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石永常 刘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98-99,共2页
为探讨骨科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需要骨科手术治疗的 17例并存有糖尿病的患者利用正规胰岛素进行围手术期的血糖调整 ,血糖控制指标为 :空腹 <7.8mmol/L ,餐后 2h <11.1mmol/L。术后随访时间12~ 4 2月 ,平均 2 0... 为探讨骨科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需要骨科手术治疗的 17例并存有糖尿病的患者利用正规胰岛素进行围手术期的血糖调整 ,血糖控制指标为 :空腹 <7.8mmol/L ,餐后 2h <11.1mmol/L。术后随访时间12~ 4 2月 ,平均 2 0月。结果 :无 1例发生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骨科疾病均已治愈 ,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至术前水平。结果提示 :胰岛素优于口服降糖药 ,能够及时有效控制血糖 ,争取最佳手术时机 ,是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理想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围手术期 处理 骨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2
2
作者 闫家智 林欣 +3 位作者 潘海涛 王磊 崔维 张西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性及对疼痛、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磊 崔维 +2 位作者 麻松 朱继超 刘宝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性及对疼痛、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病人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3),对照组应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弓根...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性及对疼痛、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病人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3),对照组应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期指标、伤椎影像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研究组优良率、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病人的治疗过程中,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更为有效,可改善病人伤椎影像学指标,预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以便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 有效性 疼痛 影像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4
作者 何保玉 滕涛 +2 位作者 刘宝戈 刘俊英 李学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钙尔奇D3片比较。方法 1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均为我院骨科门诊病人,全部经过临床及双光能X线检查测骨密度确诊,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观察组(金天格组,n=80)口服金...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钙尔奇D3片比较。方法 1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均为我院骨科门诊病人,全部经过临床及双光能X线检查测骨密度确诊,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观察组(金天格组,n=80)口服金天格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钙尔奇组,n=80)口服钙尔奇D3片(每次1粒,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9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时的症状进行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时骨密度进行测定,通过症状评分和骨密度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总结其疗效。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时均常规行肝功、肾功、血钙等检查。结果两组病人均全部得以随访,无失访。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时及治疗9个月时两组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评分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有进一步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个月时较治疗前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椎及股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均有少数病例出现口干、便秘不良反应,无高钙血症、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金天格胶囊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可以缓解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并能显著增加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虎骨粉 金天格胶囊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4
5
作者 刘昊楠 林欣 +3 位作者 潘海涛 闫家智 崔维 艾依热提.买买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27-832,共6页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平均...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20岁~67岁),平均病程11个月(3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突出,突出间隙:L3/4 3例,L4/5 26例,L5/S1 13例。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 Score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 min(55~120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感觉异常;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出院后症状加重;1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无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硬脊膜破裂等合并症。术后随访时间9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1.4)分、(7.4±2.2)分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1.6±0.9)分、(1.4±0.2)分,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由术前(12.1±3.7)分升高至术后9个月时的(22.5±2.1)分,ODI由术前(68.83±14.18)%下降至术后9个月时(21.02±11.34)%。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2例(28.6%),良25例(59.5%),可4例(9.5%),差l例(2.4%),优良率8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 内窥镜 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陈雯辉 王大业 +3 位作者 麻松 王珏 田宝鹏 潘海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45-753,共9页
