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095-1096,1104,共3页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手术治疗 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微创 围绝经期症状 年轻化趋势 全子宫切除 内分泌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行膀胱内检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附28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成九梅 段华 +4 位作者 刘芸 郭银树 李长东 张颖 马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探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以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行膀胱内检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盆腔病变复杂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在手术前使用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行输尿管逆行插管;另有9例腹腔镜术后使用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观察双... 目的探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以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行膀胱内检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盆腔病变复杂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在手术前使用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行输尿管逆行插管;另有9例腹腔镜术后使用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观察双侧输尿管开口蠕动(喷尿)及膀胱内情况。结果术前行输尿管逆行插管的19例,术中借助导管的定位辨识,避免了输尿管损伤及相关并发症;9例术后宫腔镜代替膀胱镜检查,发现1例左侧输尿管开口蠕动消失,立即腹腔镜探查并拆除该侧输尿管周围组织缝合线,再次置镜观察,输尿管开口蠕动恢复;1例发现膀胱内菜花状新生物,定位活检病理回报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转泌尿外科诊治。28例术后肉眼血尿时间16~42h,无泌尿系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妇科困难腹腔镜手术中,以宫腔镜代替膀胱镜进行膀胱内检查及输尿管逆行插管,能够降低和及时发现输尿管损伤,是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输尿管损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膀胱镜 腹腔镜手术 输尿管逆行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边缘切除法在小阴唇肥大整形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郭银树 李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边缘切除法行小阴唇肥大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选择18例双侧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42岁,(28.5±6.6)岁,均有外阴部小阴唇摩擦不适及运动后疼痛不适,12例有性生活史者性生活无影响。查体双侧小阴... 目的探讨激光边缘切除法行小阴唇肥大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0月,选择18例双侧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42岁,(28.5±6.6)岁,均有外阴部小阴唇摩擦不适及运动后疼痛不适,12例有性生活史者性生活无影响。查体双侧小阴唇水平组织冗余肥大,边缘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浓密,站立时双侧小阴唇超出大阴唇水平,测量左侧小阴唇宽度25~40 mm,(31.7±5.4)mm,右侧25~40 mm,(31.4±5.0)mm。采用边缘切除法行双侧小阴唇缩小整形,遵行双侧对称原则设计切口并画线,冷刀切开皮肤黏膜,CO 2激光切开皮下组织并严密止血,6-0可吸收缝线严密缝合。结果手术时间68~120 min,(81.5±16.2)min,切口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6个月,(4.3±1.4)月,摩擦、疼痛症状均消失,12例有性生活史者术后性生活无影响。术后1个月检查,双侧小阴唇形态、颜色对称,形态自然,边缘组织柔软,颜色变浅,站立时均未超出大阴唇水平,测量左侧小阴唇宽度10~15 mm,(13.7±1.2)mm,右侧10~15 mm,(13.5±1.4)mm。结论边缘切除法小阴唇缩小整形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小阴唇缩小效果确切,外形自然,双侧同时手术后双侧形态对称,对于小阴唇水平组织冗余肥大、边缘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浓密者,是一种可行的小阴唇整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阴唇肥大 小阴唇整形 边缘切除法 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6
作者 郭银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不孕症、子宫增大及其相关症状。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近年来,青少年子宫腺肌病时有报道,其临床特点...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不孕症、子宫增大及其相关症状。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近年来,青少年子宫腺肌病时有报道,其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加重 子宫增大 子宫肌层 子宫腺肌病 痛经 相关症状 不孕症 子宫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制品对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渗出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7
7
作者 祝鑫瑜 段华 +2 位作者 王欣 汪沙 甘露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2-926,935,共6页
目的:探讨羊膜制品对宫腔粘连分离术(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 ,TCRA)后宫腔渗出液中与粘连有关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因重度宫腔粘连实施TCRA,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宫腔内放置覆盖羊膜制品的... 目的:探讨羊膜制品对宫腔粘连分离术(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 ,TCRA)后宫腔渗出液中与粘连有关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因重度宫腔粘连实施TCRA,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宫腔内放置覆盖羊膜制品的Foley’ s球囊导管;对照组15例:宫腔内仅放置Foley’ s球囊导管。