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肥胖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就诊的PCOS肥胖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两组...目的探讨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肥胖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就诊的PCOS肥胖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两组均使用孕激素调理月经3个月,试验组进行个体化饮食、运动和行为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专人随访和体质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减重的常规诊疗宣教。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及简易健康状况检查(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量表评估参与者的性功能及生活质量。收集可能影响性功能的临床资料并测定性激素水平,包括人体测量指标、血清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胰岛素抵抗指数、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显著降低(P<0.0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01)。试验组SF-12心理健康领域得分以及FSFI总分、性欲、性高潮和性满意得分均显著增高(P<0.05),而SF-12生理健康领域得分及性唤起、阴道润滑和性交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更好改善PCOS肥胖患者的性功能及心理健康。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表型性功能及其与临床和性激素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调查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0...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表型性功能及其与临床和性激素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调查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PCOS患者和对照女性进行研究。根据鹿特丹标准将PCOS分为四个临床表型组,A组:排卵功能障碍(oligo-ovulation or anovulation,OA)+雄激素过多(hyperandrogenism,HA)+多囊卵巢(polycystic ovaries,PCO);B组:OA+HA;C组:HA+PCO;D组:OA+PCO。收集可能影响性功能的临床资料并测定性激素水平,包括人体测量指标、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和总睾酮。结果910例PCOS患者和402例参数完整的对照女性纳入研究。A组FSFI总分最低(23.69±3.20)(P<0.05),B组、C组和D组呈顺序增加的趋势。对照组FSFI总分最高(24.96±3.79)(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风险百分比最高,为87.5%(P<0.05),其次分别为B组、C组、D组。A组FSD风险高于C组和D组(P<0.05),B组FSD风险高于D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睾酮、年龄、腰围、体脂分布与女性性功能呈负相关。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COS患者FSD风险较高,且与PCOS临床表型相关。同时符合PCOS三个诊断特征的经典表型FSD风险最高。总睾酮、年龄、腰围、体脂分布与PCOS患者的FSD风险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质量、脂肪、下肢肌肉、膝关节活动等人体成分情况,采用更年期症状全面评估量表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状态及活动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人体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围绝经期女性148例(49%),平均年龄(51.40±5.03)岁;绝经后期女性152例(51%),平均年龄(53.59±6.04)岁。绝经后期女性的骨密度低于围绝经期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118例(39%),骨量正常组182例(61%)。骨量减少组女性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和无锻炼占比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和有锻炼占比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BMD与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r=-0.492、-0.125、-0.287,P<0.05),而与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有锻炼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3、0.180、0.1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人体体成分及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建议临床医生关注此时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及人体体成分的变化,以便通过及时合理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雄激素水平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募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次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女性45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既往病...目的探索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雄激素水平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募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次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女性45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应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价女性性功能和围绝经期症状;测量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总睾酮、游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4-雄烯二酮和雌激素。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探索雄激素水平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绝经过渡期相比,绝经后期女性FSFI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明显下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物活性睾酮水平与性唤起得分(β=0.190,P<0.05)和FSFI总分(β=0.178,P<0.05)呈正相关,游离睾酮水平与性欲(β=0.166,P<0.05)、性满意度(β=0.176,P<0.05)、FSFI总分(β=0.126,P<0.05)呈正相关。改良Kupperman评分与FSF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性功能障碍与游离睾酮和生物活性睾酮水平下降有关,与总睾酮水平无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肥胖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就诊的PCOS肥胖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两组均使用孕激素调理月经3个月,试验组进行个体化饮食、运动和行为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专人随访和体质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减重的常规诊疗宣教。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及简易健康状况检查(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量表评估参与者的性功能及生活质量。收集可能影响性功能的临床资料并测定性激素水平,包括人体测量指标、血清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胰岛素抵抗指数、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显著降低(P<0.05),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01)。试验组SF-12心理健康领域得分以及FSFI总分、性欲、性高潮和性满意得分均显著增高(P<0.05),而SF-12生理健康领域得分及性唤起、阴道润滑和性交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更好改善PCOS肥胖患者的性功能及心理健康。
文摘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表型性功能及其与临床和性激素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调查问卷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PCOS患者和对照女性进行研究。根据鹿特丹标准将PCOS分为四个临床表型组,A组:排卵功能障碍(oligo-ovulation or anovulation,OA)+雄激素过多(hyperandrogenism,HA)+多囊卵巢(polycystic ovaries,PCO);B组:OA+HA;C组:HA+PCO;D组:OA+PCO。收集可能影响性功能的临床资料并测定性激素水平,包括人体测量指标、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和总睾酮。结果910例PCOS患者和402例参数完整的对照女性纳入研究。A组FSFI总分最低(23.69±3.20)(P<0.05),B组、C组和D组呈顺序增加的趋势。对照组FSFI总分最高(24.96±3.79)(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风险百分比最高,为87.5%(P<0.05),其次分别为B组、C组、D组。A组FSD风险高于C组和D组(P<0.05),B组FSD风险高于D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睾酮、年龄、腰围、体脂分布与女性性功能呈负相关。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COS患者FSD风险较高,且与PCOS临床表型相关。同时符合PCOS三个诊断特征的经典表型FSD风险最高。总睾酮、年龄、腰围、体脂分布与PCOS患者的FSD风险相关。
文摘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人体体成分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该人群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采用肌肉功能分析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质量、脂肪、下肢肌肉、膝关节活动等人体成分情况,采用更年期症状全面评估量表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状态及活动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人体体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围绝经期女性148例(49%),平均年龄(51.40±5.03)岁;绝经后期女性152例(51%),平均年龄(53.59±6.04)岁。绝经后期女性的骨密度低于围绝经期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118例(39%),骨量正常组182例(61%)。骨量减少组女性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和无锻炼占比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和有锻炼占比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BMD与年龄、脂肪百分比、绝经后期占比均呈显著负相关(r=-0.492、-0.125、-0.287,P<0.05),而与下肢肌肉分布系数、下肢肌力、有锻炼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3、0.180、0.19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围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腰椎骨密度与人体体成分及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年龄大、脂肪百分比大、下肢肌肉分布少、锻炼少是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建议临床医生关注此时期女性的腰椎骨密度及人体体成分的变化,以便通过及时合理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索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雄激素水平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募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次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女性,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女性450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应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价女性性功能和围绝经期症状;测量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总睾酮、游离睾酮、生物活性睾酮、4-雄烯二酮和雌激素。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探索雄激素水平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绝经过渡期相比,绝经后期女性FSFI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明显下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物活性睾酮水平与性唤起得分(β=0.190,P<0.05)和FSFI总分(β=0.178,P<0.05)呈正相关,游离睾酮水平与性欲(β=0.166,P<0.05)、性满意度(β=0.176,P<0.05)、FSFI总分(β=0.126,P<0.05)呈正相关。改良Kupperman评分与FSF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性功能障碍与游离睾酮和生物活性睾酮水平下降有关,与总睾酮水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