目的观察比较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外伤以及在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探讨VEGF和PDGF在... 目的观察比较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外伤以及在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探讨VEGF和PDGF在大鼠骨折合并脑外伤后的加速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难治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4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其中A组12只,B组56只、C、D组各68只。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术后分别于1 d、4 d、1周、2周、3周、4周和5周将B组、C组及D组大鼠各处死8只,在距离骨折断端大约1 cm处截取骨痂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4周、5周时C组和D组处死的大鼠需进行X线摄片。C组和D组大鼠于术后6周各处死12只,进行X线摄片,并取整根桡骨进行生物力学实验,A组大鼠于实验开始后1周处死,并取整根桡骨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1)X线观察:C组:4周和5周时,骨折线较清晰,有少量骨痂形成。6周时,骨折线模糊,仍隐约可见。D组:4周时,骨折线较清晰,5周时,骨折线模糊,6周时骨折线消失,骨折基本愈合。2)生物力学实验:6周时,D组桡骨可承受的最大负荷与A组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C组PDGF表达从1 d开始出现,2周左右达到高峰;D组PDGF表达从1 d开始出现,1周时接近高峰,2周达到高峰。在1 d、4 d、1周时,D组PDGF表达较C组显著增高(P<0.01)。C组VEGF表达从1周开始出现,持续到3周左右达高峰;D组VEGF表达4 d开始出现,2周达高峰,并持续到3周左右。在4 d、1周和2周时,D组VEGF表达较C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根据X线观察结果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D组大鼠骨折愈合速度快于C组。2)单纯骨折后2周左右为PDGF的表达高峰,脑外伤合并骨折后1~2周为PDGF的表达高峰。单纯骨折后3周左右为VEGF表达的高峰期,脑外伤合并骨折后2~3周为VEGF表达的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3)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这可能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特别是VEGF和PDGF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外伤 骨折 PDGF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后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闫家智 吴志宏 +5 位作者 汪学松 邢泽军 赵宇 仉建国 王以朋 邱贵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467,共4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0.3MPa均布轴向压缩载荷,比较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结果与正常椎间盘比较,退变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纤维环周边承受较大应力,髓核的压应力明显降低,软骨终板的应力集中在外周偏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有限元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的影响,是对临床研究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田宝鹏 陈雯辉 +1 位作者 潘海涛 吕松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IGF-Ⅰ和PDGF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152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IGF-Ⅰ和PDGF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152只大鼠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脑外伤组)、C组(骨折组)和D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其中A组8只,B、C、D组各48只。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d、4d、1周、2周、3周和4周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中IGF-Ⅰ和PDGF浓度。结果实验期间C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无明显变化,围绕A组IGF-Ⅰ的血清浓度水平上下波动,B组和D组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两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d时,B组和D组IGF-Ⅰ的血清浓度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P<0.01),4d时达到峰值,B、D两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和2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逐渐下降,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周和4周时B、D两组IGF-Ⅰ的血清浓度基本降至A组水平,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d至1周时间段内,各时间点B组、C组和D组PDGF的血清浓度均较A组降低,以D组降低最为明显,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与A组相比降低(P<0.01),在2周和4周时间点上,B组和C组PDGF的血清浓度基本回升至A组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Ⅰ和PDGF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快的原因之一,且两者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骨折愈合 IGF-Ⅰ PDGF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标志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韩伟峰 林欣 +2 位作者 李小光 崔维 熊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量值在C3,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最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手术 颈椎 解剖 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糖尿病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29
10
作者 田宝鹏 张则正 王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66-168,共3页
对 1 5例 2型糖尿病伴发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经过 1~ 2年的随访 ,疗效满意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提示 :对于 2型糖尿病患者 ,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并且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严格的围手... 对 1 5例 2型糖尿病伴发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经过 1~ 2年的随访 ,疗效满意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提示 :对于 2型糖尿病患者 ,可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 ,并且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严格的围手术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维 王磊 +1 位作者 麻松 刘宝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7-502,共6页
目的总结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术进行畸... 目的总结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术进行畸形矫形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年龄38~73岁。共83节段进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C3/4 16例;C4/524例;C5/6 25例;C6/7 16例;C7/T12例)。单节段17例,双节段24例(跳跃节段6例),3节段6例。经颈前路经椎间隙进行截骨,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并进行松解,椎体后缘截骨面潜行约10°~15°,至少保留2/3终板。术中使用椎间撑开器、带角度椎间融合器、调整颈下软枕及改变颈后伸角度等综合方式进行后凸畸形矫形。融合方式采用填充人工骨颗粒的椎间融合器,固定方式采用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或前路钛板。应用脊柱显微镜、脊柱骨动力系统(气动磨钻)进行截骨操作。应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进行联合功能监测。手术前后通过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C2-C7 Cobb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SVA)及截骨效果。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47例患者均获得最少1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个月至5年)。平均手术时间109 min(55~140 min)、出血量46 mL(25~110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肩部疼痛,5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无椎动脉损伤病例。末次随访时VAS、NDI、mJOA分别由术前7.2±1.5、64.5±17.4、10.5±0.9改善至2.6±1.7、34.8±21.6、14.5±1.3。CT显示截骨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3.6°±5.1°改变为-7.4°±3.6°;截骨节段矫形能力7.4°(5.3°~9.6°)/节段;C2-C7矢状面垂直轴由(55.7±13.8) mm改变为(31.4±8.2) mm。结论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性后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可显著纠正颈椎后凸畸形,纠正整体颈椎曲度,并阻止颈椎向前的矢状位失平衡趋势。该截骨技术骨量损失小,不影响椎间融合率,可多节段联合应用提高矫形效果。适用于由椎间盘、钩椎关节等原因导致的颈椎僵硬性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截骨 后凸畸形 矢状位力线 颈椎退变 畸形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清和骨痂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2