分别于术后3 h、6 h、9 h、12 h、24 h、48 h、72 h和4 d、5 d、6 d、7 d经球囊导管收集宫腔渗出液,测量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的浓度,观察羊膜制品使用后子宫腔创面渗液量与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宫腔渗液量的变化:研究组总渗液量(30.6±18.2)ml,显著少于对照组(62.7±32.9)ml (t=-3.307,P=0.003);研究组术后48 h渗液量达峰值,中位数5.50 ml(0.50~13.00 ml),7 d时渗液量显著低于48 h水平(χ^2=15.691,P=0.000);对照组术后4 d渗液量达峰值,中位数11.50 ml(3.00~23.00 ml),7 d时渗液量显著低于4 d水平(χ^2=9.549,P=0.002);研究组术后7 d渗液量中位数1.00 ml(0.00~2.00 ml),显著少于对照组中位数6.50 ml (5.00~8.00 ml)(Z=-4.666,P=0.000)。3种粘连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组术后48 h TNF-α达峰值浓度(279.35±29.52)ng/L,术后7 d降为(243.56±43.99)ng/L(q=3.990,P<0.05);对照组TNF-α术后48 h达峰值浓度(309.18±35.20)ng/L,与术后7 d (285.06±38.20)ng/L无统计学差异(q=2.485,P>0.05)。研究组VEGF术后72 h达峰值浓度(629.24±101.38)ng/L,术后7 d降为(428.16±104.35)ng/L(q=6.974,P<0.05);对照组VEGF术后24 h达峰值浓度(713.47±110.20)ng/L,术后7 d降为(564.59±119.92)ng/L(q =5.169,P <0.05)。研究组 IL-1术后6 d 达峰值浓度(84.41±16.31)ng/L,与术后7 d (80.62±14.77)ng/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q=0.923,P>0.05);对照组IL-1术后5 d达峰值浓度(101.35±19.53)ng/L,与术后7 d(89.89±13.83)ng/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q=2.736,P>0.05)。结论使用羊膜制品能够明显减少TCRA术后宫腔渗液量和渗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渗出液中TNF-α、VEGF和IL-1粘连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小样本数据表明TCRA术后使用羊膜制品有助于降低再粘连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宫腔粘连 宫腔粘连分离术 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介素1 再粘连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损伤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倩 段华 +3 位作者 汪沙 甘露 汤一群 陈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宫腔粘连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单纯机械损伤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最为接近人类,对开展前瞻性研究非常必要。文中探讨了不同机械损伤方法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雌性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搔刮组( n... 目的:宫腔粘连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单纯机械损伤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最为接近人类,对开展前瞻性研究非常必要。文中探讨了不同机械损伤方法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雌性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搔刮组( n=15),使用直径2 mm刮匙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切开缝合组( n=15),纵行剖开子宫,刀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对照组( n=15),假手术开腹,空气暴露20 min后关腹,子宫不处理。通过子宫内膜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宫腔AFS评分、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妊娠结局的观察对比2种造模方法的损伤程度。结果搔刮法或切开缝合法损伤宫腔后,子宫内膜腺上皮角蛋白染色明显减少。搔刮组、切开缝合组AFS评分[3.0(2.0-3.8)分、5.0(3.8-8.0)分]均高于对照组[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切开缝合组高于搔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搔刮组、切开缝合组子宫内膜纤维化半定量评分[5.0(4.0-5.3)分、6.5(5.8-8.0)分]均高于对照组[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切开缝合组高于搔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搔刮组及切开缝合组造模侧胚胎数为[0.5(0-3.3)、0(0-2.3)]低于对侧未造模侧[7.6(6.8-8.0)、8.0(7.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机械损伤宫腔搔刮法及切开缝合法对于大鼠IUAs造模均可行,2种方法均有助于IUAs发病学及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切开缝合法造成宫腔内膜纤维化趋势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机械损伤 纤维化 宫腔搔刮 切开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雨声 郭银树 +1 位作者 段华 张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妇科微创中心经病理确诊的403例EP的临床资料。结果 EP占同期绝经期宫腔内病变51.7%(403/779),有绝经后出血等... 目的探讨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妇科微创中心经病理确诊的403例EP的临床资料。结果 EP占同期绝经期宫腔内病变51.7%(403/779),有绝经后出血等临床症状占43.4%(175/403)。超声检查77.9%(314/403)的病人提示内膜回声不均,内膜厚度(0.8±0.4)cm;48.4%(195/403)的病人探及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宫腔镜诊断EP与病理的符合率达88.6%(357/403)。病理结果显示良性息肉占93.3%(376/403),恶性息肉占6.7%(27/403)。同时对息肉外宫腔其余部位内膜活检300例,EP同时合并内膜单纯增生及复杂增生占20.3%(61/300),非典型增生占2.7%(8/300),子宫内膜癌占1.0%(3/300)。结论 EP是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宫腔内病变,宫腔镜是EP有效的诊治方法,需要同时行子宫内膜活检以防遗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期 子宫内膜息肉 超声 宫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及子宫病灶切除在初治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0
