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GRMC1)对预测乳腺癌预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颖 阮祥燕 +2 位作者 米鑫 王刚乐 Alfred O.Mueck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在乳腺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预测依据。方法试验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初诊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50例...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在乳腺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预测依据。方法试验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初诊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50例,记录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预后相关因素,追踪随访患者预后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Ki67、PGRMC1表达情况,并分析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试验的50名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ERa阳性表达率为48.0%,共24例;PR阳性表达率为42.0%,共21例;Ki67阳性表达率为4%,共2例;PGRMC1阳性表达率为70.0%,共35例。PGMRC1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间有明显相关性(OR=1.60,95%CI:1.11-2.29;OR=1.12,95%CI:1.02-1.23),PGRMC1表达阳性程度越高,患者复发可能性越大(P=0.011),远期生存情况越差(P=0.028)。结论PGRMC1与常见预后因子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间存在关联,与患者疾病复发、远期生存情况存在关联,其很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 雌激素受体 预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宇 侯晓朴 +2 位作者 李丹 李颖 朱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41,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 目的探讨小剂量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对大鼠胰腺的致瘤作用。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只,手术切开大鼠胰腺被膜按2 mg/100 g置入DMBA;对照组10只,仅行胰腺被膜的切开,不置入任何药物。2组术后每月称量大鼠体质量,并分别在手术后2、4、6个月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实验组大鼠6个月内体质量增长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2实验组大鼠术后4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为33.3%(6/18),6个月胰腺囊肿发生率38.9%(7/18),6个月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发生率为5.6%(1/18),胰腺部位平滑肌肉瘤总发生率1.8%(1/55);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结论小剂量DMBA(2 mg/100 g)置入SD大鼠6个月后可引起大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囊肿,无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胰腺肉瘤发生率很低,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肉瘤 7 12-二甲基苯并蒽(DMBA)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