作者 沈峰 潘海涛 +1 位作者 麻松 曾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1-687,共7页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与骨折局部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变化,探讨体液因素中VEGF与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关系。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与骨折局部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变化,探讨体液因素中VEGF与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关系。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住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骨折部位与类型基本相同,均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ELISA:将57例患者分成2组:单纯骨折组(A组)31例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B组)26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1、2、3、4周时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中VEGF含量的测定。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3~7 d、8~14 d、15~21 d 3个时间段,分别将31例单纯骨折组(A组)和26例骨折合并脑外伤组(B组)分为A1(10例)、A2(11例)、A3(10例)组和B1(8例)、B2(8例)、B3(10例)组,每个研究对象于术中取骨折局部肉芽组织为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及灰度值测算。结果 1)ELISA:A组(单纯骨折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伤后1周含量较少,2周出现峰值,4周时有明显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伤后1周即出现高峰,以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持续时间长,在4周时有明显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血清VEGF含量在1~3周时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的A组(单纯骨折组)(P<0.05),4周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组(单纯骨折组)3~7 d时VEGF有少量表达,在14 d左右达高峰,在15~21 d时略下降。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受伤后3 d时VEGF即有大量表达,7 d达高峰,在15~21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B组(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各时间段VEGF表达阳性细胞率及灰度值均显著高于A组(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在血清含量和骨折局部位点表达高于单纯骨折患者,脑外伤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体液因素中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骨折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孟海 杨雍 +17 位作者 孙天胜 伍骥 李中实 阮狄克 王炳强 孙常太 洪毅 李淳德 李放 杜俊杰 刘波 海涌 李利 丁立祥 刘宝戈 鲁世保 唐家广 藏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9-384,共6页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实施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等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器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钉棒系统 腰椎不稳 腰椎后路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伟光 谢延平 +3 位作者 闫亮 胡志恒 王浩 林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OPLL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0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分析BMP-4上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6007C>T(rs17563),-5826G>A(r...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OPLL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0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分析BMP-4上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6007C>T(rs17563),-5826G>A(rs1957860),3564C>T(rs2855532)和IVS-160C>T(rs2071047)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 两组间位点rs17563、rs2855532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中rs17563带C+基因型与C-基因型骨化椎体数量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前者骨化椎体数量明显少于后者;rs2855532T+基因型与T-基因型骨化椎体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骨化椎体数量多于后者。余两位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MP-4基因的两个单核酸多态性位点rs17563、rs2855532等位基因型突变与OPLL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骨形态发生蛋白-4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材料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潘海涛 林欣 宋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用兔作为实验动物造成...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用兔作为实验动物造成双侧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rhBMP2/PVP组、bFGF/PVP组、rhBMP2/bFGF/PVP组、PVP组)进行缺损修复,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8周rhBMP2/bFGF/PVP组软骨缺损已基本修复,12周时软骨修复更加光滑、完整。其余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不如rhBMP2/bFGF/PVP组。结论BMP具有诱导形成软骨的活性,与bFGF的复合物能增强软骨细胞增生,较单独应用BMP效果好,是生物学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骨形态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软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2及C7倾斜角与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矢状位力线及临床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炳轩 刘宝戈 +4 位作者 崔维 肖博威 桑大成 戎天华 张健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8-1105,共8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及术后C2倾斜角(slope)、C7 slope与颈椎矢状位力线和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3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入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定义颈椎后... 