作者 张颖 成九梅 +1 位作者 段华 郭银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及子宫病灶切除在初治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对4例经外院治疗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采用在腹腔镜下先分离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动脉阻断,然后行剖宫产...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及子宫病灶切除在初治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对4例经外院治疗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采用在腹腔镜下先分离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动脉阻断,然后行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及缝合修补。结果4例均在腹腔镜下成功行子宫动脉阻断及病灶切除修补,无中转开腹及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60~80min,术中出血量30~70ml。术后血hCG4周内均降至正常,月经规律来潮。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及子宫病灶切除具有微创、疗效确切等优点,将成为治疗初治失败的剖宫产瘢痕妊娠病例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动脉阻断 剖宫产瘢痕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成像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颖 段华 +5 位作者 孔亮 王永军 郭银树 成九梅 王金娟 王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189例异常子宫出血可疑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电子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膜依次使用白光和NBI模式进行分类和...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189例异常子宫出血可疑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电子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膜依次使用白光和NBI模式进行分类和病灶性质的判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观察模式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作用。结果 189例共取子宫内膜病理标本334份,其中病理阳性病灶(包括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27份,阴性病灶(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良性病变)207份。依照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宫腔镜下诊断特征:病灶增厚高出周边内膜、异型血管和(或)组织坏死致病灶表面毛糙不规则,NBI及白光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准确率为93.7%(313/334)及84.7%(283/334)(χ2=14.010,P=0.000),敏感性为95.3%(121/127)及79.5%(101/127)(χ2=14.302,P=0.000),NBI模式均显著高于白光;二者诊断的特异性为92.8%(192/207)及87.9%(182/207)(χ2=2.767,P=0.096),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NBI弥补了普通光宫腔镜对病变形态学识别的不足,可明显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NBI指导下的对宫腔内病变的定位活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宫腔镜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联合宫腔镜在宫内妊娠组织残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4
12
作者 付凤仙 段华 +1 位作者 夏雪 朱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9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宫腔镜在宫内妊娠组织残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22例因人工流产、药物流产、足月或引产及自然流产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其中19例门诊行宫腔镜检查及定位诊刮,另3例剖宫产术后因宫内残留... 目的探讨B超联合宫腔镜在宫内妊娠组织残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22例因人工流产、药物流产、足月或引产及自然流产后B超提示宫内异常回声,其中19例门诊行宫腔镜检查及定位诊刮,另3例剖宫产术后因宫内残留妊娠组织周围血流丰富未行宫腔镜检查及定位诊刮,进一步住院行宫腔镜、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和(或)超声监护手术。结果 19例门诊宫腔镜检查均提示宫内妊娠组织残留,定位诊刮病理:绒毛和(或)蜕膜样组织12例,纤维及骨组织1例,增生期或分泌期子宫内膜5例,未刮出组织物1例。B超联合宫腔镜术前诊断宫内残留妊娠组织阳性预测值68.4%(13/19)。6例门诊定位诊刮阴性者,4例行腹腔镜监护宫腔镜手术,术后病理为退变绒毛及蜕膜组织;2例行单纯宫腔镜手术,术后病理分别为退变绒毛及蜕膜组织和退变绒毛。宫腔镜手术未见宫内妊娠组织残留4例(18.2%),其中药物流产后3例,人工流产后1例但合并宫腔粘连。单纯宫腔镜手术8例(36.4%),腹腔镜监护宫腔镜手术6例(27.3%),超声监护宫腔镜手术6例(27.3%),腹腔镜和超声联合监护宫腔镜手术2例(9.1%)。合并宫腔粘连和(或)子宫不全中隔7例(31.8%)。2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8月:血hCG值升高的4例均在术后1-2周恢复正常;月经恢复正常,无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后超声提示宫腔内膜线清晰,无宫内异常回声。结论 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及定位诊刮可以明确宫内残留妊娠组织的性质、位置、大小及是否合并其他宫内疾患,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和(或)B超诊断和治疗宫内妊娠组织残留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B超 宫内妊娠组织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联合B超及腹腔镜在剖宫产切口憩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9
13
作者 郭银树 段华 +3 位作者 张颖 彭燕蓁 李长东 王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1期1019-1021,共3页
2008年6月~2009年10月收治5例剖宫产切口憩室,均表现为末次剖宫产复经后经期延长至15~26 d。5例均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确诊,宫腔镜见宫颈内口上方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局部缺损呈拱形穹隆样改变,凸向子宫浆膜面,伴局部血管增生,腔... 2008年6月~2009年10月收治5例剖宫产切口憩室,均表现为末次剖宫产复经后经期延长至15~26 d。5例均经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确诊,宫腔镜见宫颈内口上方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局部缺损呈拱形穹隆样改变,凸向子宫浆膜面,伴局部血管增生,腔内可见陈旧积血,联合超声下可见子宫下段前壁剖宫产切口部位浆膜层连续而肌层不连续,出现"断裂"现象,其内出现无回声区。行腹腔镜下憩室切除子宫缝合修补术。手术时间(60.0±7.9)min。术中出血量10~20ml。无中转开腹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9个月,异常阴道出血症状均消失,月经规律,宫腔镜联合B超二探测量子宫下段剖宫产处肌壁厚度由术前(2.6±0.5)mm增至术后(10.5±1.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宫腔镜 剖宫产切口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5例子宫肌瘤患者三种手术途径行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情况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雨声 张颖 +1 位作者 段华 郭银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8期113-116,120,共5页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需行子宫切除三种手术途径(开腹、腹腔镜、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患者725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组...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需行子宫切除三种手术途径(开腹、腹腔镜、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患者725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组(TAH组,283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组(TLH组,251例)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组(TVH,191例)三组,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体温、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三组比较,TAH组患者术中出血最多,TLH组手术时间最长、住院费用最高,但TLH组术后最高体温、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H、TLH和TVH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手术时间略长,住院费用较高以外,TLH在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TVH、TAH。三种全子宫切除途径各有利弊,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子宫切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 临床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永军 段华 +1 位作者 高颉 郭银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7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4月对22例POP-Q分期Ⅲ、Ⅳ期的重度子宫或阴道穹隆脱垂患者行腹腔镜下“Y”形聚丙烯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者分别于膀胱阴道间隙...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4月对22例POP-Q分期Ⅲ、Ⅳ期的重度子宫或阴道穹隆脱垂患者行腹腔镜下“Y”形聚丙烯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者分别于膀胱阴道间隙和直肠阴道间隙增加植入网片的长度,合并中度以上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者同期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TVT-O),采用POP-Q分期法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7(PFIQ-7)、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12(PISQ-12)分别评价解剖和功能疗效。结果2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合并重度SUI同期行TVT-O,术中未发生膀胱、输尿管、直肠他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134.3±36.6)min,术中出血量(77.3±37.8)ml,术后2~3 d拔尿管均能自主排尿,无尿潴留。22例术后随访(17.5±8.2)月,无手术失败及术后复发,无网片侵蚀、暴露;POP-Q分期Aa、Ba、C、Ap、Bp各指示点解剖位置中位数由术前1.5、3.0、2.0、-2.3、-1.5 cm分别恢复为术后-3.0、-3.0、-8.0、-3.0、-3.0 cm。 PFIQ-7、PFDI-20评分中位数由术前66.7、66.2分恢复为术后12.0、14.6分,PISQ-12评分由术前(69.4±10.3)分提高到(86.9±10.0)分(t=12.351,P=0.000);UDI-6术前后无改善(Z=-0.337,P=0.736)。术后新发SUI 3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术前6例尿失禁,术后2例症状减轻,4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术后8个月行 TVT-O,3例功能锻炼并观察。患者主观满意度为95.4%(21/22)。结论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是治疗重度子宫或穹隆脱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有诱发或加重尿失禁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腹腔镜 骶骨阴道固定术 合成网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欣 成九梅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0期869-872,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2月97例子宫腺肌病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治疗,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7例进行研究,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动脉...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对子宫、卵巢血流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2月97例子宫腺肌病在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接受治疗,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7例进行研究,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指数变化,并观察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早卵泡期FSH、LH、E2水平。结果术后1、3、6、12个月子宫体积分别为(172.85±65.38)、(166.40±51.57)、(149.62±58.76)、(153.91±62.42)cm3,较术前(428.96±79.23)cm3明显缩小(q=24.294,P<0.05;q=24.906,P<0.05;q=26.497,P<0.05;q=26.090,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Vmax分别为(0.29±0.12)、(0.27±0.09)、(0.28±0.11)、(0.22±0.13)m/s,较术前(0.49±0.17)m/s明显下降(q=9.594,P<0.05;q=10.553,P<0.05;q=10.073,P<0.05;q=12.952,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分别为0.82±0.18、0.79±0.14、0.78±0.08、0.77±0.15,较术前0.69±0.13明显增高(q=5.654,P<0.05;q=4.349,P<0.05;q=3.914,P<0.05;q=3.479,P<0.05)。术后1、3、6、12个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分别为1.84±0.43、1.69±0.56、1.72±0.40、1.79±0.69,较术前1.13±0.48明显增高(q=8.266,P<0.05;q=6.519,P<0.05;q=6.869,P<0.05;q=7.684,P<0.05)。术后各时点卵巢动脉Vmax、RI、P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40,P=0.236;F=0.38,P=0.814;F=0.33,P=0.857)。手术前后患者E2、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F=1.46,P=0.215;F=0.20,P=0.937;F=0.08,P=0.989)。