目的:分析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及术后C2倾斜角(slope)、C7 slope与颈椎矢状位力线和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3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入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定义颈椎后凸角度为正值,颈椎前凸角度为负值。依据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将颈椎节段后凸角度大于4°者纳入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颈椎前凸组患者,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和数量及内固定方式。共纳入146例患者,包括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及匹配的颈椎前凸组患者各73例。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中,S型42例,R型31例。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及C2-C7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与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C2-C7 SVA、VAS、ND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呈正相关(r=0.433,P<0.001),术后1年C2 slope与术后1年NDI呈正相关(r=0.334,P=0.004);术前C7 slope与术前C2-C7 SVA呈正相关(r=0.595,P<0.001),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呈负相关(r=-0.617,P<0.001)。颈椎前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无明显相关(P>0.05),术前C7 slope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无明显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C2 slope和C7 slope与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VAS和JOA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与颈椎前凸患者不同,在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中,C2 slope越大,则相应的颈椎功能越差;而术前C7 slope越大,则术后颈椎整体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病 颈椎节段后凸 颈椎矢状位力线 C2倾斜角 C7倾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必要性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立新 张则正 +2 位作者 王云程 王洪伟 张东正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255-257,共3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3例锁骨骨折行克氏针钢丝内固定、重建钢板或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应用克氏针钢丝内固定29例,重建钢板28例,锁骨解剖钢板5例。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个月。按初步骨折愈... 目的总结和分析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3例锁骨骨折行克氏针钢丝内固定、重建钢板或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应用克氏针钢丝内固定29例,重建钢板28例,锁骨解剖钢板5例。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个月。按初步骨折愈合评定标准,优37例,良23例,差3例。优良率95.24%,与非手术组59例对比,优于非手术治疗。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是必要的,且疗效肯定,术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切除与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林 宋磊 韩伟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56±10.33)岁,病程6~15年。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者34人;术中行后交叉韧带切除者22人。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后交叉韧带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min、(98±23)min(P>0.05);术中出血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0.05),屈:111与112(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应依据术中膝关节具体情况以及术者习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滑膜不同部位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守龙 艾依热提.买买提 +1 位作者 潘海涛 曾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knee,KOA)滑膜不同部位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表达强度,探索其与KOA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中分别取患侧膝关节内...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knee,KOA)滑膜不同部位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表达强度,探索其与KOA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术中分别取患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髌上囊及外侧间室滑膜,并将患者按综合评分方法进行临床评分。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滑膜不同部位MMP-3的表达强度,并分析MMP-3表达强度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内侧间室滑膜MMP-3表达强度为3.45±0.22,髌上囊滑膜为2.69±0.21,外侧间室为1.9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内侧间室及髌上囊滑膜MMP-3表达强度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0.894(P=0.000)、r2=0.803(P=0.000);外侧间室滑膜MMP-3表达强度与临床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3=0.485(P=0.057)。结论 MMP-3在KOA膝内侧间室滑膜的表达高于滑膜其他部位的表达,与临床表现为膝内侧症状重相符合;膝滑膜病变程度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为临床上有限切除滑膜病变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滑膜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 临床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全身状态评估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20
作者 石永常 俞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39-341,共3页
为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全身状态的评估方法 ,对 68例 75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的常规检查结果 ,从心功能、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压、贫血、血糖、总蛋白、电解质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9个方面进行全身状态评分 ,并对手术的... 为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全身状态的评估方法 ,对 68例 75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的常规检查结果 ,从心功能、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压、贫血、血糖、总蛋白、电解质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9个方面进行全身状态评分 ,并对手术的可行性、适应证、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讨论。结果 :入院时全身状态评分为 5 5~ 1 0 0分 ,平均76.3分。手术组 70~ 1 0 0分 ,平均 82 .8分 ;非手术组 5 5~ 75分 ,平均 66.5分。 85岁以上组与其他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手术组优良率 75 .7%。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髋部骨折 全身状态评估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