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灶切除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供明显降低,对卵巢血流及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无生育要求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微创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子宫动脉阻断术 腹腔镜 卵巢血流 卵巢内分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郭银树 张颖 +1 位作者 成九梅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1月-2007年10月因子宫腺肌病接受TCRE的3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后痛经缓解率、月经量、血Hb...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1月-2007年10月因子宫腺肌病接受TCRE的3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后痛经缓解率、月经量、血Hb、CA125水平。结果31例TCRE手术时间(14.4±1.4)min(10-28min),术中出血量10-50ml。术后随访24-48个月,痛经缓解有效率93.5%(29/31),2例痛经不能缓解,且子宫进行性增大,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服用孕三烯酮仍在随访中。1例术后11个月宫腔粘连致宫腔积血,行宫腔扩创引流积血约10ml痊愈。月经量由术前(102.0±4.7)ml减少至术后(15.6±2.1)ml(t=223.77,P=0.000),其中闭经7例,点滴状月经18例,月经量显著减少6例。22例术后3个月内贫血纠正,血红蛋白由术前(78.6±3.6)g/L上升至(126.8±8.9)g/L(t=-27.953,P=0.000)。术后血清CA125除2例持续〉35IU/ml,其余术后3个月降至正常范围。结论TCRE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治疗贫血,但术前应排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大小≤8孕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子宫内膜切除术 子宫腺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苯三酚在绝经期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付凤仙 段华 +2 位作者 汪沙 张玉媛 王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绝经期患者宫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和航天中心医院妇产科176例绝经期患者,根据宫腔镜手术前宫颈预处理的方法分为间苯三酚组(n=...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绝经期患者宫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和航天中心医院妇产科176例绝经期患者,根据宫腔镜手术前宫颈预处理的方法分为间苯三酚组(n=84)和Foley尿管组(n=92),比较2组扩张宫颈时间、4.5 mm宫腔检查镜的镜体直接通过宫颈管的例数、术前并发症等。结果宫腔镜手术中无须扩宫,间苯三酚组54例,Foley尿管组60例,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17,P=0.897)。间苯三酚组扩张宫颈管时间(20.6±7.5) s,Foley尿管组(21.8±8.0) s,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024,P=0.307)。间苯三酚组术前均无腹痛、心率增快和(或)血压升高,Foley尿管组12例腹痛(P=0.000)、5例心率增快(P=0.037)和6例血压升高(P=0.019)。2组均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子宫穿孔、子宫出血、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充分评估患者手术风险的基础上,间苯三酚应用于绝经期患者宫腔镜手术前的宫颈预处理,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三酚 绝经期患者 宫颈扩张 宫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彭燕蓁 张玮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对41例子宫腺肌症行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随访术后月经量,痛经及慢性盆腔痛症状,对复发因素进行分...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对41例子宫腺肌症行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随访术后月经量,痛经及慢性盆腔痛症状,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月经量评分采用图示出血评分(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LAC),术后PBLAC评分(32.4±9.7)分,与术前(230.2±69.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63,P=0.000)。41例术前均有进行性加重痛经症状,痛经程度评分为(7.2±2.3)分,术后3个月痛经程度评分(1.2土0.8)分,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754,P=0.000)。6例术后1~2年再次出现痛经症状,复发率14.6%(6/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子宫体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病程不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结论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月经量增多及痛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患一体化护理在子宫腺肌病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嘉 汪沙 +3 位作者 司景革 齐歆 李丹 王亚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3期164-167,180,共5页
目的探讨医护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并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的患者102例... 目的探讨医护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并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的患者102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实施分组护理。对照组51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1例采用医护患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围术期疼痛进行联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焦虑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后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 VAS均显著性低于术后2 h,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实施医护患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正确解读及评价治疗中所产生的疼痛,从而提高护理疼痛管理水平,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焦虑,减少药物使用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医护患一体化 高强度聚焦超声 围术期 疼痛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